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氣,字典上有多種解釋,說文解字上本義為“雲氣”。後引申為呼吸、氣度、精神氣質等。
《以心傳心》中闡釋,氣,主要偏於人格、心理這壹面;質,偏重於生理這壹面。
生理對我們整個的人生、生活、知識、心智和成長的影響是非常大的。
越是成長到高級階段,身體對心智的影響越小;越處在成長的初級階段,身體對心智的影響就越大,大到幾乎起了決定性的因素。
換句話說,如果壹個人的心智水平、覺悟水平很低,幾乎就是壹個“人形的動物”,那他的壹切都會受到生理的影響,生理狀況可以決定著他的壹切。
那麽,我們古人練功、修行講究要進入到“化境”之中。“化”什麽呢?化偏氣。
心氣偏高了,太傲了,把它往下放壹放;心氣偏低了,提不起來的,要往上提壹提。總之,把氣調節到壹個最恰當的狀態,謂之“化”,化功,化境,化氣。“化”字貫穿在儒、佛、道修行的始終。所有人類的修行都是“化”,只不過化的對象不同:儒家化氣,化偏氣;基督教化罪,化原罪;佛家化業力,化業障。
總之,各化所化,核心都是壹個“化”字。儒家的最高境界“大而化之謂之聖”乃化境,佛家的最高境界“成佛”又何嘗不是化境,只不過沒有用這個詞而已。道家“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之境界更是在化境之中——整個修行的過程就是不斷地把身心融化、通化、轉化的過程。這也是整個人類的最高境界。
中國人對氣的理解是:氣是有生命的,有情緒的,相當於是壹個中間的媒介,能跟隨著我們的意識隨時轉換。
當能量提煉升華到壹定程度的時候就成為了意識,當意識降低到壹定程度的時候就成為能量,這就是“心氣合壹,心氣不二”。
這是我們東方儒、道、佛文化幾千年來堅持的壹個觀點:精生氣,氣生神,神生明;聚津成精,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氣聚為象,氣凝為人,氣聚成形,散則成風等等。
故而,氣聚,好比能量聚集起來壹樣,形成壹個個有形有相的物質,即我們眼睛看到的物理世界。但我們必須清晰的是,包括地球、太陽乃至銀河系等等在內的這些氣聚而成的物質都不是永恒的,有朝壹日它們都是會分崩離析的。當它們消散了以後,會去哪裏呢?——氣散無形,消失了,又變回了氣,又變回了能量。這壹點和現代物理學的解釋是完全壹樣的。
人之為人,都要爭壹口氣,這個“氣”字蘊含就豐富了。每個人特質不同,境界不同,理想不同,他要爭的這口氣也就迥異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是儒家學者的終極目標和理想狀態。在此引領下,有了杜甫的“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也有了範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更有了嶽飛“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