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漢字的演變過程

漢字的演變過程

中國漢字的演變過程(壹);漢字的形體,即字體,指漢字的書寫體態;壹、甲骨文;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1、產生;這個地方曾是殷商王朝都城的遺址,是從盤庚遷到殷地;這些記錄就是甲骨文字,由於多是占蔔的記錄,就內容;蔔辭的發現,完全是偶然的;從發現起,經過80年的不斷收集整理,挖掘,到目前;3、特點;a瘦弱纖細的風格;金文是鑄刻在青銅器上

中國漢字的演變過程(壹)

漢字的形體,即字體,指漢字的書寫體態。漢字從產生到現在,雖沒有跳出表意文字的圈子,但文字的形體壹直按從鰵到簡的規律發展演變。主要出現了八種字體: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草書-行書。再到現在的印刷字體。

壹、 甲骨文

甲骨文,是刻在龜甲獸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它是我們今天所能看到的最旱的成體系的相當成熟的漢字材料。這種文字是清末光緒年間(公元1889年)在河南安陽縣城西北五裏路小屯村以北洹水以南發現的。

1、產生

這個地方曾是殷商王朝都城的遺址,是從盤庚遷到殷地(即安陽小屯)。壹直到紂王滅亡的年間的都城。所以,我們知道甲骨文是殷商時代的文字,距今約有3000年的歷史。 殷商社會,科學文化很不發達,人們對各種自然現象不能解釋,認為是鬼神操縱,掌握著自然的變化,而死去的祖宗的靈魂得以預知未來的事情,可以決定人們的命運。因此,殷王朝統治者十分迷信,非常崇拜神,從國家大事到日常生活,如祭祀,征戰,畋獵,天氣,安危疾病,男女生育等,都要事先占蔔,問神以知吉兇,再決定行止。占蔔的方法,先將龜甲或獸骨剖開,然後在背面鑿出橢圓形的小槽或鉆成小孔,再用火燒烤。甲骨片受熱後自然在正面裂出各種條紋。史官便按照條紋的不同形狀來判斷吉兇禍福,占蔔後由占蔔人在甲骨上刻下占蔔的月日,貞人,占蔔的內容,結果(即兆頭,所示吉兇),以及事後的應驗的情況。作為檔案保存。

這些記錄就是甲骨文字,由於多是占蔔的記錄,就內容說叫“蔔辭,貞蔔文字”又由於用尖銳的東西刻的,又叫“契文”,又由於是在殷商的故都廢墟發現的,又叫“殷墟文字”。 2、發現

蔔辭的發現,完全是偶然的。1898年與此同時1899年之交,農民犁田時,時常發現刻有圖文的甲骨,農民不知道這些甲骨的來歷,但以為年代久遠,可以治病,就收集起來賣給藥商,稱“龍骨”。據說,1899年,當時北大校長,金石專家王懿榮因生病吃藥,首先發現甲骨上刻的是古代文字,才開始收集。

從發現起,經過80年的不斷收集整理,挖掘,到目前為止已發現了十六,七萬片。從甲骨記錄來看,當時的統治者幾乎天天在占蔔。根據上面提到的帝王和占蔔人的名字,結合所刻的文字內容。我們知道了這些甲骨刻載了從盤庚到紂王的12個帝王的273年間的大小事情。據統計,甲骨文單字總數在4500左右,但已認識的還不到1/3。不認識的大多是族名,人名,地名等專用的字。大量的甲骨片的發現,是研究漢字發展與古代漢字文化的珍貴史料。

3、特點

a 瘦弱纖細的風格。由於這種文字受到書寫工具的限制,所以筆道都是直的,有時與圓轉相同。故而字形瘦長,線條細而硬,瘦且直,呈平直,瘦勁的風格。b形體結構還沒有完全定型。壹個字刻怎樣去寫,還沒有完全固定下來,並保留著濃重的描畫物象的色彩。如字形可方可圓,筆畫可多要少,方向可正可反,寫法可橫可豎,偏旁可左可右,還有多種異體,還有合文寫法。

金文是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所謂青銅器是銅和錫合金制造的器皿。這種合金更堅固,因其顏色發青,故稱青銅器。主要有樂器“鐘”,食器“彜,尊,爵”,洗器“盤”,兵器“戈,戟”等。

1、 產生

青銅器,殷代末期就有了,但畢竟是很少。周代是用青銅器的極盛時期。西周時代,青銅器主要是王室的器皿。而諸候沒有鑄造的權力。到了東周,諸候稱霸,青銅器也任意鑄造。但大量發現的還是西周,春秋的遺物。所以,金文壹般指西周時期的文字。

金文的內容,最初只是鑄刻壹些代表族名,國名的符號。後來基本上記功績,受封賞,刻鑄以傳後代,來顯其榮。因古代人用鐘鼎作為銅器的總稱。前人曾稱這種文字為“鐘鼎文”,又因為言辭多是為了“銘刻不忘,永作記念”,又稱“銘文”。這些稱呼都不能概括其特點。因此,後人便改稱金文,使文字擺脫了圖畫性。這是漢字發展的第壹塊裏程碑。

2、發現

金文的發掘出土較早,東漢已見世。《說文解字·序》:“群國亦往往於山川得鼎,其銘即刻前代之古文,皆自相似。”但在後代,發現這種金石文,認為是不祥之兆,沒能重視。到宋代出土較多,才開始研究,有了金石家,也有了盜墓之風。到了清末民國初年,由於金文出土驟增,對金文的研究達到了高峰。目前已出土的8000來件,單字是3093個,其中已考釋出的有1894個。清末在陜西山歧縣出土的西周宜王時的《毛公鼎》,是鼎類器物的傑出代表。現藏在臺灣故宮博物院。此鼎鑄有銘文藝23行,***497個字,可稱為舉世罕見的長篇巨制。

3、特點

① 渾圓質樸的風格。金文是甲骨文的直接繼承,屬殷商文字體系。但因為大多數是用模型鑄成的,先在模子上刻字。刻不好,還可以修改。所以,線條較甲骨文粗壯,不纖細。曲筆較多,轉彎處多圓筆。故此,字形長圓,線條肥粗而自然,體勢雍容。結構日趨方正,大小均勻,呈樸實雄厚的風格。

② 體結構仍不定型。筆畫可多可少,寫法可橫可豎,方向可正可反,偏旁可左可右,仍保留濃厚的描寫物象的色彩。但金文比甲骨文還是前進了壹步,線條壹般較為簡易,異體字相對減少,合文大為減少。

1、產生

大篆是對後來的小篆而言的。廣義的大篆包括小篆,以前的甲骨文,金文和六國文字。這裏的大篆指通行於春秋戰國時期的秦國文字。由於周平王東遷洛陽,秦占據了西周的故地,同時也繼承了西周的文字,即是繼承金文發展而來的。因其帶有地域性,有的難以識別。

大篆,也稱籀(zhòu)文。因其著錄於字書《史籀篇》而得名。《漢書·藝文誌》:“《史籀》十五篇,周室王太史籀作大篆。”

⒉、字跡

《說文》中保留了籀文225個,是許慎依據所見到的《史籀》九篇集入的,是我們今天研究大篆的主要資料。

大篆的真跡,壹般認為是“石鼓文”。唐初在天興縣陳倉(今陜西寶鳴)南之疇原出土的徑約三尺,上小下大,頂圓底平象饅頭似的十個像鼓壹樣的石敦子。上面刻下的是秦獻公十壹年作的十首四言詩,是我國最早的刻石文字,經過失而復得,得而復失。原刻的700多字,現存300多字。這十個石敦現存故宮。因內容記載畋獵之事,命名為“獵碣或雍邑刻石”,唐詩人韋應物認為石的形狀象鼓,改名“石鼓文”,現作為大篆的代表。

3、特點

石鼓文具有遒勁凝重的風格。字體結構整齊,筆畫勻圓,並有橫豎行筆,形體趨於方正。大篆在相當大的程度上保留西周後期文字的風格,只是略有改變,筆畫更加工整勻稱而已。筆勢圓整。線條比金文均勻,線條化達到完成的程度,無明顯的粗細不均的現象。形體結構比金文工整,開始擺脫象形的拘束,打下了方塊漢字的基礎。同壹器物上幾乎沒有異體字。字體繁復,偏旁常有重疊,書寫不便。

四、小篆

1、產生

小篆是漢字第壹次規範化的字體。春秋戰國時的“文字異形”,秦始皇統壹後,采納了丞相李斯的意見,推行“書同文字”的改革,統壹了文字。這是我國歷史上第壹次重大的文字改革。

①“罷其不與秦文合者”(即戰國時期流行於東方的區域性文字——六國文字)

②“取史籀大篆,或頗省改。”這就是說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礎上,簡化了大篆的形體結構,改變了大篆的疊床架屋,復雜的寫法,逐漸整齊統壹,穩固定型而成,如“商: (大) (小)”

③把原來沒固定形式的偏旁部首統壹起來,使壹個偏旁只有壹種固定的寫法,如

“ (心), (衣), (水)”並確定了每個偏旁在漢字形體中的部位,不能隨意正反,左右顛倒。每個字的書寫筆數也基本固定了。這就使字體基本上定型化,統壹化了。

2、字跡

《說文》保存了小篆9353字體。小篆的真跡是秦代重要書法家李斯所書的七種刻石:《泰山刻石》《嶧山刻石》《瑯琊刻石》《芝罘刻石》《東觀刻石》《碣石刻石》《會稽刻

石》。秦始皇統壹中國以後,躊躇滿誌,到處巡狩,立石記功,頌揚他統壹中國的功德。這些記功於碑石上的字,都是李斯的小篆。

3、特點

曲折宛轉的風格。小篆在大篆圓轉的基礎上進行加工,起筆和收筆大都是渾圓。轉角處都帶弧形,曲折引長而劃壹,使線條更勻稱圓轉,字形長圓,體勢雄健,已線條化了。觀《嶧曲線之美,線條勻凈圓暢,柔中帶剛。歷來被視為篆書的正宗。因筆畫圓勁豐腴如筷子,

古稱“玉筋篆”,後代的篆書家,如唐山刻石》運筆宛轉自如,字態活潑矯健,極盡代的李陽冰,南唐徐弦,無不從李斯的風範中立下根基。

用線條代替了圖形。小篆是規範的字體,比大篆更整齊定型。用線條代替了復雜的圖形,基本上脫離了圖畫,確定了漢字的符號性。異體字也基本上廢除了。但仍保留大篆某些象形寫實的特點。

另外,勻圓宛轉的線條,弧線的連筆,起訖不清,不便書寫。“篆書”這個名稱,在當時還沒有。直到漢代“隸書”出現以後,才把這種文字稱為“篆書”。因此,篆書是相對隸書而言的。小篆正式通行的時間不長。漢代就已不常用了,但是兩千多年來,印章壹直用小篆鐫刻,篆刻是我國的傳統藝術之壹。

五、隸書

秦代有兩次文字改革,壹是統壹文字,由大篆改為小篆;二是使用了較小篆潦草些的隸書。這是第二塊裏程碑——文字發展擺脫像形性。

1、產生

隸書是從小篆脫胎出來的。始於秦朝,經過兩漢231年(前206—25)的演變,到漢代才臻於成熟。隸書是漢代的主要通行書體。這樣說來,隸書可分秦隸,漢隸兩個發展階段,又稱古隸和今隸。

早期的秦隸,實際上是小篆的輔助字體,是秦統壹後因為政務繁忙,“奏事繁多,篆書難成”而產生的壹種應急字體,是統壹於民間不登大雅之堂的俗體。秦代正式書體還是小篆。秦隸實際上就是草篆,線條較小篆簡直變弧線為直線,變圓轉為方折,有壹定的粗細變化。這樣書寫起來就方便多了。據說開始用這種字體書寫的是處理徒隸之事的文書。

晉代衛桓《四體書勢》“秦既用等比例,奏事繁多,篆字難成,即令隸書人佐書,曰隸字,漢因行之……隸書者,篆之捷也。”

唐代張懷 《十體書斷》“秦造隸書,以赴急速,為官司刑獄用之,余尚用小篆寫。” 對“隸書”這個名稱,歷來說法不壹。有的說,這種書體首先在當時官府中辦普通文書的徒隸(管獄訟的小官吏)中流行開來,所以叫隸書,並指名說是程邈(本是囚犯,因對文字改革有貢獻,釋出任禦吏)所造,只能說是搜集整理隸書的人。

從“隸”字本義看,《說文》“隸,附著也”;《後漢書·馮異傳》則訓“屬”,今仍有這個意義,並有“隸屬”壹詞。《晉書·衛恒傳》《說文·棄》及殷註,都以隸是“佐助篆所不能”的。所以說,隸書是小篆的輔助字體,因其書寫簡便快速,可以輔助篆書,也叫“左(佐)書”。

漢隸是西漢200年間,處於演進過程中,基本上沿用秦隸,還沒定型。西漢後期的簡牘中的文字,才見到常有明顯的“蠶頭燕尾”特征的隸書,到了東漢,隸書才最後成熟。其明顯特征就是橫畫中取壹長筆,形成“蠶頭燕尾”的特征了。

2、字跡

秦隸究竟是什麽樣子,很難斷言。因秦的竹木簡書,現尚未發現。今傳秦度量衡上的和若幹兵器上的刻文,和《泰山刻石》等比較起來,無疑是草率急就的草篆,還沒有點畫俯仰之勢。

東漢碑刻《乙瑛碑》婉麗古雅,橫畫的燕尾與捺腳的波尾交待得十分清楚,有成熟隸書的明顯特征。《禮器碑》文靜,溫雅,整體瘦勁挺拔,畫細處不見其薄,畫粗處不嫌其臃。

3、特點

a.、點畫轉寫線條

漢隸用點橫豎撇捺等筆畫轉寫小篆曲折宛轉的線條。整個字體棱角鮮明,方正平直,字形由長圓變成扁方。這種變化稱謂“隸變”。這極大的擺脫了線條的束縛,打破了古文字象形系統,使漢字的象形圖畫面貌基本消失,奠定了現行文字的基礎,使之變成純符號性質的文字。

b.、筆勢飛揚成波勢

“蠶頭燕尾”是隸書的主要特點。“蠶頭”指起筆處重而禿,呈方圓;“燕尾”指收筆處輕而上翹,拖壹個捺狀的尾巴。如有的橫畫和平捺要挑起,呈波狀。但在隸書中強調“燕為雙飛”即在壹個字的結構中,只允許主要筆畫出鋒,挑出“燕尾”狀,其它諸筆都成禿筆,以方為主,壹住即收。

撇和捺也要挑起來,形成左右飛揚之勢。撇捺做慢彎形,尾部尖細,捺角向上推,呈波勢。

這樣,整個字體上下收緊,左右舒展,以主筆“蠶頭燕尾”貫穿字中。魏晉時代,漢隸又叫“八分”,指的就是筆勢波磔,向左右分開,象“八”字形狀壹樣,左右分散。

隸書,無論是平平展展的,還是翩翩飛動的,由於字形較扁,總比等比例書看上去安穩。隸書出現是漢字形體發展上的壹次大改革,是漢字發展史上的壹個轉折點,結束了古文字時代,開創今文字新的時期,有劃時代的意義。

六、楷書

楷書,也叫“真書”或“正書”。楷是規矩,整齊,楷模的意思,是說這種字體可作為法式,模範,即標準字體。

1、產生

楷書是由隸書演變而來的。興於漢末,盛於魏晉南北朝。直到現在,仍是漢字的標準字體,已有近2000年的歷史了。

東漢,三國魏時的書法家鐘繇的小楷《賀捷表》,雖還沒有擺脫隸書筆意。但已是今天見到的最早的楷書了,是由隸向楷過渡的典型作品。其主要橫畫已失去了“蠶頭燕尾”特征,撇捺已成銳勢,但還存在隸書遺意。有的捺畫還順勢飄揚作波磔。撇捺仍向左右飛揚。東晉被稱為“書聖”的王羲之的小楷作品《黃庭堅》《樂毅論》改變了鐘繇變漢隸為楷書後仍存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