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帶景字的典故或成語

帶景字的典故或成語

景公求雨 景入桑榆 景升豚犬 景星鳳皇 景星鳳凰 景星麟鳳 景星慶雲 觸景傷情 觸景傷心

觸景生懷 觸景生情 睹景傷情 對景掛畫 對景傷情 風景不殊 撫景傷情 顧景興懷 顧景慚形

好景不常 好景不長 即景生情 急景雕年 急景流年 見景生情 借景生情 急景雕年 看景生情

流景揚輝 美景良辰 暮景桑榆 滅景追風 暮景殘光 躡景追飛 躡景追風 情景交融 春和景明

高山景行 殺風景 煞風景 事過景遷 萬流景仰 響和景從 雲合景從 雲集景從 雲集景附

贏糧景從 殘年暮景 餐霞飲景 大殺風景 大煞風景 遁陰匿景 飛鳥之景 良辰美景 良辰媚景

流連光景 良時美景 良宵好景 良宵美景 桑榆末景 桑榆暮景 桑榆晚景 桑榆之景 生情見景

吞符翕景 系風捕景 長繩系景 寓情於景 應時對景 遊山玩景 追風躡景 追風攝景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景蘇樓記 中秋之夜,月光瀉地,熏風微吹,信步來到北流城南門坡公園,見園中茶座的彩燈如晝,壹桌桌茶客正在品茗,或低聲耳語,或放聲朗笑,是那樣清閑自在,置身其間,不覺生歡喜心了。揀壹處僻靜之地坐下,忽然聞到壹陣玉蘭花香,令人心醉,竟然由此而起了懷古的思緒,因為我眼前的地方,曾是當年蘇軾屐痕的所至之處,快壹千年了。大宋紹聖年間,蘇軾被貶瓊州,他是從藤縣登舟,溯江直上,經容縣至北流的。到北流登岸後,經被稱為“詩人魚乍甕”的鬼門關,匆匆南去。數年之後, 徽宗立,蘇軾於靖國元年遇赦北還,“天涯已慣逢人日,歸路猶欣過鬼門”,北還的路正是來時路的倒轉。歸路經北流時,適值圭江水淺,蘇軾便買了壹張竹筏,順流而下。在北流,蘇軾沒有留下任何詩文(可能是因為北還心切吧),使北流人引為千古憾事。為了記念這位文化名人,北流人在蘇軾下筏處建了壹座景蘇樓和東坡亭,“雖鴻跡之偶經,亦千秋之幸事”,壹樓壹亭,表達了北流人對蘇軾景慕之情。景蘇樓是壹座十分玲瓏小巧的古建築,背靠城南門,面對圭江,亭臺樓閣俱全,兩旁竹樹參天,是壹個非常幽雅的去處。樓門兩側,是壹副竹鐫集句聯,聯語出自蘇軾的前、後《赤壁賦》,“清風徐來,客喜而笑;行歌相答,江流有聲”,是商承祚教授的手跡。樓內有“蘇東坡圭江乘筏圖”刻碑,舟子撐筏於江流之上;東坡先生怡然端坐筏中,須發儼然;書僮伏身於書篋,似聽江風。人物圖像兩旁,刻滿了詩文,今舉其二,以見壹斑。“萬裏瞻天遠,孤身渡海還。臣心似白水,客夢只青山。跌宕煙嵐裏,逍遙竹筏間。達人隨處得,芳躅渺難攀。”(曾毓芳)“東坡先生,神仙轉劫。千裏其行,千秋其業。身在江湖,心在魏闕。浩浩胸襟,皎皎亮節。竹筏過此,煙露點綴。欲挹高蹤,清風明月。”(陳廷珍)撫摸著碑刻,我心悵然,想起了蘇軾壹生的坎坷經歷,想起了他的名句“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裏***嬋娟”。他是把塵世的滄桑看透了,面對打擊流放,他處之泰然。他以不朽的業跡和高尚人格而為後人景仰,他的形象和聲音,穿越時空,長留在北流人心中。穿過天井回廊,便是“坡仙艤筏”閣,站在綠色的百葉窗邊,遠觀無邊山色朦朧,近睹圭江如練。圭江汩汩滔滔向北流去,十裏沿江路,燈光如晝,遊人如潮。閣中掛著壹副對聯,“江水南來,有野渡燃煙,新泉浸石;仙山東望,看綠松倚嶺,紅樹連崗。”遙想蘇軾當年,在此揖別北流,繼續著他茫茫前路的行程,不知他在筏上,可吟誦著“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壹葦之所如,淩萬頃之茫然”那思索人生的佳句?蘇軾遠去了,可他的明月清風依然朗照著北流人的心,清風明月本無價,可站在歷史的地平線上,誰與這位蜀中才子比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