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的部首是:亠,讀音是:lí。
離(拼音:lí)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字(常用字)。此字初文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古字形上部是鳥,下部像長柄的捕獵工具,本義疑即捕獲,在古籍中多用作鳥名,即黃鸝。又音近通“罹”“蘺”“麗”“摛”等字。又表示分開,引申為逃脫避開等。
簡體離始見於戰國文字,《說文解字》解釋為傳說中的山林精怪,這個意思後來寫作“魑”,讀作chī。後用作繁體“離”的簡化字。羅振玉釋“羅”,又釋為“離離”。
謂“古羅離為壹字。離從隹從離聲……《方言》‘離謂之羅’,始以羅離為二字。後人遂以為黃倉庚之名及別離離字,而離之本誼晦矣。”《甲骨文字詁林》第2829頁按語:釋‘羅’釋‘離’,皆不可據。《甲骨文字典》《漢語大字典》均釋此字為“離”。
甲骨文的“離”字,是個上下結構的會意字。下部像壹個捕鳥獸的網,網裏有壹只“隹”,這是壹種小鳥,如麻雀、黃鸝之類。下面有只手握住網,表示手拿網逮住壹只小鳥。上面壹只手從網裏把鳥兒拿出來,含有分開的意思。本義指“分開,去掉。”
學習漢字的好處:
1、漢字是記錄漢語的文字,它已有六千年左右的歷史,它是世界使用人口最多的語言,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壹。它是表意性質的音節文字,現代常用的文字有四千至八千個,大多數是形聲字。現代漢字的字體是經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演變而來的。
2、人類在長期的實踐中,既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歷史,又積累了無比豐富的文化知識,它們依靠文字得以保存至今。作為記錄、保存、傳播知識的工具——文字,對人類文明的進步,推動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起了不可埋沒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