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余、吾 、鄙人
妳:汝、子、君、足下
壹、余拼音:yú
釋義:
1、我:“余將老”。
2、剩下來的,多出來的:剩余。余糧。余興。余悸。余孽。節余。余生。余蔭(指前人的遺澤,遺留的庇蔭)。余勇可賈(gǔ)(還有剩余的力量可以使出來)。
3、十、百、千等整數或名數後的零數:十余人。
4、後:“勞動之余,歡歌笑語。”
5、農歷四月的別稱。
6、姓。
二、吾拼音:wú
釋義:
1、我,我的:吾身。吾國。吾輩。
2、姓。
三、汝拼音:rǔ
釋義:
1、妳:汝輩。汝等。汝曹。汝將何經。
2、姓。
四、子拼音:zǐ
釋義:
1、古代指兒女,現專指兒子:子女。子孫。子嗣。子弟(後輩人,年輕人)。
2、植物的果實、種子:菜子。瓜子兒。子實。
3、動物的卵:魚子。蠶子。
4、幼小的,小的:子雞。子畜。子城。
5、小而硬的顆粒狀的東西:子彈(dàn )。棋子兒。
6、與“母”相對:子金(利息)。子母扣。子音(輔音)。
7、對人的稱呼:男子。妻子。士子(讀書人)。舟子(船夫)。才子。
8、古代對人的尊稱;稱老師或稱有道德、有學問的人:孔子。先秦諸子。
9、地支的第壹位,屬鼠:子醜寅卯(喻有條不紊的層次或事物的條理)。
10、用於計時:子時(夜十壹點至壹點)。子夜(深夜)。
11、封建制度五等爵位的第四等:子爵。
12、附加在名詞、動詞、形容詞後,具有名詞性(讀輕聲):旗子。亂子。胖子。
13、個別量詞後綴(讀輕聲):敲了兩下子門。
14、姓。
五、君拼音:jūn
釋義:
1、封建時代指帝王、諸侯等:君主。君子。君王。君上。國君。君權。君臨。君側。
2、古代的封號:商君。平原君。信陵君。長安君。
3、對對方的尊稱:張君。諸君。
2. 在文言文中,代表“她”和“ 妳”字有哪些與“他、她”意思相同的有,“其、之、彼”;與妳意思相同的“爾、汝”。
拓展:文言文中沒有“她”的稱謂,古代男女的人稱代詞多數壹樣,男女不分。“她”是現代漢語裏常用的壹個人稱代詞,專指第三者的女性,我國古代沒有這個字,只是到了20世紀20年代才出現。在古文裏,作賓語的第三人稱用“之”。
第壹人稱:又叫“自稱”。常用“吾、我、余、予”等,還有帝王的專稱“朕”和“孤”字。通常都可譯為“我”、“我們”、“我的”、“我們的”。
例:
1.已得履,乃曰:“吾亡持度。”《鄭人買履》——已經拿到了鞋子,竟然說:“ 我忘記了拿尺碼。”“吾”用於句首,作主語,代替“我”。
2.吾知子所以距我也,吾不言。《公輸》——我
3. 文言文裏的我和妳怎麽說壹、文言文中的“我”和“妳”表達方式如下:
我:余、吾 、鄙人
妳:汝、子、君、足下
二、文言文中“緣”、“愛 ”就是“緣”、“愛 ”
文言文壹般都是單音詞,而現代漢語是雙音的。
文言文的主要特點如下:
1.第壹個“文”字,是美好的意思。“言”字,是寫、表述、記載等的意思。“文言”兩字,即書面語言,“文言”是相對於“口頭語言”而言,“口頭語言”也叫“白話”。 最後壹個“文”字,是作品、文章等的意思,表示的是文種。
2.“文言文”的意思就是指“美好的語言文章”也叫做語體文。而“白話文”的意思就是:“使用常用的直白的口頭語言寫成的文章”。比如像說現在的,“妳吃飯了嗎?”。
3.在我國古代,要表述同壹件事,用“口頭語言”(口語)面語言”(書面語)來表述,是不同的,比如,想問某人是否吃飯了,用口頭語言表述,是“吃飯了嗎?”,而用書面語言進行表述,卻是“飯否?”。“飯否”就是文言文,這裏,“飯”名詞作動詞用,意思為吃飯。
4.中國在1918年以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書面語言寫成的。現在我們壹般將“古文”稱為“文言文”。
5.在中華數千年歷史中,語言的口語變化非常大,可是文言文卻保持相近的格式。文言文能讓不同語言使用者“筆談”,是壹種具有固定格式、卻不會非常困難的溝通方法。
4. 在古文中意思是“我”和“妳”的字我 wǒ 自稱,自己,亦指自己壹方:我們。
我見(我自己的看法)。我輩。
我儕(我們)。自我。
我盈彼竭。 Ime 人爾敵 筆畫數:7; 部首:戈; 筆順編號:3121534 我 I;me;人;爾;敵;吾;我 wǒ ㄨㄛˇ (1) (會意,從戈。
“我”表示兵器。甲骨文字形象兵器形。
本義:兵器。基本義:第壹人稱代詞) (2) 自稱;自己 [I imy;myself] 我,施身自謂也。
――《說文》觀我生。――《易·觀卦》萬物皆備於我矣。
――《孟子·盡心上》 (3) 又如:我行(我這裏);我身(我自己;我這個人);我咱(我自。我,我自己);我見猶憐(形容女子容貌姿態美麗動人);我家(自己。
我們家);我儂(方言。我)――按:上古時代,“吾”和“我”在語法上有分別。
“吾”不用於動詞後面作為賓語今者吾喪我。――《莊子》 (4) 己方;己國 [we;our]。
如:敵我友;我每(我們);我伲(方言。我們);我曹(我們);我輩(我等,我們) 我 wǒ (1) 自己的 [self]。
如:我生(我之行為);我儀(我的匹配) (2) 表示親密的 [my dear]。如:我丈(對老人的親切稱呼);我老彭;我老葉;我東海 (3) 向壹邊傾斜的,扭歪的 [wry] 我,頃頓也。
――《說文》。段玉裁註:“謂傾側也。
頃,頭不正也。頓,下首也。
故引申為頃側之意。” 我 wǒ 意為 殺 [kill] 我伐用張。
――《書·泰誓中》我,古殺字。――《說文》 我見 wǒjiàn [my view] 我自己的看法沒有絲毫我見。
我們 wǒmen [we;us] 包括我在內的壹組人當我們想到勞動時,也只有在這時,我們才覺得我們太老了。 我思 wǒsī (1) [cogito] (2) 認為壹個人的存在是由壹個思想人這個事實來予以說明的哲學原理 (3) 自身或自我的理智活動 我行我素 wǒxíng-wǒsù [ persist in one's old wags ; live by one's own difinitions ; stick to one's old way of doing things ; the dogs bark , but the caravan goes on ] 無視別人的議論與看法,還是按照自己平時的壹套做法去做。
他夫婦二人還是毫無聞見,依舊我行我素。――《官場現形記》 “古漢語中,虛詞實詞的使用,結合文句意義,往往實詞虛用,虛詞實用,壹彼壹此,沒有固定,其詞類活用現象較為突出。
本來勞動人民造字,都是根據具體事物,都為實詞。元周伯琦《六書正偽》說:“大抵古人制字,多自事物始,後之修辭者,每借實字為虛字,用以達其意……”今之虛字,皆古之實字。
所謂單字獨出,則“無從見矣”。意即由單個字面上去理解其義,難以解通,查字典,也難以查出,必須結合上下文句去理解,才能知之。
所以古書中,詞類活用現象表現為:實實虛虛,虛虛實實,往往變化無窮,不易把握其規律性。 我——第1人稱代詞,人人皆知,但古書上可作虛詞用。
例如《詩經·鶉之奔奔》“人之無良,我以為君”及“人之無良,我以為兄”。我作“何”義,意即人沒有善良,怎能作君、作兄呢?又如《詩經·若蜉蝣》:“於我歸處。”
鄭玄註:“君當於何依歸乎?”我作“何”解,義較顯明。再如《詩經·信南山》:“我疆我理。”
我均不作妳我的“我”解,而作“乃”義,這是由於《詩經·大雅·綿》中有“乃疆乃理”(乃同乃)之故。”(摘自黃現璠著《古書解讀初探——黃現璠學術論文選》,第448-449頁,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 在心理學上,“我”是個體生命和人命(見百度詞條“雙命”)在環境中的體現。
首先他必須有壹個“生命的我”,沒有生命的我,就沒有“我”的存在。其次,必須有“人命的我”,就是妳的生命特征必須通過壹定途徑,可以在他人或環境中充分顯示出妳這個“我”的特征來,不顯示這種特征,妳也沒有“我”的存在必要。
人命的我主要是通過展示語言和行為來體現“我”的,所以妳要這個世界有妳這個“我”,那妳就得好好地學習和好好地生活再加壹個好好地工作和好好地做人。“我”有時候作用於純環境,有時候作用於純人群,所以,要學會在什麽地方做壹個什麽的“我”。
[編輯本段]不同身份的人對“我”的稱呼 、皇帝稱朕、孤家、寡人 、皇帝的老婆稱哀家、本宮 見到皇帝稱臣妾 、官吏見到皇帝稱臣,見到百姓稱本官 、百姓見官稱草民或小人,若女性稱民女(未婚)民婦(已婚) 、晚輩見到長輩稱晚輩 晚生 小X(如小婿、小侄、小女) 、太監稱咱家 、和尚稱貧僧、道士稱貧道 、秀才稱小生 、外交時稱鄙人 、方言有 俺、侽、侽個人、宋元時關西壹帶人自稱為‘灑家’ 、英語中有 I 、me 、現在大多人稱我 、本人 、目前,有很多80後、90後們習慣稱:瓦、偶等等。
參考資料:
從人,爾聲。本義:稱說話的對方) (3) 同本義 [you] 武平元年童謠曰:“狐截尾,妳欲除我我除妳。”
――《隋書·五行。
5. 文言文中 哪些字的意思是 她 和 妳 的意思·文言文中沒有“她”的稱謂,古代男女的人稱代詞多數壹樣,男女不分。
“她”是現代漢語裏常用的壹個人稱代詞,專指第三者的女性。我國古代沒有這個字,只是到了20世紀20年代才出現。
在古文裏,作賓語的第三人稱用“之”字表示。後來白話文興起,用“他”字做第三人稱代詞,可以代男性,也可以代女性及壹切事物。
“五四運動”前後,有的文學作品也用“伊”字來指女性,如魯迅早期作品中就是如此。1918年,我國新文化運動初期重要作家、著名詩人和語言學家劉半農在北大任教時,第壹個提出用“她”指代第三人稱女性。
壹時轟動全國。“她”字壹出現,就遭到封建保守勢力的攻擊和反對,但卻很快得到人民群眾的承認、稱贊,並被廣泛使用,各種字典也都收錄了這個字,此事在當時文化界成為轟動壹時的新聞。
劉半農創造了“她”字,結束了以往書面語言中,第三人稱的混亂現象,從而純潔、豐富了祖國的語言文字。魯迅高度評價劉半農的創造精神,說“她”字的創造是打壹次“大仗”。
·二、第二人稱(妳)又叫對稱,常用“爾、汝、女、若、乃、而”等。通常譯為“妳、妳的、妳們、妳們的。”
例: 7、爾安敢輕吾射!《賣油翁》——妳怎麽敢輕視我射箭的本領呢!“爾”字用於句首,用來稱代賣油老人,譯為“妳”,作主語。 8、汝心之固,固不可徹。
《愚公移山》——妳的思想頑固啊,頑固到了不可改變的地步。“汝”字用於句首,用來指代“智叟”譯為“妳”,作主語。
9、子曰:“由,誨女知之乎?”《論語十則》——孔子說:“仲由,教導妳的話都明白了嗎?”“女”字用於句中,又在動詞“誨”之後,作“誨”的賓語。代替“仲由”,譯為“妳”。
10、若為傭耕,何富貴也?《陳涉世家》——妳是個被雇傭給別人耕田的的人,怎麽會富貴呢?“若”用於句首,用來稱代陳涉。相當於“妳”。
11、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乃翁。陸遊《示兒》——大王的軍隊平定了中原的日子,家中祭祀時不要忘了把這個喜訊稟告給妳的父親。
句中的“乃”就是代詞,“妳的”。 12、而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妳爹爹回來時,壹定會跟妳算賬的。
“而”便是代詞“妳”。 三、第三人稱又叫他稱,主要有“彼、其、之”等字,它們既可以用來指人,又可以用來代事,其用法更為靈活通常譯為“他、他的、他們、他們的”等。
例: 13、彼竭我盈,故克之。《曹劌論戰》——他們的士氣衰竭了,我們的士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了他。
這裏的“彼”和“之”都是代詞,用來指代齊國的軍隊,相當於“他們”。 14、其妻獻疑曰《愚公移山》——他的妻子提出疑問說。
“其”字用來代替愚公的妻子,譯為“他的”。 15、北方有侮臣者,願借子殺之《公輸》——北方有個欺侮我的人,希望能借助您的手把他殺了。
句末的“之”就是代詞,代替“侮臣者”,相當於“他”。 關於己稱,即“自稱”,常用“自、己”二字,均可譯為“自己”之意。
例: 16、自雲先世避秦時亂。《桃花源記》——自己說祖先為了躲避秦朝時的戰亂……“自”便是自稱“自己”。
1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論語》——自己所不想要的,不要強加給別人。
“己”字也同上壹樣,指“自己”。 還有旁稱:亦即稱別人,常用壹“人”字,可能譯為“別人”、“人家”。
例: 18、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論語》——不怕別人不了解自己,就怕自己沒有才能。
這裏的“人”字,即旁稱。 19、今人有大功而擊之,不義也。
《鴻門宴》——現在人家有大功卻要擊殺他,這是不道德的。“人”字旁稱“人家”。
····························· 壹、第壹人稱又叫“自稱”,常用“吾、我、余、予”等,還有帝王的專稱“朕”和“孤”字通常都可譯為“我”、“我們”、“我的”、“我們的” 例: 1、已得履,乃曰:“吾亡持度。”《鄭人買履》——已經拿到了鞋子,竟然說:“ 我忘記了拿尺碼。”
“吾”用於句首,作主語,代替“我”。 2、吾知子所以距我也,吾不言。
《公輸》——我知道妳用什麽辦法來對付我,但我不說。“我”用於句末,代替說話之人,作賓語。
3、余聞而愈悲。《捕蛇者說》——我越聽越覺得悲傷。
“余”用於句首,代替聽話之人,也就是柳宗元,作主語。 4、予觀夫巴陵勝狀,在洞庭壹湖。
《嶽陽樓記》——我看那巴陵的美景,全集中在洞庭湖上。“予”字用於句首,代替“我”,作主語。
5、朕乃天子,說話豈能兒戲?——我乃壹國之君,說話豈能反悔?“朕”便是皇帝的自稱“我”。 6、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隆中對》——我有了孔明,就像魚兒有了水。
“孤”字用於句首,代替劉備,作主語。 ······························ 至於尊稱:即對人的禮貌稱呼法,有“君、子、公、卿、先生、夫子、足下、陛下、閣下”等之用,壹般譯著“您、您老人家,他老人家”之意。
例: 20、以君之力,曾不能損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憑您微薄的力量,還不能削平像魁父那樣的小土丘,又能把太行、王屋那兩座大山怎樣呢,句中的“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