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隔絕。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壹壹為具言所聞,皆嘆惋。余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節選自陶淵明《桃花源記》)
乙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臨溪而漁,溪深而魚肥;釀泉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雜然而前陳者,太守宴也。宴酣之樂,非絲非竹,射者中,弈者勝,觥籌交錯,坐起而喧嘩者,眾賓歡也。蒼然白發,頹乎其間者,太守醉也。
(節選自歐陽修《醉翁亭記》)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
(1)悉如外人 悉: (2)無論魏晉無 論: (3)臨溪而漁 漁:
2.翻譯下面句子。
(1)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
(2)負者歌於途,行者休於樹。
3.根據選段內容,在下面的空格處填入適當的成語。(4分)
欲脫塵網,陶淵明誌寄□□□□;□□□□,歐陽修情醉滁西瑯琊。
4.甲乙兩段文字都描寫了人們的日常生活,請說說它們所表現的生活有哪些***同之處。(4分)
第二文段(甲)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 ,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1.在原文劃橫線的空缺處填寫原句。
2.解釋文中加點的詞。 交通: 戶:
3.甲、乙兩文都反映了古人對人類美好社會的追求,不同的是,甲文對理想社會進行了 ,乙文則是 。
4.乙文中與甲文“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相對應的句子是 。
5.概括甲文的大意
第三文段〔甲〕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選自範仲淹《嶽陽樓記》)
〔乙〕上①與群臣論止盜。或請重法以禁之,上哂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繁役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故不暇②廉肚耳,膚當去奢省費,輕徭③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則自不為盜,安用重法邪?”自是數年之後,海內升平④,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焉。 (選自司馬光《資治通鑒》))
註①〔上〕皇上,這裏指唐太宗,②〔不暇〕顧不上。③〔徭〕古時統治者強制人民承擔的無償勞動。④〔升平〕太平。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詞。(2分)
①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 ②自是數年之後( )
2.下列句子與成語中加點詞意思相同的壹項是( )(2分)
A.予嘗求古仁人之心 不求甚解B.然則何時而樂耶 怏怏不樂
C.或請重法以禁之 鴻鵠之誌D.故不暇廉恥耳 溫故知新
3.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4分)
(1)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譯句:
(2)安用重法邪?譯句:
4.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下列各題。(3分)
(1)甲文表達了作者“ , ”的憂樂觀。(1分)
(2)乙文中唐太宗認為防止盜竊的三種辦法是“ , , ” 。(1分)
(3)從乙文中可以看出,作為國君,唐太宗做到了“ ”。(用甲文中的語句回答,***九個字)(1分)
第四文段
[甲]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壹湖。銜遠山,吞長江,浩浩湯湯,橫無際涯;朝暉夕陰,氣象萬千。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前人之述備矣。然則北通巫峽,南極瀟湘,遷客騷人,多會於此,覽物之情,得無異乎? (節選自<嶽陽樓記))
[乙]若夫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未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間之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節選自(醉翁亭記))
1.解釋下列加點詞在文中的意思。
(1)朝暉夕陰 (2)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3)山間之四時也
2.翻譯下面的句子。
(1)前人之述備矣。
(2)野芳發而幽香。
3.[甲][乙]兩段都寫了觀景時的感觸,請把有關句子摘寫出來。
[甲]: [乙]:
4. [甲]寫登樓所見,[乙]寫登山所見。除此之外,兩段文字所寫的景物還有哪些不同?
第五文段(甲)若夫日出而林霖開,雲歸而巖穴暝,晦明變化者,山間之朝暮也。野芳發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陰,風霜高潔,水落而石出者,山之間四時也。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
已而夕陽在山,人影散亂,太守歸而賓客從也。樹林陰翳,鳴聲上下,遊人去而禽鳥樂也。然而禽鳥知山林之樂,而不知人之樂;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醉能同其樂,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謂誰?廬陵歐陽修也。
(乙)修之來此①,樂其地僻而事簡,又愛其俗之安閑。既得斯泉於山谷之間,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掇②幽芳而蔭喬木,風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時之景無不可愛。又幸其民樂其歲物之豐成,而喜與予遊也。因為本其山川,道其風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豐年之樂者,幸生無事之時也。
夫宣上③恩德,以與民***樂,刺史④之事也。遂書以名其亭焉。
註:①此:指滁州。②掇:拾取,采取。③上:皇上。④刺史:代稱知州。寫此文時,作者為滁州知州。
1.解釋下列加點的詞在文中的意思。
①佳木秀而繁陰。秀: ②遂書以名其亭焉。名:
2.把文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人知從太守遊而樂,而不知太守之樂其樂也。
②乃日與滁人仰而望山,俯而聽泉。
3.乙文中,作者為什麽要取亭名為“豐樂亭”?(用文中詞語回答)
4.甲、乙兩文旨趣相同,都表現了怎樣的政治理想?
5.簡要分析甲、乙兩文在景物描寫方法上的異同。
第六文段(甲)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
林盡水源,便得壹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乙)老人引楊氏入山之大穴。雞犬陶冶,居民之大聚落也。至壹家,老人謂曰:“此公欲來,能相容否?”對曰:“老人肯相引至此,則必賢者矣。吾此間衣服、飲食、牛畜、絲紗、麻之屬,皆不私藏,與眾***之,故可同處。子果來,勿攜金珠錦繡珍珠異等物,所享者惟薪米魚肉,此殊不缺也。惟計口授地,以耕以蠶,不可取食於人耳。”楊氏謝而從之。又戒曰:“子來或遲,則封穴矣。”迫暮,與老人同出。(南宋?康與之《昨夢錄》)
1、 解釋下列句中加點字。
(1)漁人甚異之( )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 )
(3)老人引楊氏入山( ) (4)迫暮,與老人同出( )
2、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的文言虛詞意義和用法相同的壹項是( )
A、忘路之遠近 老人引楊氏入山之大穴 B、以耕以蠶 以塞忠諫之路也
C、楊氏謝而從之 水落而石出者 D、不可取食於人也 生於憂患
3、翻譯下面文言句子。
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
所享者惟薪米魚肉,此殊不缺也。
4、閱讀理解。
(1)甲乙文段都以人物的 為線索,甲文段按 順序進行記敘描寫,乙文段是通過 來描寫洞內生活情況的。
(2)甲乙文段所寫的農民生活是有***同之處的,妳能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同點嗎?妳相信兩文段所寫生活的真實性嗎?為什麽?
第七文段 〔甲〕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茍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咨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壹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節選自諸葛亮《出師表》)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①病篤,召亮於成都。謂亮曰:“君才十倍曹丕②,必能安國,終定大事③。若嗣子④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⑤。”亮涕泣曰:“臣敢⑥竭股肱⑦之力,效⑧忠貞之節,繼之以死⑨!”先主又為詔敕後主曰:“汝與丞相從事,事⑩之如父。”(節選自陳壽《三國誌?諸葛亮傳》)
註釋:①〔永安〕即白帝城。②〔曹丕〕曹操之子。③〔大事〕此指滅魏滅吳,統壹中國。④〔嗣子〕此子劉禪。嗣:繼承。⑤〔自取〕自己取而代之。⑥〔敢〕謙詞。有冒昧的意思。⑦〔股肱ɡōnɡ〕比喻輔佐之臣。⑧〔效〕獻出,呈獻。⑨〔繼之以死〕即壹直到死。⑩〔事〕侍奉。
1.解釋下面句中加點的詞: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②由是感激( )③三顧臣於草廬之中( ) ④若嗣子可輔( )
2.將下面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①茍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
②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3.閱讀文言文,要勤查工具書。下面是《古漢語常用字字典》對“屬”字的幾種解釋,判斷哪壹種解釋最適合“屬以後事”中的“屬”字。(只需填序號)
屬①zhǔ。連接。②zhǔ。委托,交付。③隸屬,歸屬。④親屬。⑤類。
4.簡要回答下面問題:
(1) 課外閱讀能擴大我們的知識面,加深我們對課文的理解。妳認為〔乙〕段具體
說明了〔甲〕段中的哪壹句?請把該句子抄下來。
(2)妳最欣賞諸葛亮哪壹個特點?結合課內外閱讀所了解的諸葛亮事跡說說理由。
第八文段甲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誌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誌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壹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 《出師表》
乙墨者①有鉅子②腹黃享 ③,居秦,其子殺人。秦惠王④曰:“先生之年長矣,非有它子也,寡人已令吏弗誅矣。先生之以此寡人也。”腹黃享 對曰:“墨者之法曰:‘殺人者死,傷人者刑。’此所以禁殺傷人也。夫禁殺傷人者,天下之大義也。王雖為之賜而令吏弗誅,腹黃享 不可不行墨者之法。”不許惠王,而遂殺之。予,人之所私也;忍所私以行大義,鉅子可謂公矣。 ——選自《呂氏春秋?去私》
註釋:①墨者:指墨家。②鉅子:墨家學派對墨學有成就的人稱“鉅子”。③腹黃享 (tún):人名。④秦惠王:戰國時秦國國君。
1.按照要求回答下面的問題。
(1)對下面語句中加點詞語解釋有誤的壹項( )
A.以光先帝遺德 光:發揚光大 B.殺人者死,傷人者刑 刑:罰
C.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理:道理 D.王雖為之賜而令吏弗誅 賜:恩賜
(2)結合語境解釋(甲)文中的“引喻失義”和(乙)文中的“天下之大義也”中的“義”的意思。
①引喻失義 義:
②天下之大義也 義:
2.將選文中畫“ ”線的語句翻譯成現代漢語。
(1)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
(2)忍所私以行大義,鉅子可謂公矣。
3.(甲)文和(乙)文雖然壹段是以議論為主,壹段是以記敘為主,但是告訴了我們壹個相同的道理。請在讀懂(乙)文故事的基礎上,用(甲)文中的壹句話來概括這道理。
答:這個語句是
4.讀完這兩段選文,妳從中領悟到什麽呢?假如現在讓妳向妳的班主任老師(或班長)對今後的班級管理工作提出壹條建議,妳會提出怎樣的建議呢?請結合妳在閱讀中所獲得的感悟,將妳的建議寫在下面的橫線上。(不少於30字)
妳的建議:
第九文段〔甲〕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嘗趨百裏外從鄉之先達執經叩問。先達德隆望尊,門人弟子填其室,未嘗稍降辭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質理,俯身傾耳以請;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禮愈至,不敢出壹言以復;俟其欣悅,則又請焉。故余雖愚,卒獲有所聞。 (選自《送東陽馬生序》)
〔乙〕宋濂嘗與客飲,帝①密使人偵視。翌日,問宋濂昨飲酒否?坐客為誰?饌何物?濂具以實對。笑曰:“誠然,卿不朕②欺。”間問群臣臧否,濂惟舉其善者。帝問其故,對曰:“善者與臣友,臣知之;其不善者,不能知也。 (選自《明史》)?
〔註〕①帝:指明太祖朱元璋。 ②朕(zhèn):皇帝自稱。
1、宋濂是明初著名的文學家。〔甲〕文寫宋濂 的故事;〔乙〕文寫宋濂 的故事。
2、解釋下面加點詞在句中的意思。
(1)又患無碩師名人與遊 患: (2)色愈恭,禮愈至 至:
(3)濂具以實對 具: (4)間問群臣臧否 臧否:
3、用現代漢語說說下面句子的意思,加點詞語必須準確譯出。?
(1)俟其欣悅,則又請焉。
(2)誠然,卿不朕欺。
幫幫妳請聯系《隆中對》中“時人莫之許也”和《送東陽馬生序》中“弗之怠”兩句的翻譯來做(2)題,相信會對妳有所幫助。
4、選擇壹個角度,談談妳讀了〔甲〕文或〔乙〕文後獲得的啟示。
第十文段
[甲]萬鐘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鐘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歟?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選自《魚我所欲也》)
[乙]嗟夫!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是進亦憂,退亦憂。然則何時而樂耶?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選自《嶽陽樓記》)
1、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
①萬鐘於我何加焉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③然則何時而樂耶 ④微斯人,吾誰與歸
2、用現代漢語翻譯句子。
向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
3、甲段中的“本心”是指 ,乙段中的“古仁人之心”的具體體現是 ;甲乙兩段都運用了 的表現手法。
4、甲段中孟子的思想和乙段中範促淹的思想激勵著壹代代仁人誌士身體力行,湧現出許多可歌可泣的事跡。請簡述壹例。
答:
(壹)答案:1.(3分)(1)“全”或 “都” (2)“不要說”或“更不必說” (3)釣魚 2.(4分)(1)村中的人聽說有這樣壹個人,都來打聽消息。(2)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唱歌,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3.(4分)世外桃源與民同樂4.(4分)***同之處:①人民生活安逸。②民風淳樸。③人與人和樂相處。
(二)1.講信修睦 貨惡其棄於地也 2.交錯相通 門 3.描寫 闡述 4.老有所終 幼有所長 5.描寫了桃花源優美的環境和幸福的生活
(三)答案:1. (2分)(1)他的(2)這2. (2分)B 3. (4分)(1)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2分)(2)何必要用嚴厲的刑罰呢?4. (1)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1分)(2)去奢省費,輕搖薄賦,選用廉吏((1分)(3)居廟堂之高則優其民((1分)
(四)答案:1.(3分)(1)日光 (2)景象 (3)季節
2. (1)前人的記述很詳盡了 (2)野花開了,有壹股清幽的香味。 3 [甲]覽物之情,得無異乎?(答“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也可得分)[乙]而樂亦無窮也(答“朝而往,暮而歸,四時之景不同,而樂亦無窮也”也可得分) 4.①[甲]是寫水景,[乙]是寫山景; ②[甲]寫了朝暮之景,[乙]既寫了朝暮之景又寫了四時之景; ③[甲]寫景突出其闊大壯觀,[乙]寫景突出其秀美多變。
(五)1.①滋長 ②命名 2.①遊人知道跟著太守遊玩的樂趣,卻不知道太守以他們的快樂為快樂啊。 ②於是經常同滁州人(在這裏)擡頭望山,低頭聽泉水聲。 3.樂其歲物之豐成;安此豐年之樂。 4.與民***樂(或:與民同樂) 5.同:兩文都善於抓住景物的特征來描寫,語句凝練,筆墨傳神。甲文以“香”言春,以“繁”狀夏,以“潔”喻秋,以“水”寫冬,無不情狀俱備,精確熨帖。乙文以“掇幽芳”言春,以“蔭喬木”指夏,以“風霜冰雪”“刻露清秀”概括秋冬之景象,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異:乙文用散句描寫。甲文則多用對偶句,句式變化,錯落有致;且巧用虛詞“而”“也”,增添了回環詠嘆的意味。
(六)、1、(1)覺得奇怪 (2)類 (3)拉,帶領 (4)接近 2、C 3、(1)源中人看見了漁人,竟然大吃壹驚,就問他從哪裏來。(2)(在這兒)能享用的只有柴米魚肉,這些壹點也不缺少。4、(1)行蹤 空間 人物對話 (2)第壹問:沒有剝削、沒有壓迫,和平安定、自給自足的原始農耕生活。第二問:不真實。這樣的生活,只是表達了人民渴望過上平等、安寧、幸福的美好生活的願望,在當時的黑暗社會中只是壹種幻想,是不可能實現的。
(七)1.解釋加點詞:(4分)
①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或:卑賤低下,見識短淺。) ②由是(因此,由於這樣) ③顧(探望,拜訪) ④輔(輔助,協助) 根據答題的正確程度,酌情給分。(每個解釋1分)
2.翻譯句子:(4分) ①只求在亂世之中茍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諸侯那裏揚名顯貴。 或:只求在亂世間茍且保全性命,不希求諸侯知道我而獲得顯貴。 ②您的才能超過曹丕十倍,壹定能使國家安定,最後統壹全國。 根據答題的正確程度,酌情給分。(每句2分)。
3.(②)(2分)
4.簡要回答下面問題:(4分) (1)答:臨崩寄臣以大事也。或: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1分) (2)開放題。答案略。 答題關鍵在於有自己的觀點,且能結合課內外閱讀所了解的諸葛亮事跡加以評說,答題能自圓其說。根據答題情況,酌情給分。(3分) 自己的觀點1分;能結合課內外閱讀所了解的諸葛亮事跡1分;說理由較清楚,能自圓其說1分。
(八)1.(3分)(1)C(應為“治”) (2)①適宜,恰當;②正義。(公正、合宜的道德、行為或道理。)
2.(4分)(1)(2分)如有作壞事違犯法紀的,或盡忠心做善事的,應該壹律交給主管部門加以懲辦或獎賞。
(2)(2分)(鉅子)忍心割去自己所偏愛的來推行正義,鉅子可以稱得上大公無私了。
3.(2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或: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4.(3分)此題是壹道開放性表述題。目的在引導學生將閱讀讀文言文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思考,獲得壹定的認識。學生回答的內容必須圍繞兩段選文的中心;為人做事應處
(九)1?艱難(謙恭)求學 誠實待君?
(大意對即可得分,每空1分,***2分)?
2?(1)擔心(2)周到(3)全,都(或通“俱”)(4)善惡?
(結合語境理解正確即可,每小題1分,***4分)?
3?(1)等到他(老師)高興了,就又去請教。?
(2)確實是這樣,妳沒有欺騙我。?
(大意正確1分,譯出加點詞1分。每小題2分,***4分)?
4?示例1:從〔甲〕文中我得到的啟示是虛心求教才能學有所得。?
示例2:從〔乙〕文中我得到的啟示是只有坦誠相待才能得到別人的理解和信任。?
(緊扣文意談出啟示2分,語言表述1分,***3分)?
(十)1(4分)(1)益處 (2)止,這裏是“止而不為”的意思 (3)(既然)這樣,那麽 (4)非,(如果)沒有(每個詞1分)
2.(3分)原先為了義寧願身死而不受(“呼爾”“蹴爾”的)施舍,今天卻為了所認識的窮困貧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向”、“得”未翻譯正確的,每個扣1分)
3.(3分)(1)本來就有的羞惡廉恥之心(1分,答“義”也可以) (2)“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1分,用自己的話概括也可以) (3)對比(1分)
4.(3分)本題不設統壹答案。評分要點:人物、事跡、思想各占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