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用的成語典故作文集錦十篇
在平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接觸到作文吧,作文是壹種言語活動,具有高度的綜合性和創造性。為了讓您在寫作文時更加簡單方便,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成語典故作文10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成語典故作文 篇1
食不甘味
戰國後期,有齊、秦、楚、燕、韓、魏七國,其中七雄之壹的秦國是最為強大,它經常侵犯其他國家有壹年,秦惠文王派使者去見楚威王,要挾說:“ 如果楚國不服從秦國,秦國就要出兵伐楚。楚威王聞聽大怒,下令把秦國使者驅逐出境。但楚威王又因實力不足而焦慮不安,如果強秦發兵入侵該如何辦呢?恰在這時說客蘇秦(曾任趙國相國、武安侯)前來拜他勸楚威王與趙、魏等國聯合起來抗秦。楚威王壹聽,十分高興,說:“非常感謝妳的妙計,我正為這件事‘臥不安席,食不甘味’呢,現在就按妳的計策去做。”
釋讀甘味:感到味道好。吃東西都覺得沒有味道。形容心裏有事或身體不好,吃東西也不香。
出處《戰國策·齊策五》:“秦王恐之,寢不安席,食不甘味。”
成語典故作文 篇2百發百中
成語:百發百中
拼音:bǎifābǎizhòng
解釋:形容射箭或打槍準確,每次都命中目標。也比喻做事有充分把握。
成語故事:
這故事記載在“史記”這本書中。戰國時代,楚國有壹個對射箭很精明的人,叫做養由基。
養由基小就精通射箭,能夠在壹百步遠的距離,命中那些只有三、四公分寬度的柳葉,同時,只要旁人指明想射中哪壹片柳葉,他都能夠很快的把箭射出,而且沒有射不中的。因此,人人都誇贊他的箭法,有的人說“百步穿楊”,也有的人說“百發百中”,都是用來形容他射箭的絕技。它的意思是在稱贊別人做事要有絕對的把握,有時分析事情,對將來的發展也壹如所料。
雖然現代的人們,已經很少人再對射箭會發生興趣,但是“百發百中”這句成語,可以用在不只是箭術壹件事情上,很多事情都可以引用。
例如,喜歡玩箭的人,他的射擊技術很高明,他拔出箭,並不需要花時間瞄準,就可以在射程的距離內準確的命中目標,這樣,我們就可以說這個人的射擊術“百發百中”。
又譬如說某人對事物的發展,因為觀察很仔細,並且了解它的規律,推斷很正確,我們這個時候,也可以說他是“百發百中”。
成語典故作文 篇3有備無患
拼音:yǒubèiwúhuàn
解釋:患:禍患,災難。事先有準備,就可以避免禍患。
成語故事:
有壹次,宋、齊等十二個國家聯合攻打鄭國,眼看自己國家的兵力不足,鄭國的國君急忙請晉國調停,晉國也很爽快答應,於是趕緊與十二個國家商量,請他們停止攻打鄭國。十二國家因為懼怕強大的晉國,雖然心裏非常不願意,但是也只好乖乖退兵。
為了答謝晉國,鄭國的國君派使者送給晉國許多美女、樂器、樂師等。收到這些禮物,晉悼公十分高興,並且將壹半的美女賞給功臣魏絳。沒想到而魏絳不但壹口拒絕,並且還勸晉悼公在國家強盛時不能大意,而忘了自己也身處於危險之中,在享樂時應該想到國家可能碰到的困難和危險,這樣才能隨時做好應付的準備。晉悼公壹聽覺得非常有道理,也就接受了他的意見。
成語典故作文 篇4小心翼翼
宋朝時有個很有學問的人,名叫賈黃中,他五歲起跟父親讀書。
由於父親的嚴格要求,賈黃中十五歲就考中進士,當了校書郎。 賈黃中為官清廉正直。他在任宣州大守時,有壹年鬧災荒,百姓餓死不少。賈黃中就用自家的米做飯,救活了幾千人。他在金陵任職的時候,發現府庫內藏有幾十匣金銀寶貝,價值連城,馬上清理上報朝廷。宋太宗十分高興,誇獎他說,若不是他廉潔奉公,這些前朝的.寶貝壹定會丟失;還召見賈黃中的母親,贊揚她教子有功,可以比作孟子的母親。
但是,賈黃中辦事過分認真、慎重,遇到大事往往不能當機立斷。後來他被派往外地任職,在向太宗辭行時,太宗告誡他說:“做事恭謙,小心謹慎,不論是做君的還是做臣的都應該這樣,但是大過分了,就失去了大臣的身份。”
賈黃中死時,家中很窮,皇帝特地賜錢三十萬,又給他老母親白銀三百兩,以表彰他為官廉潔無私,他母親教子有方。
釋讀翼翼:比喻 恭敬慎重的樣子。形容謹慎小心,絲毫不敢疏忽的樣子。
出處《詩經·大雅·大明》:“維此文王,小心翼翼。昭事上帝,聿懷多福。”
成語典故作文 篇5李代桃僵
漢武帝時,設有采集各地歌謠和整理制訂樂譜的機構,名叫“樂府”。後來,人們就把這壹機構收集並制譜的詩歌,稱為“樂府詩”。後人把樂府詩分為十二類,《相和樂歌辭》便為其中壹類,原本是民間歌謠。而這辭裏有壹名篇《雞鳴》,講述了漢朝望族盛衰無常的生活現狀。
當時社會太平,壹片繁榮昌盛,卻壹種怪現象,出身卑微的人壹旦得了勢,就馬上成為顯赫壹時的皇親國戚。但是他們作威作福,最後不得不淪為刀下亡魂。
傳說有兄弟五人,均為好逸惡勞、遊手好閑的浪蕩子,偶然他們得到了皇帝的常識,當上了侍中郎。從此他們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榮華富貴享之不盡,成了鐘鳴鼎食之家。
所住宅第,黃金雕花的閣門,屋頂琉璃黃瓦,淩空的樓閣,紅色的閣道猶如飛翔在天空,真仿佛仙子所居。廳堂之上,各種精致的酒樽應有盡有。他們可以徹夜狂歡,酒酣耳熱之時,還有美麗的女樂工奏樂助興。在後花園的池塘之內,三十六對鴛鴦調情戲水,好不盡興。
後來,五兄弟有人犯了罪,壹朝成了階下囚,不得不受刑。這時其他兄弟各掃自家門前雪,毫不惦念手足之情,互相傾紮,醜態百出。
為此,百姓間流傳著壹首歌謠:“兄弟五人,皆為侍中郎,五日壹時來,觀者滿路旁。黃金絡馬頭,颎颎何惶惶。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旁。蟲來嚙桃僵。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
人們借此嘆息:井邊之桃樹與李樹相依為伴,蟲蛀桃樹,往往李樹代桃樹受蛀而枯萎僵死。李樹尚能夠以身代為提醒,他們兄弟之情誼連李樹不如!
成語典故作文 篇6不求甚解
出處
晉陶潛《五柳先生傳》: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釋義
甚:很;解:了解;理解。原指讀書時不求深入;只求了解壹個大概。現多指學習、辦事等不認真;不求深入了解。
成語故事
陶淵明十八歲那年為自己寫了壹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傳》。陶淵明文章的開頭是這樣的:先生不知道是哪裏人,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因而就以五柳作為自己的號了。先生喜愛閑靜,不多說話,也不羨慕榮華利祿。很喜歡讀書,似對所讀的書不執著於字句的解釋;每當對書中的意義有壹些體會的時候,便高興得忘了吃飯。生性愛喝酒,可是因為家裏貧窮,不能常得到酒喝。親戚朋友知道我這個情況,所以時常備了酒邀我去喝。而我呢,到那裏去總是把他們備的酒喝光。
成語典故作文 篇7養虎為患
遠古的時候,地廣人稀。那時的人們除了種地之外,靠山近水的大都以漁、獵為生。每當北風吹來,大雪飄飄之際,人們便進山打獵。這次進山他們收獲不小,竟用陷阱連著捕獲了壹雄壹雌兩只猛虎。大家將兩只猛虎綁住,壹個獵人便循著猛虎的蹤跡,在深山的洞穴裏找到了壹只小虎崽。這只小虎崽還剛剛睜開雙眼,連奶還沒有斷,他睜著雙眼看著獵人,壹點也不害怕。獵人看到小虎崽毛絨絨、胖乎乎。憨態可掬,分外喜愛。獵人壹時高興便將小虎意抱回了家中。獵人的妻子和小孩看到獵人帶回壹只小虎崽,覺非覺好玩,小孩子去撫摸小虎崽,小虎崽更不怕他,就與他玩耍開了。
小虎崽在獵人家人的飼養下,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長大,變成了壹只大老虎。但它並不傷人,吃飽了便在村裏村外閑逛,逛累了就找個樹蔭趴下睡壹覺,這樣,人虎處得十分融洽,虎見人不避,人見虎也不躲,都習以為常。春風吹拂,冰消雪化,河水解凍了,人們收起獵具,開始下河捕魚了。
獵人沿河捕魚,十幾天後才回家,可到家壹看,不禁大吃壹驚,他發現家中飼養的那只老虎嘴角上殘留著血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卻都不見了。獵人感到壹種不祥正向他逼近,他被壹種巨大的恐懼籠罩了。還沒等他回過神來,那只老虎猛地向他撲去,只幾口便將他咬死了。
釋讀比喻縱容敵人,留下後患,自己反手其害。
出處《史記·項羽本紀》
成語典故作文 篇8以貌取人
孔子有許許多多弟子,其中有壹個名叫宰予的,能說會道,利口善辯。他開始給孔子的印象不錯,但後來漸漸地露出了真相:既無仁德又十分懶惰;大白天不讀書聽講,躺在床上睡大覺。為此,孔子罵他是“朽木不可雕”。
孔子的另壹個弟子,叫淡臺滅明,字子羽,是魯國人,比孔子小三十九歲.子羽的體態和相貌很醜陋,想要事奉孔子。孔子開始認為他資質低下,不會成才。但他從師學習後,回去就致力於修身實踐,處事光明正大,不走邪路;不是為了公事,從不去會見公卿大夫。後來,子羽遊歷到長江,跟隨他的弟子有三百人,聲譽很高,各諸侯國都傳誦他的名字。
孔子聽說了這件事,感慨他說:“我只憑言辭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宰予的判斷就錯了;我只憑相貌判斷人品質能力的好壞,結果對子羽的判斷又錯了。”
釋讀以:根據;貌:外貌;取:衡量。根據外貌來判別人的品質才能。
出處西漢·司馬遷《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吾以言取人,失之宰予,以貌取人,失之子羽。”
成語典故作文 篇9出人頭地
蘇軾小時候,天資聰穎,由於書讀得多,字也認得多,再加上文章寫得好,因而受到人們的稱贊。在壹片贊揚聲中,蘇軾不免有些飄飄然。
有壹天,便在自己書房門上手書壹聯,以顯示自己的才華,聯文是:讀盡人間書,識遍天下字。對聯貼出之後,有壹位老者專程來到蘇家,向蘇軾“求教”,請蘇軾認壹認他帶來的書,書上全是寫著周朝時史籀創制的字。蘇軾開始滿不在乎,非常得意,可是接過書壹看,書上的字壹個也不認識,這對驕傲自滿的蘇軾是當頭壹棒,他頓時面紅耳赤,只好向老者道歉。老者也沒說什麽,便含笑而去。蘇軾這時才感到自己太驕傲了,於是將書房門前對聯的上下聯前各添了兩個字,使思想境界為之升華,壹幅具有遠大抱負的對聯展現在人們的眼前:“立誌讀盡天下書,發憤識遍天下字。”
此後,蘇軾發奮讀書。二十歲的時候,已學得博古通今,便和弟弟蘇轍壹起參加了京城的考試。當年的主考官是翰林學士歐陽修。歐陽修對當時文壇崇尚詭怪奇澀的文風很是反感,壹律不加錄取。當他看到壹篇《刑賞忠厚論》時,十分高興,便準備取為第壹。由於試卷是密封的,歐陽修並不知道那文章是誰寫的。他想了想,覺得能寫出這樣的文章的人,除了他的弟子曾鞏之外,可能不會有別人了。為了避嫌,歐陽修就把蘇軾的卷子判為第二。等到發榜公布的時候,歐陽修才知道寫那篇好文章的人不是曾鞏,而是個叫蘇軾的年輕人,心裏便有些過意不去。
成語典故作文 篇10安然無恙
公元前266年,趙惠文王去世,太子丹接位為趙孝成王。由於趙孝成王還年輕,國家大事由他的母親趙威後處理,趙威後是壹個很能幹的婦女。
有壹次,齊王派使者帶著信到趙國問候趙威後。趙威後還沒有拆信就問使者:“齊國的收成不壞吧?老百姓平安嗎?齊王身體健康嗎?”齊國使者聽了很不高興地說:“我受齊王派遣來問候您,現在妳不先問齊王,卻先問收成和百姓,難道可以把低賤的放在前面,把尊貴的放在後面嗎?“趙威後笑著說:“不是,如果沒有收成,怎麽會有百姓?如果沒有百姓,怎麽會有君主?難道問候時可以舍棄根本而只問枝節嗎?”
齊國使者聽了,壹時說不出話來。
趙威後和使者的對話的原文是:
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書未發,威後問使者曰:“歲亦無恙耶?民亦無恙耶?”使者不悅,曰:“臣奉使使威後,今不問王而先問歲與民,豈先賤而後尊貴者乎?”威後曰:“不然。茍無歲,何以有民?茍無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問末者耶?”
這也就是後來演化出的“安然無恙”這個成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