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宗教裏面的“金剛”是什麽意思?

宗教裏面的“金剛”是什麽意思?

金剛在佛教中是指佛的侍從力士,手執金剛杵。

<br>(壹)梵語vajra,巴利語vajira。音譯作伐阇羅、跋阇羅、跋折羅、縛日啰、伐折羅、跋日羅。即金中最剛之義。經論中常以金剛比喻武器及寶石,較常用於比喻武器。以金剛比喻武器,乃因其堅固、銳利,而能摧毀壹切,且非萬物所能破壞。以金剛比喻寶石,及取其最勝之義。

<br>

<br>(壹)以金剛比喻武器,如帝釋天及密跡力士所持之武器,稱為金剛杵;其不為任何物所破壞,而能摧破壹切,猶如金剛。故經論中常出現金剛堅固、金剛不壞、金剛身、金剛頂、金剛界、金剛心、金剛堅固之信心等辭匯。又金剛般若經疏論纂要卷上載,真諦以六種金剛之色,比喻般若(智慧)之體用,即:(1)青色能消除災厄,以喻般若能消除業障。(2)黃色隨人之所須,以喻無漏之功德。(3)赤色對日而生出火光,以喻智慧對本覺而生出無生之智稹?4)白色能澄清濁水,以喻般若能清除疑濁。(5)空色令人行坐於空中,以喻般若之慧能破除法執,而令人住於真空之理。(6)碧色能消除諸毒,以喻智慧能凈除三毒。此皆以金剛之堅固、非萬物所能破,來比喻般若之體;以金剛之銳利、能破萬物,來比喻般若之用。

<br>

<br>於密教,金剛壹詞亦常用於武器方面,如獨鈷(即獨股形狀之金剛杵或金剛鈴)、三鈷、五鈷等,多作為諸尊之三摩耶形,乃諸尊之本誓或內證之德的表征,具有摧破眾生之煩惱、去除惑業之障難、驚覺眾生等各種含義,此外亦以之為諸尊所住三摩地之標幟。又持金剛杵之力士,稱為執金剛,略稱金剛。寺院中之四天王像,俗稱為四大金剛。

<br>

<br>(二)以金剛比喻寶石,因金剛石透明無色,且光耀璀璨,壹經日光照射,即顯現出各種光耀之色彩,於夜中亦能放出螢光,而為諸寶中之最勝者。經論中亦以金剛寶石來比喻菩薩所證得之金剛三昧;以取其最勝之義。然經論中較少用此譬喻。

<br>

<br>此外,據金剛頂疏卷壹之說,世界之金剛有不可破壞、寶中之寶、戰具中之勝等三義。另據北本涅盤經卷二十四、大乘義章卷九等舉出,金剛有能破、清凈、體堅、最勝、難測、難得、勢力、能照、不定、主、能集、能益、莊嚴、無分別等十四德。〔大日經疏卷壹、卷十五、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疏、金剛般若經贊述卷上、金剛仙論卷壹、秘密曼荼羅十住心論卷十、梵語雜名、慧苑音義卷上、希麟音義卷七〕(參閱‘金剛二義’3534)

菩薩是梵文音譯“菩提薩埵的簡稱。其“菩提”漢譯是“覺悟”,“薩埵”漢譯是“眾生”,或“有情”(壹切有感情的動物),全譯應是:“覺有情”,“道眾生”,“覺悟的眾生”之意。根據這個詞意,中國古代翻譯的佛經中,還把菩薩譯為“開士、大士、聖士、法臣”等名稱。如把觀音菩薩稱為“觀音大士”,把普賢菩薩稱為“普賢聖士”。

在佛教初創的小乘時期,僅把釋迦牟尼累世修行的前身和尚無成佛的悉達多王子稱為菩薩。大乘佛教創立後,根據“人人具有佛性,人人皆可成佛”的理論,把凡是立下宏願,上求佛道,下化眾生都都稱之為菩薩。後來這個名稱更加擴大化、世俗化,人們把那些精通佛法,德高望眾的寺院高僧和在家居士也稱作菩薩。菩薩的任務是將所有輪回中的眾生度化成佛。

『菩薩』,系菩提薩 (梵語)之略稱;菩提即覺、智之意,薩即有情、眾生之意。與聲聞、緣覺合稱三乘,又為十法界之壹。

何謂『菩薩』?即指「以智上求無上菩提,以悲下化眾生」,修諸波羅蜜行,於未來成就佛果之修行者;亦即自利利他二行圓滿、勇猛求菩提者。簡言之,求大菩提的有情;發了菩提心就是「菩薩」。

何謂發菩提心?廣說如四弘誓願∶「無邊眾生誓願度,無盡煩惱誓願斷,無量法門誓願學,無上佛道誓願成。」但是發菩提心,並非偶然想起成佛利生,而是要壹番修習,達到堅固成就的。

又《佛地論》有三義∶「1.謂諸薩 求菩提故。2.緣菩提薩 為境,故名菩薩,具足自利利他,大願求大菩提利有情故。3.薩 是勇猛義,精進勇猛求大菩提,故名菩薩。」

菩薩是修學大乘道的通稱,從初學,久學到最後身菩薩,淺深萬類。但壹般人總是想到觀音、彌勒、文殊等大菩薩,這才不敢自稱菩薩。初發心菩薩,雖還沒有大功德,可是已經是壹切「眾生之上首」;不但為凡夫,而且為二乘聖賢所尊敬。

菩薩有多種分類,除依悟解之淺深而有不同之菩薩階位外,《菩薩地持經》卷八菩薩功德品亦舉出菩薩有十種∶1.種性-未得凈心。2.入-發心修學。3.未凈-已入而未達凈心地。4.凈-入凈心地。5.未熟-凈者未入畢竟地。6.熟-入畢竟地。7.未定-熟者未入定地。8.定-已入定地。9.壹生-次第得無上菩提。10.最後身-此生得無上菩提。此外,復分在家與出家、生身與法身、退轉與不退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