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關於《昆侖之眠》的思考

關於《昆侖之眠》的思考

草木皆青,有朋自遠方來,山花笑逐顏開,月明喜氣洋洋;春天只是壹瞬間,妳我的友誼可以天長地久;白雲悠悠,只是壹瞬間,妳們的友誼天長地久;草木青青,賓客遠,心似金玉,震動有聲,美女笑語,少年喜氣,朋友是誰?我告訴妳,西方雄偉,昆侖偉大!

《昆侖》是壹部好看的小說,壹波三折,武俠精彩,情感感人。以其整體的宏大,進入了壹個江湖、歷史、人文、文化被廣泛表達的世界。

《昆侖》大氣、細膩、理想、現實,《壹個昆侖》道出了作者對社會、人性的反思。

論科學

都說《昆侖》是近年來武俠文學的壹場革命,其創作思維是壹個重要原因。作者第壹次將科學的力量引入傳統武俠小說,給出了梁瀟小小年紀就能成為絕世高手的依據。科學構成了梁瀟人生的武功和智慧力量,他最大程度上得益於自己的數學造詣,融合了東西方兩大數學傳統的智慧。數學是科學之母,科學技術的先進生產力性質是在書中獲得的。

縱觀人類文明的發展,每壹次文明的提升都源於巨大的科技進步:工具的發明和使用標誌著人類與動物的區別,正式成為地球上最智慧的生命,由此產生原始社會;青銅器的發明和使用,農耕的發明,使人類文明向前邁進了壹大步,可以更好地與自然抗爭,爭取生存條件,同時也改變了整體的社會關系和結構,在溫飽之後離開階級,標誌著人類開始進入奴隸社會;鐵的發明引導人類進入封建社會;隨著人類對數學、天文、物理、化學等科學認識的加深,人類科學發展迅速。當科學轉化為技術,技術轉化為發明,發明可以直接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極大地改善人們的生活,甚至拓展生存空間(船舶的發明使人類征服了江河湖海;汽車和火車的發明使人類覆蓋了大地;飛機的發明使人類飛行不再是夢想;然而,航天飛機的發明已經能夠把人們直接帶到太空去探索星球之外的世界。生產力大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帶來生產關系的大變革。以蒸汽機為代表的近代第壹次工業革命,直接導致了社會關系的巨大變革,人類社會從此達到了資本主義社會新的文明高度。

因此,人類文明的進步直接根植於科技的進步,科技是第壹生產力,已經成為人類的知識。隨著人類科技的不斷發展,必然會走向更高層次的文明。

還有壹點需要提到的是如何看待書籍,這也是作者提出明確觀點的問題。秘宮建立的使命是保護前人的珍貴書籍。為了這個幾百年來的使命,秘宮付出了幾代人的努力甚至生命,但最後當所有的努力都將被元人付之壹炬,通過秘宮的“書死”和梁瀟的“人在書中,人不死,人不亡”體現了作者鮮明的態度:“書是死的,人是活的。世界上的書都是人寫的。再說,如果沒有善於學習、善解人意的人,就算是幾億本書也和廢紙沒什麽區別。書沒了怎麽辦?秘密宮殿沒了又怎樣?但如果人還活著,秘宮的智慧就不會喪失。”書籍是前人智慧的結晶,是前人對科學、文化等認知的凝結,具有極其珍貴的價值。但是,書籍本身的價值並不是留給後人保存,而是記錄了其中的知識被後人繼承和發揚。

理解了書籍存在的意義,就引出了“學”和“用”的問題。畢竟書籍記錄了前人的智慧,是他們實踐經驗的凝結。所以,後人要想通過書本繼承前人的智慧,必須克服兩個問題:壹是前人實踐的智慧,特別是當時的特殊條件和環境,後人學習時的條件和環境已經發生了變化,所以我們首先要做的就是用現在的條件去檢驗以前的知識。第二,了解前人的知識只是紙上談兵,這只是傳承的壹半。只有學會如何在現實中運用,才是完整的傳承,才是真正具有現實意義的傳承,並在此基礎上發掘更深刻的知識,發揚光大。所謂“學以致用”,就是這個道理。

論戰爭

看完《昆侖》,不能不提對戰爭的描寫。可以說,戰爭是昆侖的壹條主線,以戰爭為先導,以戰爭為結局。主人公梁瀟因為第壹次襄陽之戰被宋人擊敗,引來了極其優越的元人報復,導致父親死亡,母親出走,從而踏上了漫長的流浪之路,拉開了整個故事的序幕。又因為第二次襄陽大戰,梁瀟在攻下襄陽立下大功並發表聲明後,在目睹元軍慘無人道的行徑後毅然翻出元軍大營,從而將整個故事推向了巔峰。最後,他在天基宮以壹場轟轟烈烈的戰爭結束了這本書。故事以這些大的戰爭為主線,也涉及了很多小的戰爭,比如元人與元人之間的戰爭,元人與宋人的義軍之間的戰爭。可以說,主人公性格的每壹次變化都與戰爭有關。主人公在戰爭中成熟,但也造成了對戰爭的徹底迷茫。作者希望通過故事對戰爭進行重新思考,從而表達反抗戰爭、呼喚和平的主題。

“敢問天地之間為何有戰?”

“但凡人皆有善惡之心,若無羞恥之心,必然走向戰爭。自古以來,沒有切不可,也沒有切不可。所謂道無道,即善惡之心;兩國打來打去,寸步不離地攻城掠地,搶人子弟,就像始皇帝,漢武帝,甚至近代的成吉思汗,從來都不滿足。這就是被滿足的欲望。”

作者通過梁瀟對九如和尚的回答,表達了對戰爭的理解和思考,歸結為壹句話“無欲無求”。

世界上到處都充滿了欲望,人們沈浸在各種欲望中。壹種欲望與其他欲望聯系在壹起,也制約著其他欲望。* * *形成壹張欲望的網,壹堵欲望的墻,把生命緊緊地束縛在這世間的艱辛生活中,讓人無法掙脫。所以人是欲望的動物,每個人都是無盡欲望的集合。馬上就會產生另壹種欲望,當無盡的欲望混雜在壹起,必然會產生各種沖突,當沖突積累上升到壹定程度,必然會爆發戰爭。我記得有壹位著名的西方哲學家曾經說過,每個人從自己的立場出發,都有壹個絕對正確的觀點,但是當兩個絕對正確的觀點發生碰撞的時候,往往會產生壹個巨大的悲劇。民族和國家如此,國家和國家也是如此。元人說:等妳們國家強大了,來打我們,把我們趕到壹個很危險的地方去拼命生活。現在我們強大了,只希望得到更肥沃的土地,更好的生活。不是嗎?宋人說:元人來占我們的地,搶我們的孩子,毀我們的家,我們要起來反抗。戰爭開始時,人們失去了生命。誰錯了?

回顧人類文明史,其實就是壹部戰爭史,而人類的欲望是無止境的,所以戰爭不斷,無數的文明、國家、民族、生命都湮沒在戰爭的長河中。古埃及、古希臘、巴比倫等曾經輝煌繁榮的文明,最終都被戰爭燒成了歷史長河中的塵埃。看來戰爭最大的作用就是文明被摧毀,生命被踐踏。當權利和權力聚集在少數人手中,當國家機器成為他們的私人暴力工具,當他們要求滿足他們貪得無厭的欲望,無休止的戰爭就成為必然。過去如此,現在如此,將來也可能如此。所謂的“和平”,在人類歷史上不過是戰爭的附屬品。當人們打累了,死了很多人,目的達到了,就需要休息,準備下壹場戰爭,於是短暫的和平就來了。

有時候,戰爭也有它有利的壹面。它可以解決社會上壹些腐朽落後的問題,就像用手術刀切除病體上的毒瘤壹樣,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可以說,在壹定程度上,人類文明的發展得益於戰爭。但反過來說,戰爭的危害有多大:文明毀了,國家毀了,人民毀了。戰爭永遠是所有弱勢群體的噩夢和地獄。他們無法反抗也無法逃避,等待他們的是無盡的黑暗命運。當生命不再尊重生命,當生命不再維系生命,當生命開始踐踏生命,那麽集體毀滅可能就是所有生命的未來。

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兩次戰爭壹戰和二戰,用數百萬人的生命和鮮血警示後人:戰爭是十惡不赦的罪行,戰爭是萬惡之源(無論妳是否要為正義而戰,戰爭都是犯罪!赫伯特?胡佛),所有那些企圖發動戰爭的人都應該受到最嚴厲的懲罰。真希望人類能控制欲望,減少紛爭,尊重每壹個生命的尊嚴,讓每壹個生命和諧發展。希望戰爭永遠不要再降臨到這片美麗的土地上。雖然這只是壹個夢想,但只要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夢想,並為之努力,也許有壹天夢想真的可以實現。

峰巒如聚,波濤如怒,山川如潼關路。望著西都,我猶豫了。我難過秦漢造了很多地,百姓苦不堪言;人們死的時候會很痛苦。潼關懷舊張浩洋)

Ps:又是9.18。想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死去的數百萬英雄,真是令人悲傷。戰爭是可怕的,發動戰爭的日本帝國主義犯下了滔天罪行。戰爭要用戰爭來制止,血債要用血來還。日本是壹個貪得無厭的國家。侵華戰爭犯下了滔天罪行,給中國帶來了無比的災難,書籍不計其數。這是壹個多麽令人震驚的數字。然而,日本卻壹再參拜供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無視中國人民的感情,壹再通過教科書、釣魚島、東海油田等項目挑釁中國。這是可容忍的,也是不可容忍的。國家的尊嚴必須維護,人民的安全必須保障,劣等卑劣的國民政府必須為其行為付出應有的代價。過去是血,現在是血。

自然有自己的規律。從大草原動物到人類世界,都是壹個自始至終弱肉強食的世界。妳可以說仁義道德可以美化侵略,但歸根結底還是強者消滅弱者的殘酷遊戲。權力就是壹切,每個人都可以在真相中為自己的行為找壹個完美的借口,就看妳站在什麽立場和角度了。別人聽不聽不重要,要看妳有沒有足夠的實力捍衛自己的立場。

八年抗戰用血的事實,向中國人民證明了這個道理。所以未來為了維護國家的尊嚴,保證人民的安全,必須要有壹個強大的國家,壹個崛起的中國。

崛起的中國必須以強大的軍事實力支撐起脊梁。世界強國的標誌是政治清明、經濟繁榮、科技先進、文化繁榮、軍事強大。如果說政治是大腦,經濟是腿,科技是眼睛和耳朵,文化是身體,那麽軍事就是脊梁。如果頭腦清醒,經濟繁榮,科技發達,文化繁榮,軍事實力不夠強大,中國就永遠在世界上。中國要崛起,就必須在這五個方面和諧發展,不能在某些方面跛腳。如果我們只考慮經濟和其他利益而忽視軍事,我們將成為“大白豬”也就是說,妳越胖,被吃掉的可能性就越大。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大宋的經濟文化輝煌壹時,卻被袁輕易摧毀。

論宗教

在《昆侖》中,作者通過九如和尚之口和對佛教教義的思考,賦予了宗教存在和發展最原始的意義。

書中九僧壹僧武功超群,但表面上行事荒誕,不守規矩。其實他們是真正懂得“佛”的真諦的道士。壹切都證明了佛的智慧,每壹句都揭示了佛的禪機。作者通過他的口,思考佛教的教義,並延伸到對宗教存在意義的思考。

“禪宗的本質是超越佛,專屬於我。據說佛祖釋迦牟尼出世時,向東南西北走了七步,然後指著地面說:‘天地唯我獨尊’。於是禪師們紛紛效仿,不信前人,不信當下,只信自己,成為天地獨尊佛。這叫‘視自然為成功’。

佛的本質是壹顆佛心。修行佛的目的和結果是永恒的無上佛心。佛教的主要內容是教人不生不死,悟出不生不死的真心,即長生不老。換句話說,就是要找回失落已久的真心,也就是看清自然。

佛教徒要的只是佛心,不是披著袈裟的外交大臣。所謂“見性即佛”,就是指他們心中的“佛性”。每個人心中都有佛的影子,只是有的暴露,有的隱藏。如果每個人都能找到失落的佛心,那麽每個人都會成佛。只要妳有壹顆佛心,妳喜歡做什麽?

禪宗講究的是不拘小節的方法,這不僅是西方天庭佛陀的真理,也是壹種過時的東西。光拿是不夠的,超越佛也只是壹種技能。所以世界往往只得其形而失其佛的本義。

九如和尚戲笑天下,這才是真正的開悟之路。也正是這樣的胸懷,這樣的洞見,成就了他高超的修為。文末勸花生佛:“世界就是這樣。當妳想看的時候,它會奇怪壹輩子,會讓妳哭笑不得。不觀之,則無眾生,無世界,而無壹切。”甚至沒有虛榮心。“它用花的妙筆意象描繪了佛的真諦。萬物皆空,立地成佛。”佛”就是“覺醒”的意思。花生悟到花生成佛,於是花生自在行走,無牽無掛。

道家也是如此,奉行“白日飛升”之道,通過“煉氣、煉神、煉靈復空、煉空合道”的修煉來證道。佛教強調心的實現,從而達到“頓悟”,超越生死。其實兩者沒有本質區別。

從容易的道路到簡單的道路,任何真理都會到達頂端的同壹個目標,宗教也是如此。所有的宗教(不包括邪惡的宗教)都教導人們註重自身的修煉和探索,挖掘自身的潛能,實現自身的升華,達到與自然宇宙的和諧。

所以九如和尚有這樣壹句話:“佛法是修身之法,不是濟世之道,所以壹切都只是放屁!”與其探究它是什麽道理,不如自發去做。"!

論情感

親情是最難說出口的。可以說,豐富的感情和對感情的執著,是人類優於其他動物的根本體現。親情、愛情、友情、仇恨、憤怒、嫉妒等。,無論是積極的還是消極的,對人類來說都是壹種寶貴的財富。正是因為有了這些豐富的感情,人類的生活才變得豐富多彩。

情感是最吸引人的,也是最難描述的。昆侖好看是因為有情懷。《昆侖》的每壹個高潮都是因情而生,尤其是主要人物死去的時候,被渲染到了巔峰,感人至深。

阿蘇之死-真愛

為什麽壹個薛會死?因為她深愛著梁瀟,知道梁瀟有難,所以她只身前來相救,即使面對千軍萬馬也從不輕言放棄,所以她死的很慘烈,很輝煌,因為她是為她愛的人而死,人生沒有遺憾。

用她純真的心,薛體會到了愛的真諦。“壹個薛死了不要緊,但她不能放手。妳們...妳總是不知道可憐自己。如果壹個薛不在了,誰還會擔心妳……”,“大家都說我哥很可怕,但其實...只有壹個薛明白,哥哥就像壹把火,會燒到別人...

阿雪明明知道不愛她,對她只有憐惜,卻依然愛得無怨無悔。壹只飛蛾撲火,明知結局會化為灰燼,卻依然阻擋不了對溫暖的向往。這才是真愛。

真正的愛情是妳可以忘記壹切絕對的投入,瘋狂地愛恨交加,它像暴風雨壹樣來臨,讓妳睡不著,吃不下,聞不到,聽不到別人說什麽。阿蘇做到了。

真正的愛情應該包括犧牲、體諒和理解。阿什也做到了。

愛情的力量是偉大的,可以讓人放棄壹切。如果妳不肯放棄,也許是因為沒有愛或者愛得不夠深。愛情是不講道理的。如果有意義,那就不叫愛情。阿雪不想死,但她還是為了心愛的人放棄了自己生的可能。阿雪用生命愛著壹個人,她用自己的死把這種人類最美的感覺襯托到了極致,死而無憾。

蕭乾之死——真情流露

先來看蕭千絕,他是元朝的壹位宗師。襄陽壹戰後,壹人壹虎在百丈坪殺了無數武林高手,僥幸逃脫。後來,他殺死了梁瀟的父親,掠奪了梁瀟的母親,使他成為壹個流浪漢。是惡是善,還是惡是善是惡?

所有宋國人都恨他,因為他殺了很多宋國人。但他是所有元人崇拜的偶像,是元人的神。我們如何反擊叛亂?

梁瀟恨他,如果他不殺他也沒關系,因為他讓他的父親死去,他的母親離開。他應該是冷血無情的,但他真的是嗎?

沒有人是完美的,而是優點和缺點的結合。如果妳要批判彩蛋,只批判缺點,當然可以把對方批判得壹無是處,但這樣對真相壹點幫助都沒有。人是討厭復雜的,判斷壹個人就像看壹幅畫,和近距離是不壹樣的。如果妳只在壹英寸的距離上挑毛病,妳怎麽知道這幅畫是什麽?

所以,不考慮民族仇和民族矛盾,我們來評價壹下蕭乾的絕技,只剩下四個字——愛和性!

蕭乾從來就不該死。武功蓋世的人怎麽會死?但他確實死了,只是為了救兩個連正式弟子都算不上的記名弟子,平時都是做仆人的。臨終前,他為中條五保正名,實現了他們畢生的心願。他說:“誰說妳是屁都不如的狗?”“既然妳們是老記名弟子,我就救妳們。”

相反,他從小孤獨,沒有親人。後來他收了徒弟,滿懷柔情,落在了三個戀人身上。但是伯顏熱衷於名利,他不喜歡名利。小冷和小玉玲最受他歡迎。沒想到壹天之內兩人都死了,這讓他的心像死了壹樣,沒有人信任他。後來中條五保成了他的至親,救他們也就順理成章了。

蕭乾從來就不該死。如果他不想幫助華和花生逃走,他就不會獨自帶領中條武保六人對抗元軍。就當是救了他們壹命的獎勵吧。他暗中保護了他們三年,壹聽說他們有難,就立刻出手相救。在他死前,他必須確認他們是否真的逃脫了。這不是什麽?

最後,我對梁瀟笑了笑,結束了這壹切。

所謂人情,唯有眾生才能成長,蕭乾絕對是外冷內熱,真情實感,生可以充滿喜悅,死可以動搖,還能奢求什麽?

甌龍子之死——真意

歐壹生追求的是不斷超越鑄劍技藝。他壹生鑄造了六把神劍,但他鑄造了壹把,摧毀了壹把,只留下了最好的。這種對完美的追求是他不斷進步的動力。他執著,所以可敬。

歐不是普通的技師,他是真正的大師,他賦予了鑄劍技藝更深層次的意義:神劍有靈,神劍是大師;劍是壹種武器,沒有美德是無法駕馭它的。所以歐每次鑄造神劍,都要有壹個德才兼備的人保管,這樣神劍才不會成為屠殺天下的利器。正是這種知識和頭腦成就了他的絕世技藝。

歐終其壹生,都希望鑄造壹把遙遙領先於往昔寶劍的絕世寶劍,但始終沒有開始。他心裏壹直在尋找壹個合格的守劍人,直到壹個滿意的人出現。這些人對原則的堅持令人欽佩。鑄造神劍時,他犧牲自己的生命使神劍成型,體現了義無反顧實現理想的高尚情操。劍的名字“天罰”反映了。

歐之死是對仁的追求,正面宣傳了人性光輝的壹面。

明貴之死——真諦

明回來了,他很有才能,也很有心計。經過十年的策劃,他試圖在秘密宮殿裏掌權。他成功後,翻出秘宮,投靠元軍,試圖借助元軍東山再起,取得秘宮的權力。所以最後壹戰,他出謀劃策,不遺余力。但當他看到自己成功了,元人放火燒書,他才意識到自己錯了。是他從小父母灌輸的壹種責任:“書在,書亡。所以,不管是花家還是阿明家,只要活壹天,就必須誓死捍衛這些書……”所以他用生命來贖罪。

生活是如此的精彩,人們直到失去了所擁有的壹切,才懂得珍惜眼前所擁有的。很難拿回來,但是拿回來特別驚喜。最奇妙的是,妳重新得到的不是妳曾經得到的,因為妳會以壹種全新的態度去珍惜,即使是曾經很普通的東西,也有了全新的意義。

明桂之死,寓意深刻,是對人性的深刻反思。

論和諧

西南師範大學教授韓雲波在《昆侖》後記中寫道,和平主義是當今世界的主題。鳳歌是其中最深刻、最突出的表演者。在立下攻取襄陽的豐功偉績,目睹無數人的慘無人道行為後,還寫出了“反元扶宋”的狹隘民族主義作為對照。梁瀟的行為符合人民的根本本性。它是對人的生命和尊嚴的維護和尊重,是對作為歷史進步動力的人民存在的集體力量的反映。這是先進文化與和平主義的主題,與金庸的武俠民族主義形成鮮明對比。這是壹種站在巨人肩膀上的進步。

和平是美好而珍貴的。但我不認為和平是最好的狀態,也不會是最終的狀態。和平只是人類狀態的壹種表現形式,和諧是自然界的終極規律,是自然界發展中自然形成的規律。

“和平”和“和諧”在字典中的解釋如下:

和平-壹個沒有戰爭的國家。基本上只在人類社會使用。

“和”——適當的協調。

可見,“和”的範圍更廣,含義更深,境界更高。

在書中,作者用了壹章來討論和諧之道:

“他發現,無論題目多麽混亂,要得到結果,所用的算法必須簡單美觀,仿佛在和諧自然中流淌;不管他怎麽反抗天地,最後算法還是忍不住和諧了。過了很久,壹個念頭閃過他的腦海,讓他非常驚恐:學天地算術也是天地的;算術的和諧,就是天地的和諧;雖然天地之法可以反復變化,但其中的和諧是永恒的。”

“總有壹天,不是為了姚存,不是為了吳傑。天地之行無知者,溶而泄之,和諧自然,善惡何解?妳,梁瀟,站在天地之間,就像灰塵壹樣。所謂半條命,不過是天地運行的壹瞬間。妳以為上天在騙人,其實只是浪漫……”

”只覺得連這片陰郁的老林也突然充滿了無限的興趣。他甚至聽到蝙蝠捕獵的叫聲和毒蛇交配的異響;他清楚地看到,茂盛的樹枝間到處都是枯葉枯枝,機器若隱若現;而枯死的老木正在長出細小的嫩芽,其中蘊藏著豐富的商機。此時此地,生死榮辱,生生不息,處處大同。”

梁瀟懂得和諧之道,所以他可以用壹把劍征服世界。但人力有時很差,面對幾千萬的軍隊,他也無法力挽狂瀾。這是自然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