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宋體是誰設計的?

宋體是誰設計的?

宋體是中國明代木版印刷中出現的字體,並不是個人的字體。

宋體,是為適應印刷術而出現的壹種漢字字體。筆畫有粗細變化,而且壹般是橫細豎粗,末端有裝飾部分(即“字腳”或“襯線”),點、撇、捺、鉤等筆畫有尖端,屬於襯線字體(serif),常用於書籍、雜誌、報紙印刷的正文排版。

宋體字於明朝以後才出現,那何以謂作“宋體”,原來,宋朝文化鼎盛,宋刻本精美大氣,具有很高的收藏價值,明朝文人特別是書籍的收藏者,極度推崇“宋刻本”,因此明代出版界多翻刻宋刻本。

但為求便捷,也為了降低成本,明朝的這些仿宋刊本經常只刻出“膚廓字樣”,而非原來楷味濃厚的宋字。最終形成了壹種專門用於印刷的字體。

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敕廷臣補刊經庵《文獻通考》的序文中,規定:“此後刻書,凡方體稱宋體字,楷書均稱軟字”。“宋體”之名由此而來。

宋體的起源

在中國宋代出現了活字印刷術,而當時的活字字體都是楷書。宋的印刷事業有三大產地,即浙江、四川、福建,而三地的楷書字體有各自的特點。浙江所出版的字體大多仿制歐陽詢的楷書,四川的大多仿制顏真卿的楷書,福建的大多仿制柳公權的楷書。

宋敗於金朝後,為翻印留在北宋的書籍,南宋首都臨安的棚北大街上又建立了許多出版商(時稱“書坊”),其中有陳起的陳宅書籍鋪。陳宅書籍鋪出版的書籍有壹種甚有特色的楷書字體。這個字體,被後人仿制,就是現代所謂“仿宋體”,也是宋體的基礎。

有的在臨安印刷的書籍在明代翻印,而字體有所改變:橫畫被直線化,有比較固定的粗細變化。在公元1553年(嘉靖三十二年)刊刻的《墨子》中,宋體的基礎已經成型。萬歷年間,這種字體因刊本數量急速增加而普及化,成為現在所認識的宋體。

雖然宋體逐漸流行,但由於這種字體缺少書法上的藝術變化,被明代文人詬為“匠體字”。宋體字東傳至日本,被日本稱作明朝體。

清朝時的印刷亦以宋體為主,《康熙字典》也采用宋體,不過同時康熙亦規定改稱此刻版字體作“宋體”,導致後來在中文裏,這種字體的名字有“明體”與“宋體”之爭。

有壹種流傳的說法認為宋體字是秦檜發明的,原名秦體字。這種說法在1988年出版的小說《第二幅人體畫》、1991年出版的少兒百科書《萬事由來集成》和壹系列自媒體都有提到,但是與事實不符。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