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啟什麽意思文言文

啟什麽意思文言文

1. 文言文裏某啟是什麽意思

古人書信的格式即在正文開頭稱“某啟”或“敬啟者”,

“啟”表寫信的人向對方表白啟告。

啟(qǐ),漢字。基本字義有:1、打開;2、開始;3、開導;4、陳述;5、書信;6、姓氏;7、夏朝君王之壹。

打開:啟封,啟門,某某啟(信封上用語,表示由某人拆信),啟齒。

也表達為親啟,親啟是壹個漢語詞匯,拼音是qīn qǐ。意思是除了收信人之外的所有人請勿打開該信函閱讀,另外也請收信人不要張揚信中內容。

擴展資料:

動詞性

1、會意。從戶,從口。甲骨文字形,右邊是手(又),左邊是戶(雙扇為戶,單扇為門);用手開門,即開啟的意思。後繁化加“口”,或省去手(又)而成“啟”。本義:開,打開。

啟,開也。——《說文》

《東周列國誌》第壹百二回:“魏王曰:‘書中必有情節,不啟不明。’”

又如:啟沃(開誠忠告,舊時指用治國之道開導帝王);啟扉(開門);啟請(開口詢問;請教);啟戶(開門)。

百度百科—啟

2. 文言文中的“可”“啟是什麽意思

可:1、可以,允許,許可;“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

2、合宜,適合;其味相反,皆可於口

3、大約,約計;奪其軍,可四千余人

4、正,當;壹方明月可中庭

5、可汗 少數民族君長的稱號

啟:1、開,打開;開發,開拓“門啟而入”“齊桓公並國三十,啟地三千裏”

2、啟發;“啟叔孫氏之心”

3、“啟處”指安居

4、萌芽,開始

5、陳述;啟奏陛下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302頁

3. 示在古文中什麽意思

1、象形字。甲骨文、金文均作祭臺形,獨體字,後起也於上置壹短橫示祭物,此時可做會意解,會意字是合體字。祭祀是上古社會首要的重大事物,因此古人看得特別重。凡用礻(示)做偏旁部首的字均與祭祀有關,如宗、神、祀、祈、福、禱、禨、祭、祥、祝。指示、示意的示是後起引申用法。

2、顯現;表示

如:唐 釋慧苑 《華嚴經音義》示,現也。意思是示就是顯現。

《說文》天垂象見吉兇所以示人也。意思是上天顯示征兆顯現吉兇是用來示人的。

3、示像、示懷

如:示像(顯露外形);示疾(佛教語。佛菩薩及高僧得病);示現(菩薩應機緣而現種種化身);示貶於褒(寓批評於表揚);示重(表示器重);示問(指表示問候的簡劄書啟之類);示儉(表現節儉);示優(表示優厚);示懲(表示懲戒);示懷(表示恩德);示導(啟示開導);示誨(開導教誨)

4、指示;讓人看;把事物擺出來或指出來讓人知道

如:南朝 顧野王《玉篇》示,語也,以事告人曰示也。意思是示就是把事物擺出來讓人知道 。

又如:示仰(指示;傳達);示夢(靈魂在夢中以事示人);示下(指示);示導(啟示開導);示眾(給大家看,特指當眾懲罰人);示及(見示、談到);示化(啟示化導);示世(昭示於世人);示唆(啟示);示覆(書牘中請對方作答之用語);示知(信函用語。告知);示諭(告知;曉示)

5、暗示;示意

如:西漢 司馬遷《史記·項羽本紀》:範增數目項王,舉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意思是範增幾次用眼光示意項羽,再三舉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項羽,項羽沈默著沒有反應。

6、公文,告示

如:清代 李汝珍《鏡花緣》那看的人雖如人山人海,好在國王久已出示,毋許驅逐閑人,悉聽庶民瞻仰。意思是那看的人雖然人山人海,但是好在喜歡在國王已經出了告示,不允許驅逐閑人,全體百姓瞻仰。

7、泛指命令、指示

如:清代吳敬梓《儒林外史》:戲子們請老爺的示:還是伺候,還是回去?

百度百科-示

4. 怎麽解釋古文中所應用的"啟、承、轉、合"

這是古典詩歌最常見的方法。它是按照事物的發展順序,感情波瀾的自然起伏或事理的內在邏輯往下寫的。此法往往表現為起、承、轉、合在壹首詩中四句的具體運用。“起”,詩的開頭;“承”,接著開頭的意思加以發展;“轉”,是轉折,開拓新意;“合”,是結束全篇。為了寫好絕句,在采用此法時,要求:起要扣題、突兀;承要連貫、自然;轉要新穎、巧妙,多為結句作準備;結要含蓄、深邃或鏗鏘有力,醒明本旨,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

例如李白的《早發白帝城》詩,第壹句“朝辭白帝彩雲間”,壹起便點明了時間和地點,兼而把白帝城的高峻也說明了。次句“千裏江陵壹日還”,緊承首句合成壹氣。補足“朝發夕至”的題意。第三句“兩岸猿聲啼不住”另辟新境,轉出新意。末句“輕舟已過萬重山”的收束,不但呼應次句所顯示的遼遠迅疾意境,而且從第三句所引起的新境中,逗起讀者如同身臨其境雲飛鳥遊的輕 *** 受。

“轉”和“合”在篇中的地位最屬重要,“轉”得開,波生浪湧,能使全篇氣勢大為壹振;“合”得好,仿佛畫龍點睛,能使全篇生動飛活,“合”為結穴處,又得要總攝全文,猶如百川歸海。

5. 文言文的會是什麽意思是什麽

動詞義:

1、會意字。古文從合從彡。按彡亦眾多意。本義:會合。

會,合也。——《說文》

會,聚也。——《廣雅·釋詁三》

會同有絳。——《詩·小雅·車攻》

會言近止。——《詩·唐風·杕杜》

會朝清明。——《詩·大雅·大明》

會諸其幣。——《儀禮·聘禮》

以會天地之藏。——《禮記·月令·季秋》

然後天下會於壹。——柳宗元《封建論》

遷客騷人,多會於此。——範仲淹《嶽陽樓記》

2、晤見;會見。

時見曰會。——《周禮·太宗伯》

相見於卻地曰會。——《禮記·曲禮》

會者何,期辭也。——《公羊傳·桓公十年》

留待作遺施,於今天會因。——《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

與燕王會境上。——《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3、使協調壹致;符合。

音韻清暢,又深會女心。——梁·吳均《續齊諧記》

4、(多指在飯館、茶樓中)付(款)。如會鈔、會錢。

5、領悟;領會。

6、應當;應須。如會須:當須;應當。會應:該當。

名詞義:

1、器物的蓋子。

《禮經》:器之蓋曰會,為其上下相合也。——《說文·會·段註》

敦啟會。——《儀禮·士喪禮》

命佐食啟會。——《儀禮·士虞禮》

2、業務、社交或其他性質的集會。

會論虞常。——《漢書·李廣蘇建傳》

來會計事。——《史記·陳涉世家》

乃罷會。——《資治通鑒》

3、時機。如適逢其會。

4、人物薈萃的地方;主要城市——通常指行政中心。如會垣:省城;都市。

5、為壹定的目的而成立的團體或團體組織。如幫會、會同館:明代接待各國使者的地方。

6、災厄;厄運。

百六有會,《過》、《剝》成災。——《後漢書·董卓傳贊》

7、民間壹種小規模經濟互助形式。壹般由發起人約集若幹人,按期等量交款,首次由發起人使用,以後按議定或拈鬮決定的順序輪流使用。

正在各書店裏約了壹個會,每店三兩。——《儒林外史》

8、中醫經絡穴位名。

扁鵲乃使弟子子陽厲針砥石,以取外三陽五會。——《史記·扁鵲倉公列傳》

9、古代中國歷法所用的單位,等於10800年。

三十年為壹世;十二世計三百六十年,為壹運;三十運計壹萬八百年,為壹會;十二會計十二萬九千六百年,為壹元。——邵雍《皇極經世書》

副詞義:

1、必然;壹定。

吾已失恩義,會不相從許。——古樂府《孔雀東南飛》

長風破浪會有時。——唐·李白《行路難》

2、恰巧;正好。

會天大雨。——《史記·陳涉世家》

會其怒。——《史記·項羽本紀》

會幸苑中。——宋·王讜《唐語林·雅量》

會雨大作,因留寺。——《徐霞客遊記·遊黃山記》

會賓客大宴。——《虞初新誌·秋聲詩自序》

3、表示範圍。相當於“皆”“都”。

弦、匏、笙、簧,會守拊鼓。——《禮記》

連詞義:

1、相當於“與”“同”“和”。

上遣侍郎馬爾泰會查郎河按治,於義坐奪官。——《清史稿·劉於義傳》

會:kuài

動詞義:

1、會意字。本義:計算;總計。本指年終結賬。後泛指算賬。

會,合也。——《說文》

會,歲計也。——《玉篇》

會,大計也。然則零性算之為計,總合算之為會。——《孟子·萬章下》正義

凡場務、倉庫出納在官之物,皆月計,季考,歲會。——《日知錄》卷二十四

歲終,則會,唯王及後之服不會。——《周禮·天官》

聽出入以要會。——《周禮·小宰》。註:“月計曰要,歲計為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