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這個字,和堯帝是聯系在壹起的。晉這個字,也是由西周分封時的古唐國而來。
堯帝未登基前,最初的封地是陶國(今山西平遙),後來又改封到唐國(今山西臨汾市)。
陶,表示陶器,說明那時候山西平遙是壹個制造陶器的地方。唐,甲骨文原義是“庚+口”。庚是古代的脫谷器具。也許最早的時候,唐國這個地方是壹個糧食豐收、而且經常脫谷的地方。庚字加上壹個口字,唐字原義是“言蕩蕩”,意思是像脫谷機出來的谷壹樣,令人興奮,引申義就是豪言壯語、命令。。
所以史書上,經常稱堯帝為“堯唐”、“唐堯”、“陶唐”。
陶國應該是今天的山西平遙古城,這個是沒有爭議的。秦代時,在古陶國設置了“平陶縣”,到了5世紀的北魏時期,改名為“平遙”,壹直沿襲到今天的山西平遙。
堯帝的封地古唐國到底在哪裏?古唐國有三處不同說法。壹說在今天的河北唐縣,壹說在今天的山西太原,壹說山西臨汾。這三個地方挨得也不遠。
或許有壹個事實可以合理解釋:堯帝可能出生於今天的河北唐縣,但他的最初封地是在陶國(今山西平遙),後來改封到唐國(今山西太原市)。
堯帝登基後,就在自己的封城裏,大興土木,在太原建設“唐城”。所以太原有了“唐”和“唐國”的古名。
堯帝在太原居住了壹段時期以後,可能是河水泛濫或河流改道的原因,堯帝開始率領部族,沿著汾河南遷,最終落腳於汾河盆地:平陽(今臨汾市)。
東漢鄭玄在《詩譜》中就說:“堯始居晉陽,後遷河東。”清代閻若璩在《尚書疏證》也說:“堯為天子,實先都晉陽,後遷平陽府。”太原古稱晉陽,臨汾古稱平陽。
所以可以肯定的說:太原和臨汾,都是古唐國,是堯帝不同時期居住的地方。
北周時,追封李淵的祖父李虎為唐國公,封地就在太原地區。隋朝時,李淵世襲了唐國公的榮譽。617年,唐國公兼太原留守李淵,在次子李世民等人的輔佐下,起兵謀反,史稱“晉陽起兵”。次年五月,李淵稱帝,改國號唐,隋朝滅亡,唐朝建立。
再來說說晉國的來歷。
晉,這個字甲骨文像兩支箭射中靶心,引申義是前進、向上的意思。
山西省之所以簡稱“晉”,緣於春秋戰國時期主要疆域為稱霸達百年之久的晉國領地而沿襲至今。
但晉國最初不叫晉國,而是叫唐國。
有壹個著名的“桐葉封弟”的典故。西周第二代君王周成王,未成年時就繼位,由叔叔周公輔佐。有壹天,周成王與弟弟姬虞壹起玩的時候,摘下壹片梧桐葉子,削成圭玉的形狀,交給弟弟說:“我要拿這個分封給妳。”弟弟姬虞很高興,把此事告訴叔叔周公旦。周公旦向周成王問起這事,成王說,我跟他開玩笑呢。周公旦回答說:君無戲言。於是周成王將弟弟姬虞封在唐地,史稱“叔虞”或“唐叔虞”。
唐叔虞分封的“唐國”,應該就在今天的山西臨汾(壹說山西太原)。
後來,唐叔虞的兒子姬燮繼位,又遷徙到臨晉水的地方。於是他改國號唐為“晉”。姬燮也被稱為“晉侯燮”。此國號壹直沿用六百余年,直到公元前403年,趙、韓、魏三分晉國。
晉侯燮為何要改國號為晉?《漢書·地理誌》記載:“唐有晉水,叔虞子燮為晉侯,是燮以晉水改為晉侯。”
那麽史書所載的晉水究竟在哪裏?說法很多,但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在今天的山西絳縣。
因為《呂氏春秋》《毛詩譜》等多種史書均載:“叔虞子燮父以堯墟以南有晉水,改曰晉侯”。堯墟即帝堯早期生活並建都的地方,堯墟要麽在太原,要麽在臨汾。臨汾以南幾十公裏,恰好就是山西絳縣。事實上,絳縣離臨汾很近。
三國末期,258年,曹魏第四位皇帝曹髦下詔,封司馬懿之子司馬昭為晉公,加九錫,並設置晉國。後來司馬昭之子司馬炎廢除魏國,建立新朝,國號就是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