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魏延不服從諸葛亮嗎?

魏延不服從諸葛亮嗎?

這個知識的相關答案(建議先自己猜猜看):

魏延字文長,義陽人。小說《三國演義》裏把魏延寫成壹個“腦後有反骨”的壹個反賊,這是非常不公正的。這壹點我想大家可能都已經了解了,在這裏我就不做展開了。歷史上的魏延是蜀國的壹位非常優秀的軍事將領。魏延跟隨劉備是在荊州,由於他做事果敢、有魄力,當年劉備在奪得漢中,特地封魏延為漢中太守時,以致於“壹軍皆驚”。魏延就對劉備說:“若曹操舉天下而來,請為大王拒之;偏將十萬之眾至,請為大王吞之。”(見《三國誌。蜀書。魏延傳》)。蜀軍第壹次北伐時,魏延所提出的襲取長安之計,也可以充分看出魏延的勇略過人。而且魏延本人還很會打仗,在北伐中,曾兩次大破魏軍。“魏後將軍費瑤、雍州刺史郭淮與延戰於陽溪,延大破淮等。”(見《三國誌。蜀書。魏延傳》)和“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壹百張”(見《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裴註引《漢晉年齡》。)在當時蜀國中,無論是從資歷還是威看來說,魏延都是首屈壹指的。對於這樣壹位優秀的軍事將領,人們歷來對諸葛亮未能重用,“未盡其才”,而持批評意見。但諸葛亮是否又真得是“未盡其才”呢? 在討論諸葛亮究竟是否重用魏延的題目上,我覺得首先要把怎麽樣地用才能算是“重用”,討論清楚。“重用”壹詞,查字典後得知,其意為“(把某人)放在重要的工作崗位上”。 那讓我們來看看諸葛亮究竟是怎麽“用”魏延的。 據《三國誌。蜀書。魏延傳》上的記載:“建興元年,封都亭侯。五年,諸葛亮駐漢中,更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八年,使延西進羌中,……造為前智囊、征西大將軍,假節,進封南鄭侯。”《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裴註引《漢晉年齡》上記載:“五月辛已,乃使張合攻無當監王平於南圍,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吳班赴拒,大破之,獲甲首三千級,玄鎧五千領,角弩三千壹百張,宣王還保營。” 從上述記載可以看出,諸葛亮應該說壹直都是很看重魏延的。自從魏延在建安二十四年被任為漢中太守來,十余年來壹直堅守在漢中抗曹的最前線。在此期間,劉備東征、諸葛亮的南征時北方壹直很穩定,這全憑魏延在北方的鎮守的功勞。魏延在漢中,常以“實兵結圍”的戰術,在蜀國的北部建立了壹條堅固的防線,從側面配合了劉備的東征與諸葛亮的南征,展示了突出的軍事才華。為此諸葛亮在駐漢中後,以魏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除了在壹出祁山時,諸葛亮“違眾議,拔謖”外,魏延壹直被授以重任。建興八年,諸葛亮派魏延率軍西進羌中,進南安界,大破魏將郭淮、費瑤。建興九年五月,司馬懿令大將張合蜀無當監王平於祁山之南,自按中道向亮。諸葛亮遣魏延、高翔、吳班又大破司馬懿軍,有很大的斬獲。怎麽能說諸葛亮被重用魏延呢? 另外,我在這裏兼答WOWOO兄在《千古奇冤》壹文中,諸葛亮對魏延的態度的題目。 第壹,WOWOO兄所說,“諸葛亮對魏延,壹是“拒”。對魏延的建議,諸葛亮幾乎是壹概拒之門外,不加采納。”魏延提出襲取長安之計,是存有相當大的缺陷的。這點很多同道和我都對此做過闡述,我這裏就不再做展開了。至於“諸葛亮壹概拒魏延之計於門外”這壹說法也有題目。由於魏延每次提出的建議,基本上與壹出祁山時提出的計謀相壹致。魏延此計本意即為出奇不意,只有在魏軍無所防禦之時,此計才能收到更大攻效,壹旦魏軍加強關隴地區的防務,魏延此計的成效性無疑要大打折扣。既然第壹次魏軍未有防禦之下,尚未被采納,那在以後的北伐中,魏軍對關隴地區明顯加強了防禦,這樣的計謀能被再采納嗎? 第二,WOWOO兄所說:“諸葛亮對魏延二是“棄”,對魏延采取棄而不用的態度,壹出祁山就是明顯的例子。”這點也是站不住腳的。由於在上面我已說過,諸葛亮除了在壹出祁山時未重用魏延外,其他幾次都委以魏延重任。即使是在最後壹次北伐時,諸葛亮仍用魏延為先鋒、督前部。 第三,WOWOO兄所說:“諸葛亮對魏延三是“疑”,諸葛亮對魏延心存疑慮,總覺得魏延不聽話,不順手,難駕禦,疑心其久後謀反。因而對魏延總是用而不信、用而不重。對於魏延和楊儀的矛盾,也是“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而采取了調和的態度,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從而留下了後患。甚至他在聽到了吳孫權挑撥地汙蔑魏延“若壹朝無諸葛亮,必為禍亂矣”之後,還以為“知音”。這就勢必在蜀漢上下造成要警惕魏延在諸葛亮後可能“謀反”的局面。”諸葛亮對魏延心存疑心,怕其久後謀反,這點更是無從稽考。相反“深惜儀之才幹,憑魏延之驍勇,常 恨二人之不平,不忍有所偏廢”,這正是體現了諸葛亮用人壹貫用人之長,不責其全備的用人主張。再有孫權對魏延的評論也不是什麽汙蔑之詞。假如真要是汙蔑的話,那魏延就應該在諸葛亮死後能服從命令,不搞什麽“軍諫”。但是事實上魏延還真是“不爭氣”,偏偏就給孫權說中了。諸葛亮壹死,就和楊儀的個人矛盾發展到不可開交的地步。還差點使十萬蜀軍由他而故,陷進全軍覆沒的險境。 第四:WOWOO兄所說:“諸葛亮對魏延四是“防”,乃至想法除掉。諸葛亮把魏延看成是蜀漢的異己氣力,對魏延采取了防範其謀反乃至想法除掉的態度。諸葛亮在病危時,拋開魏延,“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礻韋]、護軍姜維等作身歿之後退軍節度,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的部署。這種部署,勢必引起魏延的不滿,“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結果是激化了魏延與楊儀的矛盾,魏延被殺,這不是假楊儀之手取魏延之頭嗎?專心何其苦!!!!”假如說諸葛亮把魏延看成蜀漢的異已氣力,那他又為什麽要“以延為督前部,領丞相司馬、涼州刺史”?而且諸葛亮在病危時,並沒有拋開魏延。“令延斷後,姜維次之;若延或不從命,軍使自發”。“令延斷後”,就是想仿照當年曹操在征張繡時,賈詡料定曹操會把精兵猛將置於部隊最後,掩護部隊的撤退。這反而更能體現出諸葛亮對魏延的信任。而且這裏是“令”,也就是說讓魏延奉命掩護部隊。只有在“若延或不從命”的情部下,才“軍使自發”。這就說明是完全取決於魏延本人對此命令的執行態度。根本就沒有想要拋下魏延不管的意思在內。至於“諸葛亮要假楊儀之手取魏延之頭”之說,這更是無稽之談了。諸葛亮假如要殺魏延,根本就不必假楊儀之手。在撤退之前,只消在帳內埋伏下幾十個刀斧手,請魏延來,壹舉就可殺之,又有何難?又何必要冒著大敵在後,而蜀軍再起內訌的危險,難道說諸葛亮真就致十萬蜀軍的性命於不顧嗎? 我就再拿魏延同趙雲做壹比較。 先說資歷。趙雲跟隨劉備的時間要比魏延長得多,甚至比諸葛亮本人還要長很多,可以說是僅次於關、張兩人的開國元老。再論軍事才能,趙雲也未必遜於魏延。當陽壹戰,趙雲保後主得脫重險;漢水壹役,更是把趙雲的軍事指揮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這裏我先說段題外話。有人把張遼”威震逍遠津“壹直比做是以少勝多的典範。但我卻壹直以為”漢水壹戰“與”逍遠津“壹戰相比,實有過之而無不及。趙雲演出的是壹場真正的“空城計”,而張遼是趁孫權立足為穩;趙雲所面對的是智計“殊盡於人”的雄師事家曹操,而張遼則面對”短於行陣“的孫權;趙雲當時手下只有壹員名不見經傳的牙將張翼,而張遼還有像李典、樂進這樣的名將為其羽翼。)至於為人師表、個人素質品格方面,魏延更是比趙雲相差甚遠。“成都既定,以雲為翊軍將軍。建興元年,為中護軍、征南將軍,封永昌侯,遷鎮東將軍。五年,隨諸葛亮駐漢中。”(見《三國誌。蜀書。趙雲傳》)。諸葛亮在第壹次北伐時,由於“雲、芝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然斂眾固守,不至大敗。”(見《趙雲傳》);“街亭軍退,兵將不復相錄,箕谷軍退,兵將初不相失”、“雲身自斷後,軍資實物,略無所棄,兵將無緣相失。”(見《雲外傳》)。可即使像這樣敗中求勝的優秀將領,尚要衩貶為鎮軍將軍,趙雲本人卻未對此有何異議。而反觀魏延,“延每隨亮出,輒欲請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如韓信故事,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怨嗟已才用之不盡。”(見《魏延傳》)。就是這樣壹位開國元勛,壹位德才皆備的傑出軍事將領,所得的榮譽和官位也未必高於魏延。甚至於在建興五年時,趙雲應該說還是魏延的下屬官員。假如再以網上壹些朋友根據“太閣”系列的說法,把趙雲回進諸葛派下,那趙雲豈不是更要對此“未盡其才”,而“憤憤不平”,以致於要“跳樓自殺”嗎? 只有通過比較,才能找到題目的差距。將魏延與趙雲兩者相較,我們還能說諸葛亮未能重用魏延嗎? 如同WOWOO兄所說壹樣,魏延是壹個優點和缺點同樣突出的人。假如大家細心看過《三國誌》的話,我們就能發現魏延實在和關羽在很多地方有著驚人的相似。關羽“剛而自矜”,魏延“性矜高”;關羽“善待士卒”,魏延“善養士卒”;關羽“驕於士大夫”,魏延“當時皆避下之”。壹個不善於團結隊伍的將領不是壹個好將領。關羽最後也就是由於“以短取敗,理數之常也”;假如把軍事大權交由魏延,誰又能保證魏延不走上關羽的同壹條道路呢?(而且在陳壽評論魏延、楊儀時,也說道“招禍取咎,無不自己也。”) 什麽樣的人才能算是真正的軍人?而軍人的職責又是什麽呢? 做為壹個軍人,首要任務就是要服從上級下達的命令,貫徹上級給予的的方針意圖。而做為壹個真正的軍人,就應該至始至終把國家、人民、部隊的利益放在首位,而不是應該瑣屑較量於個人的榮辱得失。魏延在北伐時,應該說對諸葛亮下達的命令還是能盡心盡職地完成的。固然他有他自己的想法,但他也能以服從命令為已任。應該說,在這點上,魏延還是應該值得肯定的。但在諸葛亮過世後,魏延還有此意識嗎?魏延說:“丞相雖亡,吾自見在。府親官屬便可將喪還葬,吾自當率諸軍擊賊,雲何以壹人死廢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見《魏延傳》)。假如仔細回味魏延所說的話,就可以得出這樣幾個結論。第壹:魏延想要繼續完成北伐的大業。“雲何以壹人死廢天下之事邪?”;第二:是想表現自己。“丞相雖亡,吾自見在”;第三:即為不服楊儀。“且魏延何人,當為楊儀所部勒,作斷後將乎!”魏延的上述三個想法,除了第壹種還可以說是為國為民的味道,而後兩種則是完全出自於個人目的了。且不論魏延是為公還是為私,違抗諸葛亮撤軍的命令,其本身就是壹種違法違遊記為,是壹種不顧全大局,損害蜀漢國家利益的行為。公然不服從命令,大搞個人意氣之爭,致國家與部隊的安危於不顧。搶在撤退部隊的前面,擅自破壞南回的棧道,企圖搞“兵諫”。當時的蜀軍處於進不可進、退無可退的險境,前有魏延率軍攔截,後有司馬懿帶兵追趕,假如不是有姜維和楊儀的巧妙安排,“反旗叫鼓,若將向宣王者”,和司馬懿對張合之死還心存余悸,十萬欲南回的蜀軍完全有可能由於魏延與楊儀的意氣之爭,而全軍覆沒。以致於王平上前質問魏延,連魏延的部下也知道曲在已方,紛紛離魏延而往,這就叫做“失道者寡助”!以壹已私怨,致國家利益與部隊的安危於不顧,這樣的人還能算是真正的軍人嗎? 諸葛亮用人壹直主張德才皆備,但並未以此來苛求別人。在封建社會下,“忠”、“孝”壹直被奉為德中之最。對壹個國家來說,忠就是首要之德。諸葛亮稱贊蔣琬道:“托誌忠雅,當與吾***贊王業者”(見《蔣琬傳》);他贊董和“有忠於國”。(見《董和傳》);他贊陳震“忠純之性,老而益篤”。(見《陳震傳》);贊楊洪“忠清款亮,憂公如家”(見《楊***》)。贊王平“忠勇而嚴整”(見《王平傳》);贊姜維“忠勤時勢,思慮精密”、“心存漢室,而才兼於人”(見《姜維傳》)。在《前出師表》裏,也稱贊郭攸之、費文偉、董允等人以“此皆良實,誌慮忠誠”。而與之相反,諸葛亮***李嚴“受恩過量,不思忠報”,“安身求名,無憂國之事”。(見《李嚴傳》);***廖立“奉先帝無忠孝之心”,“坐自貴大,臧否群士。”(見《廖立傳》)。從以上諸葛亮的壹褒壹貶,就可以看出諸葛亮的用人原則,只要是忠誠於蜀漢政權,願意為蜀漢政權出力人,都可以提拔之。所以他對像法正、李嚴、何祗、魏延、劉巴、楊儀、張裔之類身上有性格缺陷的人也壹視公平,讓他們在能充分發揮他們作用的地方各司其職。這和曹操的“唯才是舉”原則不是非常相像嗎? 寫下此文,並非要刻意貶低魏延其人,而是想讓大家能更清楚地了解到諸葛亮用人的策略與原則。諸葛亮並沒有由於魏延身上有些毛病而棄用之,相反在北伐中始終委延以重任。但是魏延此人雖有大將之才,卻無大將所應具有的心胸與品德。因此諸葛亮任魏延為“先鋒,督前部”,是用魏延軍事之所長。而不把軍事大權交由魏延,則是避其性格之短。這也正是諸葛亮用魏延的高明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