蕝和絕不是壹個意思。
1、蕝,拼音jué,部首是艹。古代朝會時表示位次的茅束:“置茅~,設望表。”標誌。古書上說的壹種水草。古代行泥路的用具。壹種攔水捕魚的器具:“帆邊漁~浪,木末酒旗風。”
2、絕(拼音:jué)是漢語通用規範壹級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以刀斷絲,有的在“絲”中部加橫畫表示斷絲。
絕的本義是斷,引申指窮盡、不再接續。用作修飾語,指已到極點的,不能再繼續或超越的。再引申作副詞,表示沒有余地、絕對、全然,後面常跟否定詞。還作形容詞用,表示極少有的。
出處
1、蕝出處:劉敬叔孫通列傳載:叔孫通欲為漢高祖立朝儀,“遂與所征三十人(魯諸生)西,及上左右為學者與其弟子百余人為綿蕞野外”,習肄月余始成。
司馬貞索隱引韋昭雲:“引繩為綿,立表為蕞。”又引賈逵雲:“束茅以表位為蕝。”蕞,通“蕝”。後因以“綿蕝”為制訂、整頓朝儀典章的典故。
2、絕出處:《禮記·雜記下》:“當袒,大夫至,雖當踴,絕踴而拜之。”元·周砥《夜坐懷孝常》詩:“坐絕百蟲響,旅懷才夜寧。”
絕字現代的寫法是絞絲旁壹個色字,這種寫法由來已久,漢代已經出現。但這種寫法和絕字的意義似乎並無聯系,絕的右旁,在小篆中是“刀”和“卩”,不是“色”。而所以時代較早的工具書,比如《康熙字典》就認為絕字不是“色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