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詩歌中的節奏重音

詩歌中的節奏重音

人們喜歡舊體詩的壹個重要原因是它短小精悍,容易記憶。為什麽好記?原因很簡單:所有的舊體詩都押韻。押韻自然順,順了就好記。

那麽什麽是押韻呢?所謂詩格律中的韻,簡單來說就是詞尾,大致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元音。比如“昌”和“方”的末尾,它們的元音在普通話裏是“ang”,是這兩個字的韻,屬於同韻。那什麽是押韻?元音相同或相似的單詞組合成壹個韻。

詩人在詩歌中使用押韻,稱為韻。所謂韻,就是把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字放在同壹個位置。同壹個位置的字的重復可以形成聲音循環,使作品的音韻和諧,便於記憶。押韻詞壹般放在句末,所以也叫韻腳。例如:

紅豆灌木生長在南方,春天會長出許多枝條

希望想念的人多多收藏,肖驍紅豆引起了人們的關註。

詩中的韻“之”和“四”是同音異義詞,每隔壹句就在同壹位置重復出現,從而形成壹種和諧循環的音韻美,使作品讀起來朗朗上口。

關於押韻有許多觀點,但主要的問題是使用舊韻還是新韻。雲信的韻書有很多版本,但如果妳普通話說得好,就不需要這些韻書了。最多準備個新華字典什麽的就行了。現在寫古體詩,大部分人還是用古韻。古韻的韻書很多,但基本都是切韻繼承的。目前公認的古韻書是平寫的,歌詞是的。個人認為,初學者最好不要貪圖方便,從老韻入手。因為寫格律詩,有壹個傳承問題。學習古韻,對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前人的作品及其節奏、韻律的變化大有裨益。同時也不會鬧出“陳子昂幽州城樓不押韻”的笑話。

最早的韻書《平雲水》現在已經很難見到了。清代以後,人們寫詩所用的韻主要有配文韻、詩韻融合、詩韻並茂等。這些韻文都是在平水韻的基礎上重新編輯頒布的,都屬於平水韻的範疇,所以人們習慣稱之為平水韻。

平雲水* * *有106韻,其中:平聲30韻,上聲29韻,德聲30韻,入聲17韻。韻書上的平聲可分為上平聲和下平聲。這只是因為平仄多,所以分兩卷,相當於說平仄是卷上去的,平仄是卷下來的。它與現代漢語中的尹平、楊平不是同壹個概念,值得註意。

有些今天看起來押韻的詞,在古韻裏可能屬於不同的韻。比如“東”和“冬”這兩個字在古韻中屬於兩個韻,前者屬於“上平東”,後者屬於“上平二冬”。再比如“因”和“聲”這兩個字。前者屬於“上層十壹真”,後者屬於“下層十二侵”。至於這幾個字在古韻上的讀音差異,我們現在也不需要太去追究。只要知道:它們壹開始發音不壹樣,後來隨著語言的變化就合二為壹了。

韻有寬韻和窄韻之分,字多的叫寬韻,字少的叫窄韻。押韻多,寫詩選韻比較容易。窄韻的詞少了,選詞就更難了,窄韻的押韻詩也就比寬韻的少見了。

現代詩歌的押韻規則是:

1)除了第壹句有時需要押韻外,其他都是隨機並列,即單詞押韻在偶數句尾,奇數位置的句子不需要押韻。

2)壹般只綁韻,要求壹韻到底。中間不允許變韻,也不允許押韻。當然,不允許押韻。

3)押韻不能重復,即不允許“押韻”。也就是說,同壹韻部只能用不同的韻,不能重復用同壹個韻。

另外,每首詩第壹句結尾是平的時候,第壹句也要押韻。但由於首句不能押韻(在韻尾),首句的韻比其他位置的韻相對寬松,既可以用在原韻中,也可以用在鄰韻中。常見的有五律首句不押韻,七律首句押韻。

至於什麽是平濁字,什麽是平濁字,我們明天再說。先說鄰韻。

所謂鄰韻,並不是指韻書中的鄰韻是鄰韻,而是指那些讀音相近的韻。“近”不是由上層和下層的界限分開的。

相鄰韻,如果按中古音劃分,大致如下:

a)東和冬兩個韻屬於同壹範疇;

b)江洋韻屬於同壹類(註意江洋在古聲中不相鄰,江洋離東東更近,這是特例);

c)這三個韻腳歸為壹類;

d)魚和危險是同韻的;

e)好韻和灰韻屬於同壹範疇;

f)押韻馬葭屬於壹類(特例);

g)真散文與元(偏)韻屬壹類;

h)冷刪前三韻歸壹類;

I)刪除“第壹”和“元(部分)韻”作為壹個類別;

j)逍遙號三韻歸壹類;

k)鄭三韻同屬壹類;

l)蒸侵兩韻屬於壹類(特例);

m)秦、燕、鹹三聲韻屬於壹個範疇。

至於現代詩的押韻,有“不準押韻”之說,但也常有例外。古人也有用韻寫詩的,也找到了壹些用美名的理由,如“孤雁出群”、“飛鳥獨飛”、“滑輪體”、“葫蘆體”、“進退”等。這些都是粗韻之後的東西,這裏就不說了。

古體詩的押韻比近體詩寬松,可以是偶數,也可以是偶數,中間可以變化,有時也允許押韻和重復,但每次變化押韻前不得少於兩個韻腳。

詞的押韻比詩的押韻寬松。不僅平水韻中的鄰韻可以連讀,上聲也可以連讀。而且很多古代作品都是用方言押韻的,這主要是因為唐宋時期的人在歌詞上更依賴口韻。清代葛根據唐、宋詞的大部分作品,在平水韻的基礎上編選了壹首《林茨詞》。因為這種韻書是以《平水韻》為基礎,只是將壹些發音比較接近的韻進行合並、拆解或重組,符合詩人的押韻習慣,所以逐漸被詩人所接受,他們的歌詞也是按照這種韻書逐漸押韻的。《林茨·鄭雲》分為十九首韻詩。除了十五到十九韻,其他十四韻都是偶和偶。

字的押韻比較復雜,不同的聲調在押韻上有不同的規律,有平仄的,有平仄的,有平仄的。結尾有韻,中間有韻。簡而言之,單詞是根據樂譜填充的,哪裏需要押韻,哪裏不需要,是押韻還是平仄,是結尾押韻還是中間押韻。樂譜裏是有規則的,按樂譜安排押韻就行了。

詩有韻,就像房子有柱子;如果柱子不穩,房子就會倒。押韻不穩,詩就不好。因此,押韻中有壹些情況需要註意,尤其是對於初學者:

1)押韻:俗稱吊韻,就是說押韻的字和整句的意思不壹致,但勉強湊合著壹個押韻字。

2)韻:又稱韻。

3)押韻:同壹韻字在壹首詩中反復出現,即使是有兩層意思的字,也是押韻。現代詩不允許押韻,古詩詞允許押韻。

4)倒韻:即把字倒過來與韻押韻。這種情況也可以在壹些單詞顛倒過來,對單詞理解沒有太大影響的情況下進行。

5)啞韻:寫詩的時候要選擇響亮的韻腳,自然的聲調是出神入化的。如果用啞韻,不僅會讓詩很別扭,還會弱化整首詩。

6)模模糊糊的韻腳:也叫危韻腳,指的是那些很奇怪或者只有壹種意思的詞。

7)同義押韻:利用同義詞重復押韻,如花、香、悲等。,分別有相同的意思,壹首詩重復在壹起很煩。

8)同壹個詞有不同的含義:同壹個詞往往有多個含義,不能借義立約。如果屬於“四韻”,就不應該認為是情性思想,初學者在這方面要謹慎。

無論是寫詩還是填詞,“和唱”都是常見的情況。唱和聲不壹定要有押韻,但有些人喜歡大顯身手。唱和聲時,他們不僅要有和聲感,還要有“韻”。押韻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1)次韻:又稱步韻,即在原詩中使用相同的韻字,而且順序必須相同,這是最常見的方式。

2)押韻:使用原詩中的押韻,但不壹定按原順序。

3)押韻:即使用與原詩押韻的詞,但原詞不必。

第三天,分辨“四聲”,調“平調”

漢語發音通常由聲母、韻母和聲調組成。漢語的聲調由語音的高低起伏和長短構成,其中高低起伏是主要因素。漢語有聲調,這是壹個顯著的特點。比如同音清,按照現代普通話,可以讀出“清、清、請、清”四個聲調。古代漢語有四個聲調,但和現代漢語有所不同。格律詩就是利用了漢語的這種四聲特征,讓不同聲調的詞搭配起來,從而營造出壹種音樂美感。

四聲是漢語的四聲。但需要指出的是,古典詩詞中的四聲並不是指我們現在說的普通話中的四聲,而是指古代漢語中的四聲(現代普通話寫格律詩是否合適還存在爭議,這裏不想說)。

在漢語的歷史發展演變中,音和音是不斷變化的。語音學家把漢語的發音分為四個時期:古聲(涵蓋周秦兩漢)、中聲(魏晉南北朝至唐宋)、近古聲(元明至清末甚至民國初年)和近聲(民國至今)。

我們現在說的是按古漢語區分四聲,主要是指中古音系的四聲(北曲除外,近古聲)。

中古音系以切韻為代表,我們現在用的《平水韻》屬於切韻系。這方面在第二天講押韻的時候已經講過了。在切韻系統中,漢語的聲調分為四個部分,即:

(1)平聲:逐漸分為尹平和陽平兩種聲調。

(2)上聲:壹部分在後代變成了下聲。

(3)去聲:後代去聲。

(4)入聲:這是壹個短調,現代漢語發成了平、上、曲三個調。

入聲目前在普通話中已經消失,發成了其他幾種聲調。在壹些地方,如廣東、四川、江蘇和浙江,壹些入聲仍然存在。

無法詳細了解古代四聲起伏的形態是怎樣的。傳統上,平調應該是中調,上聲應該是升調,降調應該是降調,入聲應該是短調。關於四聲,古人有壹個宋公式,可以大致說明其高低。這首歌的口訣叫做“四聲法”:

“聲平而道不低,聲大而強,聲明而悲,聲短而急。”

辨別四聲是辨別平仄的基礎,也是學詩格律的難點。如果不能很好的分辨四聲,寫出符合節奏的詩是不可想象的。如今,許多人發現學習詩歌的格律很難,原因之壹與掌握音調的難度有關。呵呵,既然要學習,那就多下點功夫吧(關於入聲是有壹定規律可循的,因為篇幅原因這裏就不多說了)。

知道了四聲,就很容易理解平調了。平仄只是詩格的壹個術語,詩人把四聲分為平仄和平仄兩類。平就是平,意思是上進三次。

至於為什麽這樣分,古人就這麽定了。現在我們可以不關註它而寫詩和歌詞。知道哪個是平的哪個是平的,怎麽用平的平的就夠了。如果非要知道為什麽的話,按照王力的詩和格律,是因為平仄不升降,長,而其他三個聲調確實升降(入聲也可能是微升降),短,這樣就形成了兩大類型。

在詩歌中,不同平調的詞(有些詞還要區分四聲)交替排列,可以豐富和多樣化句子的聲調,避免單調,與平調形成錯落有致的節奏與和諧,形成壹種音樂美。

詩歌中平仄的交錯搭配可以概括為以下兩句話:

(1)平偶在這句話裏是交替的;

(2)平轉在對仗中是對立的。

這種扁平零散的規律在格律詩中尤為明顯。例如,楊萬裏的《嶽》中的兩句話:

冷聲帶雨山難白,

空調侵人,火變紅。

它的平與不平的搭配是:

平,平,平,

│平│平│平│平。

在這個句子裏,兩個聲調都是平仄,句中的平仄是相反的。

最後,我們需要提請註意以下幾點:對於詩歌來說,平等、去、去、進是互斥的;對於字:上聲可以和入聲混在壹起,但壹般不能和入聲混在壹起(壹些特殊字除外)。有些字規定必須放韻,有些字在某些地方用字時不僅要區分平仄,還要區分上下聲調。所以,學習古典舊體詩,不僅要能分辨平仄,還要能分辨四聲。

第四天,可以“貼右”了

我學了四聲和連調,也學了押韻。現在我可以開始學習如何安排現代詩歌的押韻了。“堅持右”是現代詩歌格律的壹個基本原則。古典詩詞不講墨守成規,甚至有些詩人刻意安排避免墨守成規。除此之外,古典詩詞中的平仄排列,除了用韻要壹致之外,沒有其他必須遵守的規則,比較自由。即使有壹些說法,如平頭、上尾、蜂腰、鶴膝等,也只是在音律排列上作參考,並不壹定要遵守。所以下面討論的格律格式主要是針對現代詩的。

有人可能會說:壹首詩這裏平那裏平,格式太復雜。理解和學習太難了。其實這是因為我沒有掌握竅門,無法避免復雜。知道了什麽是平仄,怎麽押韻之後,其實學習現代詩歌的格律格式,學習平仄的搭配,只要明白兩個字——粘、對,以及壹個句式——平仄、平仄,壹切就變得很簡單了。

什麽?不信?如果妳不相信我,我們來試試!

在嘗試之前,先介紹兩個概念——右和粘。

先說“是”。所謂對,就是相反。詩歌格式中的“對”是指壹副對聯(壹首格律詩每兩句形成壹副對聯)的上下兩句是平的,相對的。是的,其實也是平仄交錯的原理(平仄交錯主要體現在壹句話中平仄交錯的對立搭配)。

先說“粘”。貼,就是貼上去。在詩詞中是平粘的,下聯第二個字的平和上聯第二個字的平是壹致的。更具體的說,就是讓第三句粘上第二句,第五句粘上第四句,第七句粘上第六句,以此類推。

明白什麽是對仗,然後記住“平齊”的句式,那麽現代詩歌的格律格式就可以推導出來了。

第壹句是:平而偶,平而偶,我們不妨把這個句型編碼為①句型。按照“對”的原則,下壹句就是:扯平扯平。我們還給它起了個名字,叫②句型。第三句呢?黏黏的!即堅持第二句,它以壹個平開頭,我也以壹個平開頭,但不能違反單句的平尾,於是把粘的倒數第二個字的位置與平尾字對調,這樣就形成了:平而平(③句型)。第四句又是“對”,而且是:平而平(4句)。這樣七絕詩的標準格式,平仄(基於第二個字)和平仄(基於最後壹個字),就有了:

平展和特寫的七行格式:

平仄(①句型)

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扁

是平仄平(③句型)

平仄(④句型)

有七大獨門絕技,七法七排只需要按藥方取藥,粘在壹起就行了。

以上只介紹了“平集”的格式,那麽其他格式呢?很簡單,只要把上面推導的四句話中的任意壹句作為第壹句,然後按照“貼”的原則貼下來。但是,在貼的時候,也要把握好以下兩點:

1)如果不在第壹句話裏,奇數句的結尾詞會丟失。遇到奇數句尾時,把句尾和倒數第二個對調。

2)因為需要押韻,偶數句的結尾詞壹定要平。在貼的過程中,當連句子都丟了,就用倒數第二個單詞替換結尾的單詞。正因為如此,當兩種句式(②和④)作為首句時,對仗的最後壹個字要與倒數第二個字互換,對仗分別為:④和②。

這樣,七絕和七定律的標準格式是:

四大奇跡:

a)第壹句不押韻:① ② ③ ④。

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

平平淡淡,平平淡淡。

b)平整,首句押韻:42344(僅格式A第壹句改為句式44)。

平平淡淡,平平淡淡。

平平淡淡,平平淡淡。

c)第壹句從頭到尾不押韻:34122(相當於把格式A的前兩句和後兩句對調)

平平淡淡,平平淡淡。

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

d)從平仄開始,第壹句押韻:24122(僅C格式第壹句改為②句)

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

平平淡淡,平平淡淡,平平淡淡。

七大定律:

A)第壹句不押韻:12341234(相當於兩個A格式七節詩的疊加)

b)首句押韻:42341234(僅格式A首句改為句型)。

C)啟閉,首句不押韻:34123412(相當於兩個C格式七節詩的疊加)

d)從壹平收入起,首句入韻:24123412(僅C格式首句改為②句)

有了七言律詩的格式,知道五言律詩的格式就很簡單了。七言律詩每種格式只要去掉每句的前兩個字,就是五句五律五行的格式。五言律詩的格式不在此列。

除了上面說的四種句式,還有壹種特殊的句式:五個字是“平齊”,七個字是“平齊”。這種句式其實是後面要說的壹個比較難的句子,但是詩人用的比較多,已經成為壹種固定的形式。這個句型主要是偶爾作為③句型的替代。

以上是格律詩的標準格式。其實完全符合這些格式的古代作品並不多。為什麽?這就涉及到音韻位置的重要性(也關系到救援難,後面會單獨討論)。壹般來說,在氣質的表現上,後重於前,前松後緊,前輕後重,具體來說:

1)同壹對聯中的最後壹句比前壹句更重要,後壹句比前壹句更嚴格。

2)如果壹個句子由兩個連續的聲調組成,後綴是單獨的壹段,那麽同壹個句子中的最後壹個字節比前壹個字節更重要,每壹句的最後壹個字最重要,要求也最嚴格,層次和級別是不可替代的。然後倒數第二個音節(五字的第3、第4個字,七字的第5、第6個字)可以偶爾變調,比如“平偶”“平偶”。諸如此類。

3)在壹個句子中,除了句子的最後壹個字單獨構成壹個音階外,其他的字,偶數字比奇數字更重要,更嚴格。除了後綴,連單詞都是節奏的關鍵。

4)在同樣兩個字組成的音節中,後壹個字比前壹個字更重要,要求嚴格。因為雙音節字節,重音主要落在最後壹個字上。

鑒於以上3、4,前人總結出壹個“135不分,246分明”的公式。這個公式,也就是說五言句中的詞在第壹、三位,七言句中的詞在第壹、三、五位(五言句中“五”位的詞不能替換)可以忽略,而五言句中第二、四、二、四、六位的詞必須由回答者明確補充。。。我要找的信息相當長。不過我覺得它詳細總結了節奏、拉平貼、孤獨的方法。。。妳好好看看就明白了。但是寫作的時候,因為約束太多,照章辦事會比較煩。2009-12-22 10:42,我自己看了壹下,發現沒辦法救了。。。我只能再補充壹點:顧平詩歌法的術語。法律禁忌。五字“平仄”句式的第壹個字用的是平聲,七字“平仄”句式的第三個字用的是平聲,所以整句除了韻腳就只有壹個平聲,所以叫平聲。唐人的律詩是最忌諱的。如果非要在上述句型中的五個字的第壹個字或七個字的第三個字的位置上使用元音,則應采用“盡量節省”的方法。五律、七律、五絕、七絕句中,凡是平仄不規則的句子都叫“難句”,不合格的詞叫“別扭詞”。保存下來的每壹句話都是合法的!

壹些特定的格式,如五字格的“平仄”,七字格的“平仄”,也可以認為是壹種別扭句。但因為是常用的,所以自然不同於壹般的別扭句。

具體分為以下四種情況:

(1)說壹句救救自己──在“平而偶”的句式中,因為字在句尾,所以這首詩壹定是壹個句子。這種格式可以改成“平而平”,即第三個字位要用“平”字代替“平”,於是在第四個字位加了壹個平濁字,叫做“三矛盾四救”(如果是七法,就是“五矛盾六救”,但七法不是絕對的,也可以”。

如杜甫《致李白在天盡頭》的第壹句:

“涼風始於壹日之末”,

“平平淡淡”

王維《狩獵觀察》結尾的那句話

回頭看看雕刻的地方,

“平平淡淡”

還有杜甫《頌碑》結尾的那句。

“雨心平聲最悲催”,

“扯平,扯平,扯平”

情況就是這樣。

註意:句子自助僅限於這種情況,並不是任何壹句話都可以隨便改的。這個規則可以用四個公式來幫助記憶:

“平且平→平且平。妳來救,壹定要記住。”

(2)孤平難救──在“平平”句式中,句末的平字是押韻要求,必須使用,所以不算。除此之外,這句話只有前兩個平字。這時,如果第壹個字也變成了吱吱聲,那就叫作孤和。然後,必須把第三個字改成平聲來補救。這就叫“孤獨難救”。

比如“平而偶”(七律平而偶)的句式也可以寫成“平而偶”(這是因為五律和七律的第三個字,所以被稱為“存句句式的孤立無助”。

典型的例子是白居易的《草》

“野火從未完全吞噬他們,他們在春風中又重新長高”

“平,平,平”

(句子第三個字變成平字,即“吹”存“不”),

陸遊的《睡在水鄉》

“壹身國殤,鬢人不再青”

“平,平,平。”

(句子第五個字變成平聲,“無”存“萬”)

因為五律的第三個字和七律的第五個字可以是偶數,所以“獨善其身,盡力救”是為了彌補救句中“三”、“五”的位置

(3)兩救──如果“平且平”用於對偶,那麽它的句子就是“平且平”,這種格式可以改成“平且平”。但如果這個句子是“孤立難存”,那麽就構成了第三個平濁字既存句子的第三個或第四個字,又存句子的第壹個字,這就是兩個救。

如陸遊的《夜公園水村》

“壹身國殤,鬢人不再青”

“平,平,平。”

“報國至死”就是“光明正大”,“絕不綠於他人”就是“光明正大”。而“無”既救了句子的“壹萬”,又救了句子的“方向”,所以叫“兩救”

這句詩可以用來形成“兩救”的口訣:“報國之亡,不可綠於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