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鑲玉”原指壹種特殊的金玉加工工藝(即在金器上鑲嵌各種玉),有時也指用這種加工工藝制作的金玉器。比如《金瓶梅》第二十回:“剩下的給我打出來,他姑姑正面的金鑲玉觀音就分心了。”第七十二回:“林穿朱紅無袖袍,腰系鑲金碧玉帶,裙袍五顏六色。”這種“金鑲玉”本來是很容易識別的。人怎麽會“盲目無知”呢?
其實追根溯源,“目不識金鑲玉”這種說法是“目不識景山玉”的諧音。但“目不識荊山玉”這句諺語,卻是韓非子和氏璧的經典:春秋時期,楚人卞和在荊山(位於湖北省南漳縣)看到壹只鳳凰落在壹塊青石上。當時人們認為鳳凰鳥沒有寶藏是不會掉下來的。於是,卞和認定那塊青石裏壹定有寶玉,就把它獻給了楚王李。楚王李命玉工鑒定,玉工說只是塊石頭。楚王大怒,下令砍掉卞和的左腳。楚王李死後,楚武王繼位,卞和去獻寶。楚武王命令玉工鑒定它,但是玉工仍然說它只是壹塊石頭。然後,卞和因為欺君之罪,失去了右腳。楚武王死後,楚文王繼承了王位。卞和抱著鉆石,在初山山下痛哭,直到眼淚奪眶而出,鮮血直流。楚文王聽說了這件事,非常驚訝。他派人去問他:“世界上有許多人的腳被砍掉了。妳為什麽這麽難過?”卞和回答:“我並不難過自己的腳被砍斷,而是把美玉當石頭,把忠臣當騙子。”楚文王聽後,命令玉工把這塊粗糙的玉剖開,發現真的是壹塊稀世珍寶。後來,楚文王為了表示卞和之名,就把這塊玉命名為“和氏璧”。因為和氏璧出自景山,所以也被後人稱為“景山玉”。比如三國曹植的《與楊祖德書》裏有壹句話:“人人自稱手握蛇珠,家家自稱手握荊山玉。”
金鑲玉,顧名思義,就是在金器上鑲嵌各種漂亮的玉。這種特殊的金玉鑲嵌工藝是中國獨有的,歷史悠久,制作精美。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金和玉象征著高貴和純潔,正如詩人李白稱贊“純酒成本,為金杯,壹萬銅壹酒壺,玉盤價值壹萬元”,所以金鑲玉意味著“金玉良緣”,是高貴、吉祥和另類的完美結合。
有趣的是,“金鑲玉”的出現和很多發明壹樣,純屬偶然。相傳春秋時期,楚人卞和將美玉獻給楚文王,並將其切割成玉,史稱“何”。這堵墻冬暖夏涼,百步之內蚊蠅不近。這是無價之寶。秦朝統壹中國後,“和氏璧”被秦始皇獲得。始皇帝將其刻成玉璽,刻上李斯題寫的“我受命於天,我長生不老”幾個大字,再刻上五條龍,精美絕倫,始皇帝自然喜愛,視之為聖物。秦朝被漢朝滅後,“和氏璧”落入劉邦之手,劉將其作為國旨代代相傳,至今已傳了十二代。西漢末年,壹個兩歲的男孩即位,把玉璽藏在長樂宮。當王莽篡權時,王想強迫交出玉璽。太後不肯,壹怒之下,把玉璽拿出來摔在地上,掉了壹角。
王莽見玉璽破損,連連嘆息,叫來能工巧匠修復。工匠也很聰明,他想出了壹個用黃金鑲嵌缺角的怪招。修復後更加耀眼,於是他稱之為“金鑲玉印”,這就是“金鑲玉”的由來。可惜的是,這件稀世國寶“金鑲玉璽”幾經易手後,在三國時期消失了。但是金鑲玉的制作工藝流傳下來,從宮廷到民間,各種金鑲玉擺件甚至金鑲玉筷子都出現在達官貴人之間。自古以來民間就有“眼不識金鑲玉”的說法,意思是目光短淺,愚昧無知。
值得壹提的是,還有壹個尤物叫金香玉,與金鑲玉諧音,而這個金香玉與金鑲玉完全不同。金香玉是壹種美麗的玉石,具有迷人的香味,它是天然的,外觀簡單,質地細膩,紅褐色或深褐色半透明,香氣獨特,回味悠長。更令人驚訝的是,金香玉的手會粘上香味,而且會持續相當長的時間。根據現代科學研究,金香玉是億萬年來變化的產物。它是火山噴發後熾熱巖漿融合和附近芳香植物吸收的結晶,堪稱純天然的傑作。金香玉也有藥用價值。當它的粉末進入皮膚,它可以使皮膚芳香,光滑,細膩。老年人佩戴,可以預防中風。每日含服,可生津止渴,潤喉,還可治黃瘡。因為金香玉的出現並不意外,民間也有“千金難買金香玉”的說法。
由於卞和獻玉的故事在後世廣為流傳,“不開眼見荊山玉”也隨著故事的流傳成為家喻戶曉的俗語和典故。比如《金瓶梅》第二十壹回:“我西門慶壹時發呆,不知妳好言。我辜負了妳的好意。是‘目不識景山玉’,看著像塊硬石。”
到了明朝以後,也許是因為人們認為“荊山玉”這個說法不夠通俗,涉及的典故大家也不太清楚,這句諺語中的“荊山玉”壹詞逐漸被口語中讀音相近的“金鑲玉”所代替,“瞎子不知道金鑲玉”這句話就這樣在民間流傳開來。
當時,在外國支付的玉器中,有壹些具有伊斯蘭風格的“Khundustan”玉器,其中有幾件鑲有黃金。看著這些薄如紙,鑲嵌著金銀絲、各種寶石和玻璃的器皿,乾隆皇帝愛不釋手!當即作出決定:金鑲玉只歸宮中所有,不對外傳播,命內務府抄之。宮中的玉器大師們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結合乾隆的宮廷技藝,最終打造出了象征皇室的鑲金玉器。
幾經風雨幾百年沈寂後的金鑲玉。2003年重新出現在世界上。
自古以來,金玉搭配,幾百年前就被皇帝控制,作為財富和權力的象征。現在兩者終於完美結合在壹起,作為榮譽和好運的象征,供有識之士享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