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現代漢語規範壹級字(常用字),普通話讀音為gēng,最開始見於商朝甲骨文時代。六書中屬於象形字。“庚”字,《說文解字》中解釋為:“位西方,象秋時萬物庚庚有實也。庚承己,象人?。凡庚之屬皆從庚。古行切文壹”。“庚”的基本含義為天幹的第七位,用作順序第七的代稱;引申含義為更換遞送的驛郵,如庚郵。
康熙字典
《唐韻》古行切。《集韻》《韻會》居行切。《正韻》古衡切,竝音賡。《集韻》:庚,十幹名也。《說文》:庚位西方,象秋時萬物庚庚有實也。《爾雅·釋天》:太歲在庚曰上章。又:月在庚曰窒。《釋名》:庚,剛也,堅強貌也。
又《玉篇》:庚猶更也。《易·巽卦》:先庚三日,後庚三日吉。本義:庚,更也。事之變也。先庚三日,丁也。後庚三日,癸也。丁所以丁寧於其變之前,癸所以揆度於其變之後。
又長庚,星名。《詩·小雅》:東有啟明,西有長庚。傳:日出,明星為啟明。日既入,謂明星為長庚。庚,續也。《詩緝》:夾漈鄭氏曰:啟明金星,長庚水星。金在日西,故日將出,則東見。水在日東,故日將沒,則西見。實二星也。《後漢·馬融傳》:曳長庚之飛髾。註:長庚,即太白星。
又《左傳·哀十三年》:若登首山以呼曰庚癸乎,則諾。註:軍中不得出糧,故為私隱。庚,西方,主谷。癸,北方,主水。
又年齒亦曰庚。《墨客揮犀》:文彥博居洛日,年七十八,與和昫司馬旦席,汝言為同庚會,各賦詩壹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