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鸮字幾畫

鸮字幾畫

鸮的筆畫數有10話。

鸮,漢語二級字,讀作鸮(xiāo),是形聲字,繁體寫作“鴞”,從鳥號聲,中國古代對貓頭鷹壹類鳥的總稱,亦稱鴟鸮、鴟鵂、土梟、山鸮、鳥等。因聲音淒厲,古人也以貓頭鷹為惡鳥,《毛傳》,“鸮,惡聲鳥也”。

鸮是我國古代對貓頭鷹壹類鳥的統稱,用來命名鸮形目猛禽,該目猛禽均為夜行性鳥類,廣泛分布於除南極洲外的世界各地,現存約140種,其中體型最大者是雕鸮,常見的種類有長耳鸮、短耳鸮、倉鸮、草鸮、雪鸮等。

鸮已被我國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野生動物。1995年3月22日,正值首都北京市的愛鳥周,為宣傳愛護益鳥的意義,我國原郵電部同日發行壹套《鸮》特種郵票,圖案分別為雕鸮(面值10分)、長耳鸮(面值20分)、雪鸮(面值50分)、草鸮(面值1元)。由北京郵票廠印制。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韻會》?於嬌切,音猇。《說文》鴞鴟,鸋鴂也。《爾雅·釋鳥》鴟鴞,鸋鴂。《郭註》鴟類。《孔疏》陸璣雲:鴟鴞,似黃雀而小,幽人或謂之鸋鴂。《埤雅》鴞大如班鳩,綠色。《詩·陳風》有鴞萃止。《毛傳》惡聲鳥也。

又《魯頌》翩彼飛鴞,集於泮林。

又名鵩。《巴蜀異物誌》鵩鴞體有文色,俗因形名之曰鵩。

又名訓狐。壹作梟。

又《禮·內則》鵠鴞胖。《註》胖脅側薄肉,不可食。

又有靑鴞,可作羹。《爾雅·梟鴟疏》其肉甚美,可為羹臛,又可為炙。《莊子·齊物論》見彈而求鴞炙。

又獸名。《山海經》鉤吾山有獸,狀如羊身人面,目在腋下,虎齒人爪,音如嬰兒,名麅鴞。《註》卽饕餮。與鴟鳥別壹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