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可抵扣暫時性差異通常產生於兩種情況:

可抵扣暫時性差異通常產生於兩種情況:

賬面價值與其計稅基礎這對概念建立聯系是新會計準則出來以後的事情,賬面價值的概念是會計上的概念,早就有,不希奇。計稅基礎是新概念。計稅基礎說白了就是稅務上用以計稅的收入或費用(強調計稅用的資產和負債),是地地道道的稅務收入和稅務費用,我們知道,收入和費用由於會計和稅務站在不同的角度上看問題,天生就有差異,在它倆眼裏,收入和費用的範圍是不壹樣的。如,國債利息收入1000元,會計上是收入,稅務上認為它不是收入,因為它免稅,收入的賬面價值是1000,計稅基礎是0,這就是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的差異。收入方面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不同的地方還不算多。資產和費用方面就多了。

資產的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的差異:最典型的是折舊、攤銷、提各種準備。

以折舊為例:2008年12月購入資產100萬元,雙倍余額法5年折舊,殘值不考慮,稅務上按直線法5年折舊。2009年應提折舊:40萬元,稅務上承認提折舊:20萬元,這就意味著有20萬元折舊費稅務上在2009年是不承認的(以後期間還是會承認),但站在2009年末這個時點上看,賬面價值與計稅基礎不同了,會計上賬面價值是100-40=60萬元。計稅基礎是100-20=80萬元。產生賬面價值小於計稅基礎,之所以賬面價值小於計稅基礎是由於多提了折舊,多計了折舊費,賬面價值小於計稅基礎,可理解成會計多計了費用沒得到稅務上承認。而所謂的多計少計又是站在不同的角度上看問題產生的,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多計。會計上認為固定資產更新換代快,必須加速折舊,才能與收入配比,更好地體現權責發生制,這是會計法允許的,無可厚非,而稅務上認為,加速折舊提前減少了稅基,過早地多計了費用少交了稅,所以它不承認,也無可厚非。如果稅務上不承認,造成的結果是調整應納稅所得額,使企業應交所得稅數字加大,應交所得稅數字加大後馬上使企業所得稅費用的數字也隨著加大,所得稅費用數字壹加大,企業的凈利潤就會減少,凈利潤壹減少,收入和費用就沒有配比,所以最終結果是稅務上打破了會計上的權責發生制。為了不使稅務上破壞會計上的權責發生制,解決方法是:把賬面價值小於計稅基礎形成的差異用遞延所得稅資產表示,這樣既滿足了稅務的計稅需要也滿足了會計上的權責發生制原則,是兩全其美的事情。所得稅會計就是這樣應運而生。

資產的賬面價值小於計稅基礎,為什麽會這樣,不就是會計上提了些費用稅務上不承認嗎。再如,應收賬款提壞賬準備,會計上是進了資產減值損失的,稅務上沒有,所以形成賬面價值小於計稅基礎。開辦費,會計上於生產經營的當年壹家夥進了管理費用,賬面價值在攤銷的當年末就壹下子變為0,而稅務上要分5年攤銷,計稅基礎每年都有余額,到第5年才變為0,前4年都是賬面價值小於計稅基礎。到這裏可以看出,會計上進費用壹個字:“快”,費用不能少計,體現的是謹慎原則、配比原則和權責發生制原則。稅務上進費用則是另壹個字:“慢”,體現的是實際發生原則、收付實現制原則和不侵蝕國家稅基原則。它們是矛盾的***同體。

有了上面的鋪墊,負債的賬面價值大於計稅基礎也是這個道理。如銷售產品提質保金,壹般企業都會提,有銷售就肯定會有維修,所以會提質保金,提了就進了銷售費用,而稅務上對這個銷售費用不承認,它要等實際發生維修時才承認,不允許企業亂提費用,侵蝕國家稅基。提費用時會計上借:銷售費用100萬元(假定提100萬元)貸:預計負債100,此時,負債的賬面價值是100,稅務上根本沒有預計負債這個科目,連科目都沒有,想想還會有計稅基礎嗎,所以,預計負債的計稅基礎無論什麽時候都是0,它永遠也不會有余額,除非它承認會計上的預提費用。這就產生了負債的賬面價值大於計稅基礎這壹情況。

歸納起來,資產的賬面價值小於計稅基礎和負債的賬面價值大於計稅基礎都是因費用、損失等方面的原因產生的。而資產的賬面價值大於計稅基礎壹般是由於收入的原因引起的。如,交易性金融資產公允價值變動損益100萬元,會計上計了收益,引起了資產的增加,體現的是權責發生制。稅務上不核算這個東西,是會計上自作多情,自娛自樂,稅務不跟會計唱這臺戲,公允價值變動損益稅務上沒這個科目,在它的字典裏沒這個詞。它的計稅基礎永遠是0,如果會計上確認了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則會產生資產的賬面價值大於計稅基礎這個局面的出現。難道稅務上有收入也不想承認嗎,送上門的收入也不要嗎,不想企業多交稅嗎,不是的,稅務上是等會計上處置這項資產的時候才承認這項收入。從這裏可看出,稅務上采用的是地地道道的收付實現制,在計稅方法裏只有收付實現制,沒有權責發生制,這是產生“會稅差異”的根本原因。它們倆各司其主,壹個咬住權責發生制不放,壹個咬住收付實現制不放,這就給所得稅會計理論的產生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所得稅的資產負債表債務法”這個“和事老”就閃亮登場了,它的任務就是解決時間性差異對企業所得稅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