錯別字是錯字和別字的總稱,錯字指寫得不正確的字,而別字則是用其他字代替應寫的字。在小學學習階段,錯別字的出現呈現正態分布的態勢,即隨著年級的增高,識字量增大,錯別字漸漸增多,中年級即三年級達到頂峰,高年級又漸漸呈下降趨勢。
小學生的心理原因
(1)感知不精確,辨析不準確。小學生的知覺還比較籠統,未形成精確的分化能力。如“荊棘”寫成“荊刺”,由於孩子空間知覺特別是左右方位知覺不完善,常常將字寫的左右顛倒。
(2)註意不穩定,粗心大意。如果孩子的註意力不穩定,往往容易被那些與學習無關的外部因素所吸引從而導致出現錯別字,但這些錯別字大多數在註意檢查的條件下自已能發現並糾正的。
(3)記憶不清,似是而非地臆想。由於漢字的音和形分離,有時學生能夠讀出字音,卻記不清字形,於是有的學生進行似是而非的類推,從而造成錯誤,如“蘋”字上面的“艹”;結果把“蘋果”錯寫成“平果”,這類錯別字在連用的雙音節詞中經常出現。
(4)思維的定勢影響。定勢又稱心向,是人的心理活動的準備狀態,在識字過程中表現之壹是“前壹個字的字型影響後壹個字”。例如:批評——批抨,眼鏡——眼目竟。這種情況也出現在雙音節詞中。表現之二是“先學的字影響後學的字”。“壹般”受“船”的影響寫成“壹船 ”。
有老師曾經收集小學生日記、作文、作業***18345篇,找出其中的錯字與別字,經過統計處理,得出重復出現50次以上的錯字有“步、真、念、睡、賴”等20個;別字重現40次以上的有“多——都,正——真,正——直,在——再,以——已,又——有,密——蜜,今——令”等15個。
01漢字本身的特點
(1)結構復雜。漢字結構差別大,僅《新華字典》就收集了8000多個漢字,不同的結構成分約有1000個筆畫之多。在2000個常用字中,每個字平均有11畫之多,其中在17畫以上的字就有221個;每個字形體差異小,多壹筆,少壹筆,長壹點,短壹點,就成為不同的字或不成為字。例如:“未——末”,“酒——灑”。
(2)同音字多。在普通話中,有1000多個單音節同音字。如果不計聲調,漢字僅有418音節,每個音節平均有同音異形常用字733個,存在壹字多音(調)、壹音多字的現象。例如,“紀念——紀年”,“業績——業跡”等,都是因為音義相同或相近造成的。
小學生的心理原因
(1)感知不精確,辨析不準確。小學生的知覺還比較籠統,未形成精確的分化能力。如“荊棘”寫成“荊刺”,由於孩子空間知覺特別是左右方位知覺不完善,常常將字寫的左右顛倒。
(2)註意不穩定,粗心大意。如果孩子的註意力不穩定,往往容易被那些與學習無關的外部因素所吸引從而導致出現錯別字,但這些錯別字大多數在註意檢查的條件下自已能發現並糾正的。
(3)記憶不清,似是而非地臆想。由於漢字的音和形分離,有時學生能夠讀出字音,卻記不清字形,於是有的學生進行似是而非的類推,從而造成錯誤,如“蘋”字上面的“艹”;結果把“蘋果”錯寫成“平果”,這類錯別字在連用的雙音節詞中經常出現。
(4)思維的定勢影響。定勢又稱心向,是人的心理活動的準備狀態,在識字過程中表現之壹是“前壹個字的字型影響後壹個字”。例如:批評——批抨,眼鏡——眼目竟。這種情況也出現在雙音節詞中。表現之二是“先學的字影響後學的字”。“壹般”受“船”的影響寫成“壹船 ”。
有老師曾經收集小學生日記、作文、作業***18345篇,找出其中的錯字與別字,經過統計處理,得出重復出現50次以上的錯字有“步、真、念、睡、賴”等20個;別字重現40次以上的有“多——都,正——真,正——直,在——再,以——已,又——有,密——蜜,今——令”等15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