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學習本文運用民間故事針對現實發表議論的寫作方法;初步認識“雜文”的文體特點。
2.了解本文用詞褒貶分明的語言特色。
教學方法
1.講讀之前,安排課內預習,重視學生自學能力的培養。
2.講讀課以探討、解決問題為主,讀讀、議議,既註意“雙基”的落實,又重視學生智力的發展。
3.練習設計重在學以致用,有助於把知識轉化為能力。
課時安排
三課時。
第壹課時
起始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學課文,思考問題,初步讀懂文章。
(壹)導入新課、解題:
自進中學以來,魯迅先生的文章妳們壹***學過幾篇?(《壹件小事》、《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故鄉》,其中兩篇是短篇小說,兩篇是散文。)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魯迅先生的壹篇雜文《論雷峰塔的倒掉》。這種體裁,我們還是第壹次接觸,關於它的特點,留待讀完全文以後討論。現在先來看壹看這個題目的意思。
“雷峰塔”是杭州西湖邊上的壹座千年古塔。關於這座塔,曾經有過壹個民間故事,誰能簡單說壹說它的內容嗎?(學生自由發言,教師歸納時突出兩點:法海是封建衛道者的代表;雷峰塔是“鎮壓的塔”,人民希望它倒掉。)
真是無巧不成書,這座塔由於年久失修,於1924年9月果真倒掉了。這件事雖轟動壹時,但似乎並無必要為此大做文章,然而魯迅卻為此壹連寫了兩篇文章(另壹篇是《再論雷峰塔的倒掉》),這是為什麽呢?原來當時有壹批封建復古派,他們正借雷峰塔的倒掉大做文章,重彈“整理國故”、“保存國粹”的老調,鼓吹尊孔讀經,妄圖用封建文化來維護正在日趨崩潰沒落的封建舊秩序。這使魯迅不能沈默,於是也來個借題發揮,寫了這篇文章,對封建復古派進行了有力的抨擊。這就是魯迅寫作本文的目的。我們在自學中要始終註意本文“借題發揮”的特點以及雷峰塔的象征意義。這是看懂文章的壹個關鍵。
(二)布置學生在課內自學全文,教師巡視指導,隨時了解學生自學中的難點、疑點。
自學要求(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給下列詞語作註解(做在練習本上):勝跡、名目、丫鬟、缽盂、村氓(註意:氓,讀méng,不讀máng)
2.概括每個自然段的中心。方法:從每段中找出合適的詞語,連貫成壹個概括性的句子。(寫在書上空白處)
3.自學思考題:
(1)本文論述雷峰塔的倒掉,為什麽文章開頭先要描寫未倒的雷峰塔?
(2)作者為什麽總是希望雷峰塔倒掉?後來知道雷峰塔裏沒有白蛇娘娘了,為什麽仍然希望它倒掉?
(3)文章在寫到法海的時候,用詞有著十分明顯的貶斥意味,舉出例子來說明。
(4)本文後半篇在議論中突然插入壹段吃蟹和取“蟹和尚”的敘述,妳覺得這壹段有必要寫嗎?為什麽?
(5)魯迅寫這篇文章是為了抨擊那些封建衛道者的,妳認為作者有沒有達到目的?
(學生在課內如來不及完成上述自學作業,可到課外去繼續完成。)
第二課時
講讀課:理清全文脈絡;按自學思考題1?的順序講讀課文。
(壹)教師範讀全文,結合進行正音:
丫鬟(yāhuán)禪師(chánshī) 缽盂(bōyú)
俶(chù) 村氓(cūnméng) 貴恙(guìyàng)
嫉妒(jídù) 荼毒(túdú) 腹誹(fùfěi)
(二)檢查學生寫的各自然段大意,教師歸納:
1.聽說雷峰塔倒掉了;“雷峰夕照”的真景我見過,並不見佳。
2.白蛇娘娘就被壓在這塔底下;雷峰塔是鎮壓的塔。
3.我唯壹的希望:雷峰塔倒掉。
4.雷峰塔倒,人民欣喜。
5.民意:為白娘娘抱不平,怪法海多事。
6.法海橫來招是搬非,壹定懷著嫉妒。
7.玉皇大帝要拿辦法海,法海逃在蟹殼裏避禍。
8.螃蟹裏的蟹和尚,就是躲在裏面避難的法海。
9.法海在蟹殼裏獨自靜坐,非到螃蟹斷種的那壹天為止出不來。
10.活該。
提問:這十個自然段,從內容看,可以分為幾個部分?(可以分為兩部分。1?為第壹部分,是關於雷峰塔的議論; 5?0為第二部分,是關於法海的議論。第五自然段是承上啟下的過渡段,歸入第二部分。)
(三)按自學思考題的順序講讀課文:
1.本文論述雷峰塔的倒掉,為什麽文章開頭先要描寫未倒的雷峰塔?
(學生自由發表意見,教師歸納)
要回答這個問題,先要看壹看文章是怎樣描寫未倒的雷峰塔的。“破破爛爛”,寫塔的外觀;“落山的太陽照著這些四近的地方”,寫“雷峰夕照”的真景。著墨不多,但破敗沒落之象,由此可見。最後結以“並不見佳,我以為”,倒裝句式的運用,強調了“我”對雷峰塔的憎惡之感。作者為什麽如此憎惡雷峰塔?因為它是壹座“鎮壓的塔”,是正在日趨沒落的封建勢力的象征。這樣描寫未倒的雷峰塔,正是為了寫出雷峰塔的必然倒掉。
(齊聲朗讀第壹自然段)
2.作者為什麽總希望雷峰塔倒掉?後來知道塔裏沒有白蛇娘娘了,為什麽仍然希望它倒掉?
(學生自由發表意見,教師歸納)
作者希望雷峰塔倒掉,最早是由於壹個民間故事。(指導學生閱讀第二自然段)關於這個故事,文章只是簡略地提到了“許仙救蛇”、“白蛇報恩”、“法海多事”、“水滿金山”、“造塔鎮壓”幾件事,其它情節則以“都忘記了”壹語帶過,不復壹提;卻在敘述中順手拈來“義妖”二字,從而顯示法海造塔是背義無理的行徑。舍取之間,匠心可見。這就自然而然地引出了下壹段的首句:“那時我唯壹的希望,就在這雷峰塔的倒掉。”既然是不義的“鎮壓之塔”,希望它倒掉當然是合乎情理的。
那麽,當作者後來“看看書”,知道塔裏沒有白蛇娘娘以後,為什麽“心裏仍然不舒服,仍然希望他倒掉”呢?作者沒有明說(閱讀第三自然段)。但文章疊用兩個“仍然”,語氣強調,態度堅決,我們不難想象到作者已經從童年時代幼稚的是非善惡觀念,發展成了反對封建勢力的自覺要求;而這時作者心目中的雷峰塔,也顯然已和白蛇的傳說無關,變成了封建勢力的壹個象征了。這是作者希望雷峰塔倒掉的第二個原因,比起第壹原因來,它有著更為深刻的社會內容。第四自然段更用壹個設問句寫出了普天之下的人民因塔倒而欣喜莫名的感情,說明了希望雷峰塔倒掉決非出於個人好惡,而是普天下人民的***同願望。(齊聲朗讀第三、四自然段)
3.文章在寫到法海的時候,用詞貶斥的意味十分明顯,把這些詞句找出來,體會壹下它們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學生自由發表意見,教師歸納)
嘲諷的:“得道的禪師”、“非凡的人”,是反語諷刺。“逃來逃去,終於逃在蟹殼裏”、“羅漢模樣的東西……小孩子都稱他‘蟹和尚’,就是躲在裏面避難的法海”、“現在卻只有這位老禪師獨自靜坐了,非到螃蟹斷種的那 壹天為止出不來”,以嘲弄的語氣寫出了這位“得道的禪師”走投無路的狼狽相和可悲可笑的下場。
斥責的:“和尚本應該只管自己念經,……他偏要放下經卷,橫來招是搬非”,寥寥數語,勾畫出法海惹是生非、蠻不講理的醜惡嘴臉,其中“偏要”、“橫來”、“招”、“搬”等字,具有明顯的斥責的意味。“大約是懷著嫉妒罷棗那簡直是壹定的”、“荼毒生靈”、“的確應該由法海負責”,則是直接斥其醜惡思想和罪狀。
教師在歸納的基礎上講述:縱觀全文,作者在寫到法海的時候,多用貶語,或嘲弄,或斥責,所謂“嘻笑怒罵,皆成文章”,表現了作者對封建衛道者極度憎恨、鄙視的思想感情。這同“普天之下的人民,其欣喜為何如”等句對照起來讀,可以體會到作者強烈的愛憎。
(四)布置作業
摘引本文中具有明顯褒貶色彩的詞語或句子,並加簡要說明(做在練習本上)。
第三課時
講讀課:按自學思考題4?的順序講讀課文。學習“雜文”的定義。
(壹)繼續按自學思考題的順序講讀課文:
4.本文後半篇在議論中突然插入壹段吃蟹和取“蟹和尚”的描寫,妳覺得這壹段有必要寫嗎?為什麽?
(學生自由發表意見,教師歸納)
有必要寫。(1)從表現主題思想的需要來看:作者把吃蟹和取“蟹和尚”的細節寫得非常真實、細致(尤其表現在壹連串動作的描寫上),饒有風趣地向讀者證明了:法海躲在蟹殼裏是千真萬確、不容置疑的事實。這段起了論據的作用。(2)從文章的表達效果看:這壹段寫得情趣橫生,嘲諷中微帶幽默,尤其到最後把“蟹和尚”揪出示眾的時候,讀者真要為之忍俊不禁、拍手稱快了。這就增加了文章的情味和色彩,表現了“雜文”的文體特色。(齊聲朗讀五、六、七、八自然段)
5.魯迅寫作本文是為了抨擊那些封建衛道者的,妳認為作者有沒有達到目的?
(學生自由發表意見,教師歸納)
完全達到了作者的目的。文章通過“論”雷峰塔的倒掉,形象而又深刻地揭示了封建勢力必然崩潰、封建衛道者決無好下場的客觀真理。第九、十自然段水到渠成,自然結穴,“莫非他造塔的時候,竟沒有想到塔是終究要倒的麽?”以反詰句式發人深思地點出了這個真理,並暗含警告封建衛道者之意。“活該”,獨詞成段,力透紙背,說明壹切封建衛道者的下場如此,完全是罪有應得。 這就給了當時現實生活中的“法海”們以有力壹擊,至少可以使他們“小不舒服”,出壹身冷汗。(齊讀九、十自然段,然後再通讀全文壹遍)
(二)結合本文的總結,啟發學生思考“雜文”是壹種怎樣的文體。
啟發要點:
1.這篇文章有敘事,有議論,是以敘事為主,還是以議論為主?(議論為主。結論:雜文是壹種“論文”)
2.這篇文章是針對什麽寫的?(針對當時封建復古派鼓吹“尊孔讀經”的社會現狀。結論:雜文是壹種“社會論文”)
3.這篇文章跟壹般的議論文(如《貴在鼓勁》)在寫法上有什麽不同?(本文富有形象性,如關於民間故事的運用、吃螃蟹的細節描寫等,語言也生動、潑辣,飽含感情。結論:雜文是“文藝性的社會論文”)
(學生再通讀全文壹遍,體會文體特點)
(三)布置作業:仿作雜文壹篇。作法提示:
1.民間故事的運用:《臭秦檜》(見《西湖民間故事》)。
2.聯系十年動亂中嶽墳被毀、秦檜等四個鐵像失蹤的事實,借題發揮,揭示“歷史不容篡改”這個真理。
3.文章結構、語言均可模仿《論雷峰塔的倒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