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查郝姓淵源及歷史名人。(沒有意義的不要!!)
壹、 姓氏起源: 1、 出自華夏部落。《廣韻》呵各切,《集韻》《韻會》《正韻》黑各切,從音壑(he)。(註:郝本讀作he,郝字讀hao是由於方言變化,且僅在河北、北京壹帶,全國解放後普通話改革,因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統壹讀作hao。然晉、陜、魯、豫、四川及南方未學普通話的人至今仍讀作he。) 郝字古體為“赤邑”(見《康熙字典》),即左邊為赤,右邊為邑。邑為城池鄉堡村落。(類似姓字還有鄭、鄧等等) 相傳古代華夏的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皆以顏色為幟,其中炎帝部落為赤色,即紅色;黃帝部落為黃色。炎、黃部落皆起源於今陜西壹帶,並成為當時華夏各部落中最強大的兩個部落。在各個部落的不斷混戰與兼並過程中,炎帝部落的壹部分向南越過秦嶺,進入南方;另外大部分越過黃河進入現在山西境內,今太原壹帶,仍以赤色為幟,搭屋建城,經過多年繁衍生息,至大禹以後到夏開始有文字記錄時,這壹地區便被記載為赤邑,也就是後來的太原郝鄉,在殷商子期被帝乙封於赤邑之前赤邑就已存在,按照當時起氏習慣,此地的人應該就會以此地為氏,但有史料記載郝氏起姓是在子期以後。另外還有壹部分炎帝部落留在陜西,後來也以其居住地赤邑為姓。所以郝氏有山西郝氏和陜西郝氏的說法。 2、 出自子姓,其始祖為帝乙。相傳契為商的始祖,他曾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為司徒,掌管教化,居於商(今河南商丘南)。相傳其母因吞玄鳥蛋而生下他,故被賜姓子。商族後來不斷壯大,到契的14代孫湯時,推翻了夏桀的統治,建立商朝。據《通誌·氏族略》及《名賢氏族言行類稿》所載,殷商在第27代天子帝乙即位時,將他的兒子子期封於太原郝鄉(今山西太原),其後子孫有以地為氏,稱郝氏。 至於郝氏何時得姓,據有關史料所載,大致是在商朝被周朝滅亡(前11世紀)之後。按當時的習慣,子期的後裔便有的以地為氏稱郝氏,有的以國為氏稱商氏。 3、 出自復姓。據《新唐書·宰相書·宰相世系》所載,相傳炎帝神農氏又稱郝骨氏(壹作郝省氏或郝胥氏),為太昊(伏羲氏)的輔佐,其後郝氏中可能就有源自郝骨氏這壹支的。 4、 為古代烏桓國姓氏。古代烏桓國以太陽為圖騰,其都城後來也以赤色為記,即今內蒙赤峰壹帶。烏桓國後來與其他民族融合,接受漢文化,其人有以圖騰顏色起漢姓稱赤或赫,有以地為姓稱郝,其中赫、郝又多誤記誤傳,混淆起來。 5、 為古代南方姓氏。據《新唐書·南蠻傳》所載,唐代土蠻有郝、楊、劉三姓,“世為長襲封王,謂之‘三王’部落”。 二、 遷徙分布: 始於商末的郝姓,傳了壹千多年,至漢代仍是以今山西太原壹帶為其繁衍地區。到了宋代,郝姓雖說已分布於北方大部分地區,但主要還是以中原地區為其繁衍的中心地帶。至於郝姓南遷,是比較晚的,壹直到宋代,南方壹些地方才出現了郝姓人家。這也是導致明、清兩代,郝姓仍以我國北方分布居多的主要原因。歷史上郝姓是我國壹個比較典型的北方姓氏。 、 歷史名人: 郝晏:秦之上卿,相傳是期的後裔,其孫郝瑗任太原守。 郝賢:漢初開國功臣,“以上谷太守從大將軍擊匈奴”,封眾利侯;郝黨,封亭鄉侯。 郝子廉:太原人,西漢時期以為官廉潔聞名。 郝孟真:上黨人,善方術,曹操使其領諸方士。 郝昭:太原人,三國魏之雜號將軍。 郝散:西晉匈奴人民起義軍領袖,於元康四年在谷遠發動起義,攻占上黨。 郝略:《資治通鑒》卷第壹百三記載郝略為北魏時期清河相,為“關東士望”。 郝回:南朝梁任江夏太守(今湖北安陸)。 郝孝德:平原(今山東平原)人,隋末農民起義領袖。曾聚數萬人起義,轉戰於黃河下遊以北地區,加速了隋王朝的滅亡。 郝處俊:唐高宗時期宰相。 郝澄:句容(今屬江蘇)人,宋代畫家,他所作的道釋、人馬,筆墨清勁,善於設色,壹生努力進取,其愈後,名氣也愈大。此外有成就的畫家還有郝世安、郝銳等。 郝定:兗州泗水(今屬山東)人,金末山東紅襖軍首領。曾率軍攻克滕、兗、單諸州,萊蕪、新泰等十多個縣,設立政權,國號漢,年號順天。 郝經:澤州陵川(今屬山西省)人,集學者、謀士於壹身。他曾在金亡後遷於河北,住在元將張柔家,得以閱讀張的藏書。憲宗時入忽必烈(即元世祖)王府,甚受信任。中統元年(1260年),以翰林侍讀學士的身份使宋,被賈似道扣留於真州(今江蘇儀征)。郝經壹生著作較多,主要有《續後漢書》、《陵川集》等。 郝錦:安徽六安人,明末著名學者。 郝為真:郝和,字為真(1849-1920),河北永年人,郝氏太極拳創始人。後傳授孫祿堂,奠定了今天孫氏太極拳基礎。現在美國、加拿大等地有“郝派太極拳協會”。 郝夢齡:河北槁城人,1930年中原大戰後任鄭州警備司令,後任第九軍軍長。著名抗日將領,忻口會戰中壯烈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