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文言文關鍵

文言文關鍵

1. 怎樣學好文言文

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有直譯和意譯兩種。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盡可能文意相對。直譯的好處是字字落實;其不足之處是有時譯句文意難懂,語言也不夠通順。 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盡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盡可能照顧原文詞義。意譯有壹定的靈活性,文字可增可減,詞語的位置可以變化,句式也可以變化。意譯的好處是文意連貫,譯文符合現代語言的表達習慣,比較通順、流暢、好懂。其不足之處是有時原文不能字字落實。 這兩種翻譯方法當以直譯為主,意譯為輔。

2. 高中文言文重要虛詞18個的所有解釋和課本原句位置,如果太多先給必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 、歟 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矣”可能是吧! 文言虛詞用法(超詳細版) 而 1.用作連詞.可連接詞、短語和分句,表示多種關系. (壹)表示並列關系.壹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如: 蟹六跪而二螯.(《勸學》) (二)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並且”或“而且”.如: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 (三)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如: 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石鐘山記》) (四)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 如: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勸學》) (五)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如: 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 (六)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如: 吾嘗終日而思矣……(《勸學》) 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說》) 2.用作代詞.只用作第二人稱,壹般作定語,譯為“妳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妳”.例如: 而翁長銓,遷我京職,則汝朝夕侍母.(《記王忠肅公翺事》) 3.復音虛詞“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於“罷了”.例如: 壹人、壹桌、壹椅、壹扇、壹撫尺而已.(《口技》)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 以 1.用作介詞.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壹)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按照”“用(憑)什麽身份”等.例如: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願以十五城請易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余船以次俱進.(《赤壁之戰》)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二)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於”.例如: 且以壹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廉頗藺相如列傳》) 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 (四)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於”,可譯為“在”“從”.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於泰安.(《登泰山記》)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漢書·西南夷傳》)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戰國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2.用作連詞.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於轉折關系. (壹)表示並列或遞進關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並且”等,或者省去.例如: 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遊褒禪山記》) (二)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後壹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遊褒禪山記》) (三)表示目的關系,“以”後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壹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為“而”“來”“用來”“以致”等.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斂貲財以送其行.(《五人墓碑記》)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四)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例如: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遊褒禪山記》) (五)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陶淵明《歸去來辭》) 3.復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例如: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鐘山記》)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於硎.(《庖丁解牛》) 為 “為”在文言中經常用作動詞和介詞,也可以用作助詞.用作動詞,意思是“做”.還可作判斷詞“是”用.這些都屬於實詞範圍.下文介紹作虛詞用的幾種用法. 1.用作介詞.除表被動外,壹般讀去聲. (壹)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可譯為“向”“對”等.例如: 此中人語雲:“不足為外人道也.”(《桃花源記》) (二)表示動作、行為的替代.可譯為“替”“給”等.例如: 當橫行天下,為漢家除殘去穢……(《赤壁之戰》) 公為我獻之.(《鴻門宴》) (三)表示動作、行為的時間.可譯為“當”“等到”等.例如: 為其來也,臣請縛壹人過王而行.(《晏子使楚》) (四)表示動作、行為的目的.可譯為“為著”、“為了”.例如: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史記·貨殖列傳序》)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原因.可譯為“因為”“由於”.例如: 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庖丁解牛》) (六)表示被動關系.讀陽平聲,可譯為“被”.“為”所引進的是動作行為的主動者;有時亦可不出現主動者;有時跟“所”結合,構成“為所”或“為……所”.例如: 有決瀆於殷周之世者,必為湯武笑矣.(《五蠹》)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

3. 古文中"關鍵"與現代"關鍵"意思不同,請舉壹個類似的例子並簡

現代文裏關鍵比喻事物最關緊要的部分;對情況起決定作用的因素。如:

而我們現在有壹部分同誌對於文藝為什麽人的問題不能正確解決的關鍵,正在這裏。——《我們的文藝是為什麽人的?》

古文除了這個含義,還有其他的意思:

1. 門閂。《北齊書·竇泰傳》:“其人入數屋,俄頃而去。旦視關鍵不異,方知非人。” 明 宋濂 《序》:“ 子與 功深力久,必抽其關鍵而入乎閫奧矣。”

2. 指裝在物體上作關閉用的器件。 宋 周煇 《清波雜誌》卷二:“ 元豐 間,亦有守邊者,壹夕失城門鎖,亦不究治,但亟令易而大之。繼有得元鎖來歸者,乃曰:‘初不失也。’使持往合關鍵,蹉跌不相入。” 清 李漁 《閑情偶寄·器玩·箱籠篋笥》:“制之之料,不出革、木、竹三種。為之關鍵者,又不出銅錫二項。”

3. 機關,機械裝置。 唐 張鷟 《朝野僉載》卷六:“﹝ 楊務廉 ﹞常於 沁州 市內刻木作僧,手執壹椀,自能行乞。椀中錢滿,關鍵忽發,自然作聲雲:‘布施!’” 清 袁枚 《新齊諧·銅人演》:“西洋貢銅伶十八人,能演《西廂》壹部。人長尺許,身軀耳目手足悉銅鑄成。其心腹腎腸皆用關鍵湊接,如自鳴鐘法。”

4. 比喻事物最關緊要的部分;對事情起決定作用的因素。 晉 葛洪 《抱樸子·暢玄》:“顧盼為殺生之神器,唇吻為興亡之關鍵。” 南朝 梁 陶弘景 《真誥·張良三期》:“信者得失之關鍵也。 張良 三期,可謂篤道而明心矣。” 秦牧 《藝海拾貝·鸚鵡與蝴蝶鳥》:“而這裏面有壹個關鍵性的問題,就是作品應該有蕩氣回腸的感人力量。”

5. 比喻禁約。《魏書·蕭寶夤傳》:“如不限以關鍵,肆其傍通,則蔓草難除,涓流遂積。” 宋 徐鉉 《寄江都路員外》詩:“已縱乖慵為傲吏,有何關鍵制豪胥。”

6. 比喻詩文的結構。 宋 周必大 《二老堂詩話·東坡寒碧軒詩》:“ 蘇文忠公 詩,初若豪邁天成,其實關鍵甚密。” 明 胡應麟 《少室山房筆叢·九流緒論下》:“古今文章之關鍵,亦間有相通者。”

7. 比喻咽喉要地。《晉書·殷仲堪傳》:“夫制險分國,各有攸宜, 劍閣 之隘,實 蜀 之關鍵。” 清 昭連 《嘯亭雜錄·伊犁疆域》:“﹝ 塔爾巴哈臺 ﹞實為北門關鍵也。”《清史稿·兵誌九》:“ 李宗羲 以 蘇 松 之門戶, 吳淞 為要, 長江 之關鍵, 江陰 為先。”

4. 學好古文最重要的是什麽

怎樣學習文言文教育部基礎教育司推薦的兩套人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文言文的教學占了整個教學內容的40%,而且相對集中在高壹年級。

其中,高中《語文〈試驗本〉》高壹年級兩個學期各6個單元,文言文分別占3個單元;《高中語文實驗課本》高壹年級則全年集中文言文教學,上下冊各4個單元。在文言文教學總量擴大、要求提高的情況下,如何學好文言文,本文想結合教學大綱的具體要求,談壹些想法。

新修訂的《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語文教學大綱》,對文言文教學,提出了這樣的要求: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背誦壹定數量的名篇。重點掌握常見的150個文言實詞,18個文言虛詞和重要的文言句式在課文中的用法。

教學大綱的要求,有兩層基本涵義:壹是文言文閱讀的要求和方法,二是文言基礎知識的積累和掌握。下面試作分別說明。

首先,文言文閱讀的要求和方法,概括地說,就是誦讀、理解、背誦 。誦讀、理解、背誦,誦讀是核心、是關鍵、是文言文學習的立足點。

所謂誦讀,朱自清先生曾說:“誦讀是壹種教學過程,目的在培養學生的了解和寫作能力,教學的時候先由老師範讀,後由學生跟著讀,再由學生練著讀,有時還得背誦,除背誦以外都可以看著書。”由此可以看出,在誦讀教學中,除掉老師的範讀外,學生所要作的就是“跟著讀”、“練著讀”、“背誦”和“看著書(讀)”,換句話說,誦讀就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探究的學習過程。

這當中,讀是關鍵。讀,首先要聽老師範讀。

從老師的範讀中應該領悟些什麽,請看梁實秋先生回憶他的老師徐錦澄先生講課:徐先生於介紹作者之後,朗誦全文壹遍,這壹遍朗誦可很有意思。……不論是古文或白話,壹字不茍地吟詠壹番,好像是演員在背臺詞,他把文字裏的蘊藏著的意義好像都給宣泄出來了。

他念得有腔有調,有板有眼,有感情,有氣勢,有抑揚頓挫,我們聽了之後,好像是已經領會到原文的意義的壹半了。好文章擲地作金石聲,那也許是過於誇張,但必須可以瑯瑯上口,那卻是真的。

從這裏可以看出,文章的腔調、板眼、感情、氣勢、抑揚頓挫以及所蘊藏著的意義,都要通過朗誦表達出來。而學生在聽老師的範讀中,也正要獲得對文章的這方面的最初的也是最直觀的印象和認識,從而激發起自己誦讀的欲望,以達到進壹步“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的目的。

腔調、板眼、感情、氣勢、抑揚頓挫以及文字所蘊藏著的意義等等,不是壹下子就讀得出來的,它是學生在不斷地聽範讀、跟著讀、練著讀的誦讀過程中逐步體會、領悟、感知得來的。尤其要註意以下幾點: 第壹要讀音正確。

這是由於文言文中多生僻字,又間有通假字、多音字和破讀所決定的。壹般來說,課文註釋中對這壹些都註明了讀音,要依據註音,認真讀準。

這裏要著重提壹提“破讀”的問題。所謂“破讀”,就是改變字(詞)的讀音以區別不同的意義或詞性的壹種方法。

如“衣”用作名詞時讀yī,用作動詞(穿衣)時讀yì;“食”在表示吃時讀shí, 在表示給人吃時讀sì。不過現在有的破讀音已經進入現代漢語中,壹般字典也已有註明,如美好的“好”(形容詞)讀hǎo,愛好的“好”(動詞)讀hào,難易的“難”(形容詞)讀nán,災難的“難”讀nàn等等。

而有些破讀現在已不加特別區分,如葉公好龍的“葉”,舊讀shè,現在可以讀為yè了。掌握破讀,對辨析詞性詞義,加深對文言文的理解,是很有必要的。

第二要註意停頓。包括句中停頓和句間停頓。

能正確劃分句中停頓和句間停頓,表明了對語句層次和大意的正確理解,這要在對詞句含義理解的訓練中,通過誦讀來實現。 此外,還要註意讀出語氣、讀出語勢,等等。

實際上,誦讀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礎上,反復熟讀課文,逐步加深理解,直至可以背誦的學習過程。 我們不贊成在文言文的學習中,搞繁瑣的語法分析,機械的誦記名詞術語,也不主張呆板的所謂字字落實、句句落實。

我們主張學習文言文,要在誦讀中感知,在誦讀中領悟,在誦讀中積累語言的素材,最後達到將文言變成自己語言習慣的壹個部分。 這樣的壹個學習過程,誦讀、識記、理解是同步進行的。

我們所說的對文言文的理解,主要是指對文章內容上的整體的領會、把握。這種領會和把握應當:①著眼於全篇的內容;②著眼於文意的溝通;③著眼於文章的篇章。

至於背誦,這也是由於文言文學習的特殊性所決定的。字詞的識記,詞句含義的理解,作品思想內容的把握,都要靠熟讀成誦才能做到。

而且,語言文字的學習,概念和規則並不是最重要的,不是記住了規則就能說話、寫作、閱讀;語言學習是先實踐、運用,然後理解。因而語文學習需要背誦,而文言文的學習則更強調背誦了。

能夠“誦讀古典詩詞和淺易文言文,理解詞句的含義和作品的思想內容”,主要靠背誦量的不斷積累。因此,新修訂的小學、初中、高中語文教學大綱,都對背誦作了量的規定。

其中,小學背誦古詩詞80首,初中背誦文言文20篇、古詩詞50首,高中背誦古文20篇、詩詞曲50首。這樣壹些篇目全部誦讀至背誦,爛熟於心,達到上述文言文閱讀。

5. 初中語文中的文言文壹些重要翻譯

1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悅,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 與朋友交而不信乎 傳不習乎 " 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子曰:"由,誨女知之乎!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 子曰:"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雕也." 子貢問曰:"有壹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 酈道元《三峽》原文: 江水又東徑巫峽,杜宇所鑿以通江水也。

郭仲產雲:按《地理誌》“巫山在縣西南”,而今縣東有巫山,將郡縣居治無恒故也。 江水歷峽,東徑新崩灘。

此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崩,晉太元二年又崩。當崩之日,水逆流百余裏,湧起數十丈。

今灘上有石,或圓如簟,或方如屋,若此者甚眾,皆崩崖所隕,致怒湍流,故謂之新崩灘。其頹巖所余,此之諸嶺,尚為竦桀。

其下十余裏,有大巫山,非惟三峽所無,乃當抗峰岷峨,偕嶺衡疑。其翼附群山,並概青雲,更就霄漢辨其優劣耳。

神孟塗所處。《山海經》雲:“夏後啟之臣孟塗。

是司神於巴。巴人訟於孟塗之所,其衣有血者執之,是請生居山上。

在丹山西。”郭景純雲“丹山在丹陽,屬巴,丹山西即巫山”者也。

又,帝女居焉。宋玉所謂天帝之季女,名曰瑤姬,未行而亡,封於巫山之陽,精魂為草,實為靈芝。

所謂“巫山之女,高唐之阻,旦為行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旦早視之,果如其言”。

故為立廟,號曰“朝雲”焉。其首尾間,百六十裏,謂之巫峽,蓋因山為名也。

自三峽七百裏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裏,雖乘奔禦風,不以疾也。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

絕巘(寫作“山獻”)多生怪柏,懸泉瀑布,飛漱其間。清榮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3 愛蓮說 (北宋)周敦頤 (yí) 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凈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

予謂菊,花之隱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貴者也;蓮,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愛,陶後鮮有聞。

蓮之愛,同予者何人?牡丹之愛,宜乎眾矣! 4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

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

孔子雲:“何陋之有?” 5 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間,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裏奚舉於市。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誌,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征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6 《曹劌論戰》 十年春,齊師伐(fa,二聲)我,公將戰.曹劌( guì )請見。

其鄉人曰:“肉食者謀之,又何間焉(yan,壹聲)?”劌曰:“肉食者鄙,未能遠謀。”乃入見。

問:“何以戰?”公曰:“衣食所安,弗(fu,二聲)敢專也,必以分人。”對曰:“小惠未徧,民弗從也。”

公曰:“犧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對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公曰:“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對曰:“忠之屬也。

可以壹戰。戰則請從。”

公與之乘。戰於長勺。

公將鼓之。劌曰:“未可。”

齊人三鼓。劌曰:“可矣。”

齊師敗績。公將馳之。

劌曰:“未可。”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曰:“可矣 。”

遂逐齊師。 既克,公問其故。

對曰:“夫戰,勇氣也。壹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國,難測也,懼有伏焉。

吾視其轍亂,望其旗靡,故逐之。” 7 鄒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yì)麗。

朝(zhāo)服衣冠,窺(kuī)鏡,謂其妻曰:“我孰與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忌不自信,而復問其妾曰:“吾孰與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從外來,與坐談,問之:“吾與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明日,徐公來,孰視之,自以為不如;窺鏡而自視,又弗如遠甚。暮寢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於是入朝見威王,曰:“臣誠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於臣,皆以美於徐公。

今齊地方千裏,百二十城,宮婦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

6. 急

《捕蛇者說》 永州①之野產異蛇,黑質①而白章;觸草木,盡死;①以嚙人,無禦②之①者。

然得②而臘③之②以為鉺,可③以已大風、攣踠、瘺、癘,去死肌,殺三蟲。①其始,太醫④以王命聚④之,歲賦②其二,募有能捕⑤之②者,當③其租入。

永⑥之人爭奔走焉。 ①⑥“之”:的。

“異”:奇特。“質”:本體,指蛇身。

①“而”:表並列。“章”:彩色花紋。

“觸”:接觸。“盡”:全部,都。

①“以”:而,如果。“嚙”:咬。

“禦”:抵禦。②“之”:代蛇毒。

①“者”:指辦法。“然”:然而。

②“而”:如果。“臘”:曬幹。

③④⑤“之”:代蛇。②③④“以”:用。

“為”:作,制成。“餌”:藥餌。

“已”使動用法,使……離去,這裏意為治好。“大風”:麻瘋。

“攣踠”:手腳不能屈伸的壹種病。“瘺”:脖子腫。

“癘”:惡瘡。“去”:除去。

“死肌”:失去感覺的肌肉,壞死的肌肉。“三蟲”:人體內的寄生蟲。

①“其”:指所要述說的事。“太醫”:禦醫,皇帝的醫生。

“聚”:收聚。“歲”:名詞用作狀語,每年。

②“其”:指蛇。“二”:兩次。

“募”:征集,召募。②“者”:指人。

“當”:當作。③“其”:指能捕捉到蛇的人。

“人”:繳納。“人”:民,避諱唐太宗李世民之“民”。

“焉”:代詞,指這篇文章。 字解:1.質:質地,東西的本體2.嚙:咬3.禦:抵擋4.死肌:死肉,腐肉5.幾:幾乎6.毒:怨恨 ? 以嚙人(連詞,如果) ? 可以已大風(止,治愈) ? 以王命聚之(用征集) ? 有蔣氏者(…..的人) ? 幾死者數矣(的情況) ? 貌若甚威者(好像) ? 若毒之乎(妳)(痛恨) ? 復若賦(妳的) ? 汪然出涕(眼淚) ? 君將哀而生之乎(妳將哀憐我使我活下去嗎?生,使……活下去) ? 向吾不為斯投,則久已病矣(這裏是假使的意思 這裏是困苦不堪) ? 殫其地之出,竭其廬之入(盡 生產的東西 耗盡 收入的東西) ? 觸風雨,犯寒暑(頂著 冒著) ? 非死則徙爾(相當於“不是……就是……” “爾”同“耳”,罷了,表示陳述語氣) ? 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是介賓短語中的壹種,乎,介詞,同“於”,放在動詞謂語後面作補語,可譯為:到處叫喊哈喝,跑來闖去) 這句是互文 ? 嘩然而駭者(然,助詞,表示“……的樣子” 者,代詞,可譯為“的情景”或“的氣勢”) ? 豈若吾鄉鄰之旦旦有是哉(豈若,哪裏像 是,這,指冒死的危險) ? 又安敢毒耶(怎麽,哪裏反問句,譯為“又怎麽敢怨恨這差事呢”) ? 苛政猛於虎也(譯為“苛酷的統治比老虎還要兇啊”介賓短語用法之壹,譯為現代漢語時,壹般要把介賓短語提到動詞謂語之前作狀語)這句話出自〈禮記·檀弓〉記載的壹個故事。

柳宗元引用這句話,意在對當時苛酷的賦斂表示不滿, 吾嘗疑乎是(代“苛政猛於虎”) 然得而臘之以為餌(把肉晾幹) 歲賦其二(征收) 永之人爭奔走焉(代指這件事) 而鄉鄰之生日蹙(壹天天地窘迫) 則熙熙而樂(快活的樣子) 以俟夫現人風者得焉(俟,等待 焉,之於,從這裏) 孰知賦斂之毒有甚是蛇者乎:誰知道搜刮老百姓的毒害有比這毒蛇更厲害的呢! 《戰國策 魏策四》《唐雎不辱使命》 táng jū bù rǔ shǐ mìng 標題為後人所加。唐雎,也作唐且。

1.謂:對。說 2.易:交換 3.許:答應 4.加:給予 5.惠:恩惠, 6.以大易小:用大的交換小的 7.甚善:甚,很,非常。

善,好; 8.雖然:即使如此,雖然這樣 9.受地於先王:(吾,承前省略主語)於先王處受地。倒裝結構 10.易:交換 1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於秦:省略句,安陵君因(是)使唐雎使於秦 由於這個原因。

使,名詞動用,派。出使。

12.何也:這是為什麽呢? 13.且:況且 14.長者,值得尊敬的人,以。為,把。

.當作 15.錯意:打。主意。

16.怫然怒:勃然大怒 17.嘗:曾經 18.聞:聽說。怒,發怒 19.伏屍百萬,流血千裏:使百萬屍體倒下,使血流千裏。

20.免冠徒跣:摘掉帽子赤著腳。 21.以頭搶地:用頭撞地 22.耳:罷了。

23.庸夫:平庸無能的人。(此。

也)判斷句式 24.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 那專諸刺殺吳王僚的時候,彗星的尾巴掃過了月亮,聶政刺殺韓傀的時候,壹道白光直沖到太陽;要離刺殺慶忌的時候,蒼鷹突然撲擊到宮殿上。 [註:這種說法是中國古代天人感應的思想。

] 25.布衣:平民 26.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心裏的怒氣還沒發作,上天就降示了征兆。 27.與臣:加上在下如果有才能和膽識的人壹定要發怒的話,就要使兩個人的屍體倒下,使血只流五步遠 28.縞素:穿孝服, 29.撓,彎曲。

在這裏指顯出挫敗的神色。 30.謝之:向唐雎道歉 31.諭:明白 32.夫韓、魏滅亡,而安陵以五十裏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韓國、魏國滅亡,然而安陵卻憑借五十裏的土地幸存下來的原因,只不過是有先生在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