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姜昆郭德綱冰釋前嫌?壹改往日口風認可德雲社,10年恩怨兩清了?

姜昆郭德綱冰釋前嫌?壹改往日口風認可德雲社,10年恩怨兩清了?

對於吃瓜群眾來說,瓜好不好吃,瓤是什麽味道,總是自己的口味說了算。所以,吃瓜是壹個統稱,滋味如何還是要自己去品嘗。

在相聲界,郭德綱可說是中國百姓交口稱贊的人物之壹,連劉德華都是絕頂綱絲,說聽郭德綱的相聲睡覺香。

可是,在郭德綱大紅大紫之前,可是壹直處在輿論的漩渦無法自拔。甚至媒體的輿論導向壹直都傾向於把郭德綱與主流相聲界對立。

這裏不論孰是孰非, 身為看客的老百姓永遠不會知道當事人在特定場合下的言行舉動是處於怎樣的環境和背景。

比如,經常讓大家拿來說事的“小劇場問題”。

有人說:曲協主席姜昆2008年聲稱反三俗,要取締小劇場。於是乎,各媒體口口相傳,而吃瓜看眾則偏聽偏信。

其實姜昆的原話是:“不能因為小劇場偏俗就取締,小劇場也是文化市場的補充”。

原話沒有任何問題,而身為曲藝主席的姜昆對於文化現象的整頓誰又能說不是分內的工作職責呢?

何況當年的小劇場也不是僅德雲社壹家。在當時,由於本山大叔小品的盛行,繁衍了品類繁多的二人轉。

當然,這裏不是壹味否定本山大叔,而是依附於“本山文化”的衍生品“二人轉”確實存在某些不雅的有礙觀瞻的現象。

所以,就此類及與此雷同的文化現象的批駁與整頓可以說是姜昆職責內的工作內容。

況且,身為壹個深愛曲藝表演的老藝術家,對於改革中的亂象任其發展、不管不問才是壹種失職的表現呢。

這僅是從工作層面來說,上升高度而言,就算不是工作行為,僅憑壹個優秀藝術家的文化良知,本著自己在其位謀其政的方便,也是會出手的。

讓人不平的是:怎麽就是針對德雲社了?

所以,當有消息傳出:“姜昆高度贊揚德雲社小劇場模式,認為這種模式對相聲的發展有重要作用。”

此話壹出臺,便有網友造勢:姜昆郭德綱冰釋前嫌,十年恩怨兩清了。

也難怪,現在是自媒體,壹則消息經過億萬人的轉述,就把姜昆與郭德綱曾經結怨這件事變成了板上釘釘的事實。

真實情況是沒有人可以知道的。那些轉述與傳播的人沒有壹個親眼見證過兩人互指對罵。

或有說:郭德綱的某徒弟說什麽雲雲。試問:德雲社自成立到如今,所受的誹謗挫折,譬如徒弟背叛、外人造謠、莫名官司,各種莫須有的是非,掰著手指頭數,數得過來麽?

郭德綱的徒弟說的話:做得了數麽?

再比如,姜昆在節目中曾把相聲比作盒飯和盛宴,便有人炒作說:姜昆是暗喻郭德綱的相聲是小眾。

其實,對於壹位藝術家的言行,我們更應該著眼於他在發表某壹觀點時的初心是站在藝術的角度上論證藝術的存在形式,而不是為了要影射某種現象。

試想:如果媒體的輿論傾向於朝向藝術的角度去報道,姜昆與郭德綱就不會形成大眾眼中的對立局面。

但吃瓜眾看的是是非,媒體之所以這樣做的原因是:有是非才有熱鬧,有熱鬧才有流量。

尤其是壹些看熱鬧唯恐事小的流量主們,其捕風造影之勢要遠甚於事實本身。

“捕風造影”,這裏用了“造”而不是“捉”,是因為, 大眾的口味太刁鉆,而媒體的職責是有事要報道。 如果天下無事舉世皆歡了,那媒體的工作價值又會體現在哪裏呢?

當然,這裏也並非僅指主流媒體,自媒體的輿論熱度絲毫不遜色於主流媒體。就這樣,或許沒有什麽的當事人在輿論的嘩然之下就真的會產生嫌隙。

再者而言:大眾與小眾的區別何在?大眾的,或許大家都不捧場,小眾的,卻深受萬民喜愛。

也或許,大眾的為人樂道,小眾者獨自起舞,自嗨之時也悅意了壹部分知音,又有哪裏不好?

沒必要非得把所謂大眾與小眾劃分個上下高低出來。

有人認為,沒有郭德綱,“相聲”這個稱謂可能已經成了 歷史 字典上趴著的名詞。

郭德綱自己也說:我愛相聲,我怕他完了。壹句話煽情到底下觀眾都跟著飆淚。而如此真愛是唯有真愛者才能有這般的感染力。

其實,郭德綱的橫空出世在相聲史上也恰如新舊文化的交替,中間與主流相聲界產生的種種或真或假的恩怨是再正常不過的現象。

如果大家了解民國時期的文化界,當白話文代替文言文時,是如何遭遇老學究的圍追堵截,更甚者,歷代以來,朝堂之上,新政改革的風波往往是以生命為代價來實行的。

既然有史為證,就應該很坦然地看待相聲界的恩怨情仇。只是,傳輸恩怨情仇的渠道往往是亦真亦假亦造勢者居多。

究竟有幾分是真的,就不是吃瓜眾們有能力去探究的事了。

拋開相聲界的恩怨情仇不說,郭德綱可以說是相聲復興的領軍人物。在這個話題裏,我們有必要屏蔽壹切是非而單就相聲藝術本身而言。

由於時代的變革,從90年代後期,傳統類的相聲漸漸被 娛樂 圈和層出不窮的綜藝節目所取代,而相聲界漸漸變作冷門,無人問津。

出身評劇演員的郭德綱之所以能為大眾津津樂道,源於他自小學藝,唱念做打的基本功無壹不是在線狀態。

對於傳統相聲中的柳活兒,雖然壹眾戲迷說老郭唱京劇是撒狗血, 只是評劇唱得好。但話說回來,相聲演員雖然要樣樣精通,但不是說就得完全擔當某壹領域的藝術角色。

就拿唱京劇來說,相聲裏面的某些片段需要以京劇的形式表現出來,但不能說相聲演員就必須等同於京戲演員的演出節奏,否則,相聲和京劇的區別又在哪裏呢?

所以,哪怕真的是“撒狗血”,其目的是為主題服務的,主題又不是為了表現京劇,京劇片段也只是壹個調料,這能說有什麽不對嗎?

更何況,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說老郭京劇唱得不好的戲迷去聽聽其他相聲演員的水平,就知道老郭的水平在哪個階位了。

更有默契如郭德綱和於謙者,也是罕有之至。這倆人壹逗壹捧之間的語默動靜,非知音者不能懂也。

而正是因為倆人的完美組合,那“包袱兒”才抖出了讓觀眾壹場又壹場的捧腹。

在相聲史上,與其說是郭德綱讓相聲流俗,不如說是他讓相聲得以新生。

因為,郭德綱的徒弟都知道,外表不羈的老郭其實是最看重基本功的。他所有的創新都是在穩紮穩打的基本功的基礎之上。

反過來說,正如郭德綱所言,相聲本來就是雅俗***賞的,又何來流俗之說。

而關於它更像脫口秀的說辭就更無從談起了。時代在發展,藝術在革新,又有哪家規定脫口秀不能融入相聲?

即便真有這般規定,也是不能深明“藝術為海納百川”之旨的片面之言。

綜上所言,相聲大師馬季在郭德綱尚未站穩之時對他的評判還是比較中肯的。

“今天觀眾喜歡他是對他的回報,所以我希望郭德綱在這樣的大好形勢下把自己的表演更提高壹步,起到帶頭作用。”

如果說,過去的老藝術家是依靠努力、才華與機遇才得以成就,郭德綱的崛起卻並非僅止於這些。

在師父侯耀文去世之後,德雲社面臨著很大的危機,內憂外患,矛盾重重,郭德綱再次陷入兩難的境地。

於是他借助“以宣揚傳統文化的名義,去外國巡演建立文化邦交”而壹炮走紅。

在澳大利亞,他不僅收獲了以政府高層為首的粉絲群,還把澳大利亞的紅酒和薰衣草引進國內,建立了貿易上的往來。

而國內主流媒體,也因為郭德綱出外弘揚傳統文化取得的豐碩戰果大加褒揚。

在19年郭德綱生日之際,澳大利亞駐華大使館還專門發微博表示祝賀,稱老郭的義舉是“文化商務兩開花。”

自此,在郭德綱的運作下,德雲社風雨飄搖的日子已然成為過去式。

而老郭的聰明才智也得到了公認,事實證明,郭德綱不僅僅是相聲藝術復興的領軍人,還是壹個優秀的運營者。

其實,對於郭姜二者的矛盾,媒體輿論的導向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關於“主流與非主流”之分,本身就是在文化屬性上先入為主地把相聲藝術分了家,而大多數人在看這些 娛樂 性質的內容時,往往只是為了放松,沒有壹個明晰的分辨。

這樣就形成了,妳給它定義壹個名詞,我就認為這個名詞的存在性是合理的,從而把它變成自己的認知,再轉述給他人,概念和名詞就是這樣日益堅固起來的。

而媒體和觀眾的分層越細化,離真正的藝術就越遠。

但凡能形成壹件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就必定有它與觀者相應的藝術性質存在,而這種藝術性質是大化無形的。所謂“大道無形,可容天下難容之事。”

再者,兩派粉絲的互捧互殺也是其不可控因素之壹。

喜愛姜昆的稱老郭為小黑胖子,把郭德綱貶損到滿地找牙。而喜愛老郭的,但凡姜昆在公眾場合有所言說,就要懷疑人家影射德雲社。

不僅如此,還把自己的懷疑合理化,通過各種平臺、媒體、自媒體,當成真的去轉述,越傳越真,把黑的傳成白的,無事卻盡可以生非。

粉絲的力量之大是嘆為觀止的,口水仗更是打得不亦樂乎。

再有壹些中間派的吃瓜看客,人家說什麽就信什麽,可謂東說東流,西說西倒,尤甚的是,在大神評論裏陳述所謂事實,自認公正者有之,添油加醋者更不乏少數。

其實,兩人有什麽恩怨呢?只不過是同樣深愛相聲藝術的兩個頗有造詣的人取向不同。

姜昆是經過傳統模式的訓練,又在特定的改革開放的年代主導了相聲的革新,說到底,也是壹位認真到骨子裏的老藝術家。

據說他在和梁左精研劇本時,是逐字逐句地摳,為“包袱兒”的鋪墊可謂字斟句酌。當然,沒有這種死磕的勁兒,姜昆也不可能成為那麽多年裏大眾喜愛的對象。

但到了21世紀,時代發展日新月異,老郭的思維明顯更接地氣,更合乎年輕人的審美規範,當然,市場需求也是以年輕人為主導的。

而且,客觀來說,郭德綱的表演藝術是老少通吃的。不得不說,他暗和了當下時代的需求。

在某種程度上來說迎合這個詞並不能令人贊同,壹味迎合當不起藝術家的重任,是不會形成自己的個性與風格的。很明顯,郭德綱並不是這樣。

有人說,姜昆之前對相聲的定義是:好相聲要笑中帶淚,在教育中得到啟迪。強調相聲藝術的內涵性。而現在卻改了口風,說相聲就是為了哄老百姓開心。

這話沒錯啊,賦予壹種藝術類型以教育的意義,說明藝術家的苦心孤詣,以教化眾生為主旨,只能說明提出這個觀點的人立意高,站地遠,心系勞苦大眾。

現實壹點說,姜昆是曲藝主席,其發言也代表政府管轄下的文化部門,這種立意也可說是代黨發聲,怎麽就被演變成郭姜二人關系中可戳的痛點了呢?

再說“相聲是為了哄大眾開心”之言,聽相聲如果不是為了開心,那還有誰會來聽呢?這本是壹句再明白不過的大實話,其實就是:在開懷大笑的同時讓大眾受到教育。

所以,不要過度解讀,解讀過度了就是矛盾產生的源頭。

也有姜昆的粉絲說:老郭搞封建糟粕。說德雲社的師徒關系屬於人身依附。

這怎麽說呢?相聲本來就是講傳承的,師徒之間要口口相授。

而且,壹個徒弟,從拜師那天起,不管師父有沒有掙錢的能力,就是靠師父養活。說到底,還是有恩情在的。

相聲界師徒之間的傳承是有其傳統成分在內的,關於是否該保留這份傳統,或者,如何保留這份傳統,作為觀者的老百姓不應該抱著偏激的角度來看待這種現象。

辯證壹點來說,它也屬文化遺產的壹部分。

不得不承認,對於這種傳承,徒弟對於師父的感情要較之普通的師徒關系是更有其敬惜成分在內的。

關於是否人身依附,隔行如隔山,大概只有當事人更清楚兩者之間的關系。

在21世紀的今天,精神物質文明發展到如今的程度,不管是當事人還是吃瓜眾,我們都應相信,保留傳統固然是好的,明智的,去偽存真的保留傳統才是對傳統文化最大的呵護。

再說姜昆,因為壹句誤傳的所謂反三俗的言論,被置於輿論漩渦十余年之久,卻從未做過任何申辯,不得不承認其肚量之大,抗壓能力之強令人折服。

去享用不同的藝術形式給予我們不同的快樂與不同形式的教育意義,這樣,才不會辜負這種藝術形式賦予這個時代的色彩。

關於人與人之間的恩怨,只要我們不去添油加醋,那就讓當事人自己去化解吧!或許真的,人家本來就沒有什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