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文言文錄的意思

文言文錄的意思

1. 文言文中“錄”、“登”的意思

壹、錄lù 釋義

①<;動>;記錄;記載。《公羊傳?隱公十年》:“《春秋》~內而略外。”

②<;動>;抄寫;抄錄。《送東陽馬生序》:“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

③<;動>;記;惦記。《孔雀東南飛》:“君既若見~,不久望君來。”

④<;動>;總領。《三國誌?諸葛亮傳》:“亮以丞相~尚書事。”

⑤<;名>;記載的言行和事物的冊籍。《<;指南錄>;後序》:“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名曰《指南~》。”

⑥<;動>;采納。《曲突徙薪》:“灼爛者在於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言曲突者。”

二、登dēng 釋義

①<;動>;升;由低處到高處。《勸學》:“吾嘗跂而望矣,不如~高之博見也。”《曹劌論戰》:“~軾而望之。”

②<;動>;進入;踏上。《孔雀東南飛》:“從人四五百。郁郁~郡門。”《石壕史》:“天明~前途,獨與老翁別。”

③<;形>;莊稼成熟。《孟子?滕文公》:“五谷不~,禽獸逼人。”

④<;動>;登記;記載。《周禮?遂人》:“以歲時~其夫家之眾寡及其六畜車輦。”

⑤<;副>;立即;立刻。常“登即”、“登時”連用。《孔雀東南飛》:“~即相許和,便可作婚姻。”

⑥<;動>;穿。《林黛玉進賈府》:“(寶玉)~著青緞粉底小朝靴。”

登第應試得中。科舉考試分等第,故雲。

登假對帝王死去的諱稱。

登衍豐收。

2. 文言文中“錄”、“登”的意思

漢字錄拼音lù註音ㄌㄨˋ部首筆畫部首:彐部外筆畫:5總筆畫:8編碼信息五筆86&98:VIU 倉頡:NMME鄭碼:XBKV筆順編號:51124134 四角號碼:17909UniCode:CJK 統壹漢字U+5F55字形結構漢字首尾分解: 彐水漢字部件分解: 彐水筆順編號: 51124134筆順讀寫: 折橫橫豎捺橫撇捺[1]編輯本段基本字義①記載,抄寫:記~.載~.抄~.~供.②記載言行或事物的書冊:語~.目~.回憶~.③ 采取,任用:~取.收~.~用.甄~(經審查鑒別而任用).編輯本段詳細字義名詞①(形聲.從金,錄聲.本義:綠色金屬)②同本義 [green metal]錄,金色也.——《說文》③記載言行事物的冊籍[record]錄,記之具也.——《廣雅·釋詁三》皆辨其物而奠其錄.——《周禮·職幣》④又如:言行錄;名人錄⑤次第,次序 [order]今大國越錄.——《國語·吳語》動詞①總領 [lead;head]融為太尉,並錄尚書事.——《後漢書·章帝紀》②又如:錄公(對總領臺閣尚書事者的敬稱)③ 抄寫(含有有選擇地照樣謄寫的意味) [copy]手自筆錄.——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2]④又余之手錄.⑤又如:抄錄(抄寫);錄黃(宋代中書省樞密院承旨抄錄頒送門下省的文件).⑥記載 [record]《春秋》錄內而略外.——《公羊傳·隱公十年》錄功而與官,則莫敢索官.——《韓非子·外儲說左下》明王鐸《太子少保兵部尚書節寰袁公神道碑》:“公(袁可立)疏倧以侄子篡叔,宜加天討.誠能自托於毛帥,並力罷奴,錄其功,貸其前辜,論與廷議合.”⑦又如:采錄(采集並記錄);筆錄(用筆記錄);錄囚(審訊登錄囚犯的罪狀).⑧ 采取 [take;adopt]君既若見錄.——《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⑨又如:錄用(錄取任用);錄遺(選錄遺才)是行也,必無生理,願錄其孥.——《舊五代史·梁書》⑩記;惦記 [keep thinking about; remember with concern]君既若見錄,不久望君來.——《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⑾逮捕 [arrest; seize]吏錄壹犯夜人來.——《世說新語·政事》⑿收集;收藏 [collect; store up]敕船官悉錄鋸木屑,不限多少.——《世說新語·政事》登拼音:dēng註音:ㄉㄥ部首:癶部外筆畫:7,總筆畫:12結構:半包圍五筆86&98:WGKU倉頡:NOMRT鄭碼:XSJU 筆順編號:543341251431四角號碼:12108UniCode:CJK 統壹漢字U+767B編輯本段基本字義登dēngㄉㄥˉ上,升:~山.~車.~門.~天.~臺.~場(chǎng ).~高.~攀.~臨.~科.~程.~堂入室.踩,踐踏,腳向下用力:~踏.踢~.記載:~記.~報.~載.谷物成熟:~歲(豐年).五谷豐~.立刻:~時.“~即相許和,便可作婚姻.”進:~崇(進用推崇).方言,穿:~上靴子.方言集匯粵語:dang1客家話:[海陸豐腔] den1 [客英字典] den1 [沙頭角腔] dien1 [梅縣腔] den1 dang1 [臺灣四縣腔] den1 [客語拼音字匯] dang1 den1 [陸豐腔] den1 [寶安腔] den1 [東莞腔] den1漢英互譯登rise,mount,board,climb ascend mount publish record step on編輯本段部首筆畫部首: 癶部外筆畫: 7總筆畫: 12五筆86: wgku五筆98: wgku倉頡: nomrt筆順編號: 543341251431四角號碼: 12108鄭碼: xsjuUnicode: CJK 統壹漢字 U+767B[1]編輯本段詳細釋義登 dēng[動](1) (象形.本義:上車) 請添加圖片說明(2) 同本義 [get on a car]登,上車也.——《說文》登,升也.——《爾雅》登車則有光矣.——《禮記·玉藻》登軾而望之.——《左傳·莊公十年》(袁可立)與辟嬉戲,即為登壇部署兵馬狀.——明 董其昌《節寰袁公行狀》(3) 升,上,從下而上 [ascend;mount;scale]登席不由前.——《禮記·玉藻》.註:“升也.”欲釋階而登天兮.——《楚辭·惜誦》.註:“上也.”誕上登於岸.——《詩·大雅·皇矣》登斯樓也.——宋·範仲淹《嶽陽樓記》從人四五百,郁郁登郡門.——《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示例(4) 又如:捷足先登;登寶(登基;帝王即位);登筵(登上筵席);登平(上升);登仙(聲名直上或升遷高官)(5) 進獻 [offer]農乃登黍.——《呂氏春秋》(6) 又如:登隆(進上隆貴的);登儀(進獻禮物);登閑(進入馬廄);登薦(進獻)(7) 增加 [add]皆登壹焉.——《左傳·昭公三年》.註:“加也.”(8) 又如:登降(增減);登損(增減);登曜(增添光彩)(9) 成熟;豐收 [rippen]五谷不登,禽獸逼人.——《孟子·滕文公》風雨時節,五谷登熟.——《淮南子·覽冥》禾稼登熟.——《越絕書·紀吳王占夢》(10) 又如:登年(豐年);登秋(秋收);登衍(豐收);五谷豐登(11) 登記;記載 [enter;record;register]掌登萬民之數.——《周禮·秋官·司民》(12) 又如:登下(登記與削除);登紀(登記)(13) 登天,指死 [die].如:登仙(人死亡的婉辭;成仙人);登真(成仙.稱人死亡的婉辭)(14) 成,引申為定 [bee;success]登是南邦.——《詩·大雅·崧高》登其夫家之眾寡.——《周禮·遂人》年谷不登.——《禮記·曲禮》蠶事既登.——《禮記·月令》不登於器.——《左傳·隱公五年》且不登叛人也.——《左傳·襄公二年》(15) 加封,升任 [confer (a title)].如:登建(進立,升封);登軸(進任要職)(16) 進用;選拔 [promote]。

3. 文言文的意思是什麽

1.定義: 文言文是以古漢語為基礎經過加工的書面語。

文言文是中國古代的壹種書面語言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時期的口語為基礎而形成的書面語。文言文是相對白話文而來的,其特征是以文字為基礎來寫作,註重典故、駢驪對仗、音律工整,包含策、詩、詞、曲、八股、駢文古文等多種文體。

2.特點: 文言文的特色有:言文分離、行文簡練。 文言的特點,是相對白話(包括口語和書面語)而言的,主要表現在語法與詞匯兩方面。

3.結構: (1)判斷句 所謂判斷句,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

如: ①"陳涉者,陽城人也。"(《史記.陳涉世家》)--陳勝是陽城人。

②"操雖托名漢相,其實漢賊也。"(《資治通鑒》) ③羿,古之善射者也。

(《管子·形勢解第六十四》) ④"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余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王安石《遊褒禪山記》) ⑤噌吰者,周景王之無射也。

2).采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 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 ①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②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③梁父即楚將項燕。 ④此則嶽陽樓之大觀也。

3).采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 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 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長也,而見者遠。 ②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③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 被動句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

其常見類型有: 1)."見""……見……於""於"表被動。 如:"吾常見笑於大方之家。

" ①臣誠恐見欺於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

③故內惑於鄭袖,外欺於張儀。 ④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皆通習之,不拘於時,學於余。

2)."為""為……所"表被動。 如:"父母宗族,皆為戮沒。

" ①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③為予群從所得。 ④恐為操所先。

倒裝句 文言中的倒裝句,是相對於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於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於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

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 "微斯人,吾誰與歸?"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如:"古之人不余欺也。" (3)借助"之""是"將賓語提前。

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語後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於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

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壹也。"其中的"利""強"都是後置定語。

文言中的定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用"之"使定語後置。

如:"四海之大,有幾人歟?" (2)用"者"的後置。如:"馬之千裏者,壹食或盡粟壹石。

" 3).狀語後置 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於句後作補語。如:"於富者"就是置於句後作補語的介詞短語。

4).主謂倒裝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如:"甚矣,汝之不惠。

""快哉,此風。" "美哉,我少年中國。

" [練習]判斷下列各句中的句式。 ① 保民而王,莫之能禦也。

② 王無異於百姓之以王為愛也。 ③ 德何如,則可以王矣? ④ 何由知吾可也? 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於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

文言文中的省句通常有: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 (2)承後省。

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

如:"(予)愛是溪,入二三裏,(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

如:"(孟子)曰:'獨樂(yuè)樂(lè),與人樂(yuè)樂(lè),孰樂(lè)?'(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

如:"壹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

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

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 5).省略介詞"於"。

如:"今以鐘磬置(於)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練習]補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嘗居也,故姓是溪為冉溪。 ②故西門豹為鄴令,名聞天下。

③均之二策,寧許以負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蓋上出也。

固定結構 1)、表疑問的固定結構 常見的有: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與、得無……乎、孰若。 例如: ①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廉頗藺相如列傳》) ②吾子取其麋鹿,以閑敝邑,若何?(《之戰》) ③與不 同好,如何?(《左傳·齊桓公伐楚》) ④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

4. 文言文的什麽意思是什麽

什麽:

表示詢問某人、某物或某事的本身或性質

妳從那裏得到了什麽消息

表示詢問某物或某事的情況

告訴我妳在找什麽

虛指,表示不肯定的事物

聞到壹種什麽花香

表示否定

他算什麽,妳竟掛念他

表示責難

妳笑什麽?

表示詢問在它前面的詞或壹系列的詞中所未包括的可能性

這是爬行動物、兩棲動物,還是別的什麽東西

表示驚訝或激動

什麽,不吃早餐啦!

摘自《百度漢語》

疑問代詞。表示疑問。

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公薦》:“奇章公始來自江黃間,置書囊於國東門,攜所業先詣二公……韓始見題,而掩卷問之曰:‘且以拍板為什麽?’”

《景德傳燈錄·法達禪師》:“祖又曰:‘汝名什麽?’對曰:‘名 法達 。’”魯迅 《吶喊·藥》:“好香!妳們吃什麽點心呀?”

李廣田《<;散文三十篇>;序》:“若問這些文章到底有什麽意義,勉強說,也不過是多少地反映了那個舊社會的某些方面。”

疑問代詞。表示無須,不必。

唐呂巖《勸世》詩:“衣食隨緣,自然快樂;算是甚命,問什麽蔔?!”

元無名氏《賺蒯通》第四折:“若是 漢 天子早把書明降, 韓元帥 免受人誣罔……我蒯徹也粧什麼風魔,使什麽伎倆!”如:妳說呀,裝什麽啞巴!

摘自《百度百科》相關詞條。

5. 文言文的翻譯

原 文 徐渭,字文長,為山陰諸生,聲名籍甚。

薛公蕙校越時,奇其才,有國土之目。然數奇,屢試輒蹶。

中丞胡公宗憲聞之,客諸幕。文長每見,則葛衣烏巾,縱談天下事,胡公大喜。

是時公督數邊兵,威鎮東南,介胄之土,膝語蛇行,不敢舉頭,而文長以部下壹諸生傲之,議者方之劉真長、杜少陵雲。會得白鹿,屬文長作表,表上,永陵喜。

公以是益奇之,壹切疏計,皆出其手。文長自負才略,好奇計,談兵多中,視壹世土無可當意者。

然竟不偶。 文長既已不得誌於有司,遂乃放浪曲蘗,恣情山水,走齊、魯、燕、趙之地,窮覽朔漠。

其所見山奔海立、沙起雲行、雨鳴樹偃、幽谷大都、人物魚鳥,壹切可驚可愕之狀,壹壹皆達之於詩。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滅之氣,英雄失路、托足無門之悲,故其為詩,如嗔如笑,如水鳴峽,如種出土,如寡婦之夜哭、羈人之寒起。

雖其體格時有卑者,然匠心獨出,有王者氣,非彼巾幗而事人者所敢望也。文有卓識,氣沈而法嚴,不以摸擬損才,不以議論傷格,韓、曾之流亞也。

文長既雅不與時調合,當時所謂騷壇主盟者,文長皆叱而奴之,故其名不出於越,悲夫! 喜作書,筆意奔放如其詩,蒼勁中姿媚躍出,歐陽公所謂“妖韶女,老自有余態”者也。間以其余,旁溢為花鳥,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殺其繼室,下獄論死。張太史元汴力解,乃得出。

晚年憤益深,佯狂益甚,顯者至門,或拒不納。時攜錢至酒肆,呼下隸與飲。

或自持斧擊破其頭,血流被面,頭骨皆折,揉之有聲。或以利錐錐其兩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周望言晚歲詩文益奇,無刻本,集藏於家。余同年有官越者,托以鈔錄,今未至。

余所見者,《徐文長集》、《闕編》二種而已。然文長竟以不得誌於時,抱憤而卒。

石公日:先生數奇不已,遂為狂疾。狂疾不已,遂為囹圄。

古今文人牢騷困苦,未有若先生者也。雖然,胡公間世豪傑,永陵英主,幕中禮數異等,是胡公知有先生矣;表上,人主悅,是人主知有先生矣,獨身未貴耳。

先生詩文崛起,壹掃近代蕪穢之習,百世而下,自有定論,胡為不遇哉? 梅客生嘗寄予書曰:“文長吾老友,病奇於人,人奇於詩。”余謂文長無之而不奇者也。

無之而不奇,斯無之而不奇也。悲夫! 譯 文 徐渭,表字文長,是山陰生員,聲名很盛,薛公蕙作浙江試官時,對他的才華感到震驚,視之為國士。

然而他命運不佳,屢次應試屢次落第。中丞胡公宗憲聽說後,把他聘作幕僚。

文長每次參見胡公,總是身著葛布長衫,頭戴烏巾,揮灑自如,了無顧忌地談論天下大事,胡公聽後十分贊賞。當時胡公統率著幾支軍隊,威鎮東南沿海,部下將士在他面前,總是側身緩步,跪下回話,不敢仰視。

而文長以帳下壹生員對胡公的態度卻如此高傲,好議論的人把他比作劉真長、杜少陵壹流人物。恰逢胡公獵得壹頭白鹿,以為祥瑞,囑托文長作賀表,表文奏上後,世宗皇帝很滿意。

胡公是以更加器重文長,所有疏奏計簿都交他辦理。文長深信自己才智過人,好出奇制勝,所談論的用兵方略往往切中肯綮。

他恃才傲物,覺得世間的事物沒有能入他眼目的,然而卻總是沒有機會壹層身手。 文長既然不得誌,不被當道看重,於是乃放浪形骸,肆意狂飲,縱情山水。

他遊歷了山東(齊魯)、河北(燕趙),又飽覽了塞外大漠。他所見的山如奔馬、海浪壁立、胡沙滿天和雷霆千裏的景象,風雨交鳴的聲音和奇木異樹的形狀,乃至山谷的幽深冷清和都市的繁華熱鬧,以及奇人異士、怪魚珍鳥,所有前所未見,令人驚愕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他都壹壹化入了詩中。

他胸中壹直郁結著強烈的不平奮爭精神和英雄無用武之地的悲涼。所以他的詩有時怒罵,有時嬉笑,有時如山洪奔流於峽谷,發出轟雷般的濤聲,有時如春芽破土,充滿蓬勃的生機。

有時他的詩像寡婦深夜的哭聲那樣淒厲,有時像逆旅行客沖寒啟程那樣無奈。雖然他詩作的格調,有時比較卑下,但是匠心獨運,有大氣象和超人的氣概。

那種如以色事人的女子壹般媚俗的詩作是難以望其項背的。徐文長於為文之道有真知卓見,他的文章氣象沈著而法度精嚴,他不為默守成規而壓抑自己的才華和創造力,也不漫無節制地放縱議論以致傷害文章的嚴謹理路,真是韓愈、曾鞏壹流的文章家。

徐文長誌趣高雅,不與時俗合調,對當時的所謂文壇領袖,他壹概加以憤怒的抨擊,所以他的文字沒人推重,名氣也只局限在家鄉浙江壹帶,這實在令人為之悲哀! 文長喜好書法,他用筆奔放有如他的詩,在蒼勁豪邁中另具壹種嫵媚的姿態躍然紙上,歐陽公所謂的美人遲暮另具壹種韻味的說法,可用之於形容文長的書法。文長以詩、文、書法修養的余緒,涉筆成花鳥畫,也都超逸有情致。

後來,文長因疑忌誤殺他的繼室妻子而下獄定死罪,張元汴太史極力營救,方得出獄。晚年的徐文長對世道愈加憤恨不平,於是有意作出壹種更為狂放的樣子,達官名士登門拜訪,他時常會拒絕不見。

他又經常帶著錢到酒店,叫下人仆隸和他壹起喝酒。他曾拿斧頭砍擊自己的頭臚,血流滿面,頭骨破碎,用手揉摩,碎骨哢哢有聲。

他還曾用尖利的錐子錐入自己雙耳壹寸多深,卻竟然沒有死。周望聲稱文長的詩文到晚年愈加奇異,沒。

6. 文言文的翻譯

已解決問題收藏 轉載到QQ空間 文言文>

[ 標簽:文言文 ] 急 ㄣ鈦緼媃↘MM 回答:2 人氣:4 解決時間:2008-07-23 09:52

滿意答案 王著教帝學書 太宗①朝②,有王著學右軍③書,深得其法,侍書翰林④。帝聽政⑤之余,留心筆劄,數遣內侍⑥持書示著,著每以為未善,太宗益刻意臨學。又以問著,對如初。或詢其意,著曰:“書固佳矣,若遽⑦稱善,恐帝不復用意。”其後,帝筆法精絕,超越前古,世以為由著之規⑧益⑨也。 (王辟之《澠水燕談錄》卷七) 註釋①太宗:宋太宗趙光義976~997年在位。②朝:壹代君主的統治時期③右軍:指晉代著名書法家王羲之。④翰林:皇帝的文學侍從官。⑤聽政:處理政務。⑥內侍:此指太監。⑦遽:匆忙。 ⑧規:勉勵。⑨益:得益。譯文:太宗在位的時候,有個名叫王著的人學習王羲之書法,很是得其要領,被太宗任命為翰林,太宗在朝政的空余時間也愛好練習書法,每有心得都派內侍去送給王著看,但每次王著都說不行,太宗又去盡量的模仿的更像,然後又去問王著,王著還是說不行,太宗問其為什麽呢,王著說“妳的書法外形固然是好,但匆忙的說好,恐怕皇上並不明白書法的深意”後來太宗的書法已是精妙絕倫,超過了很多以前的著名書法家。世人都說這得宜於王著的勸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