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年輕時就培養對歷史的興趣
歷史都是後人帶著壹定的價值判斷寫出來的,難免不打上作者本身喜好的烙印,因此,對同壹段史實多吸收些不同的觀點,沒有什麽壞處。
人的行動不會只受人性中較高尚壹面的影響。聰明人也可能做出傻事,傻人也有可能做出聰明事。擁有矛盾的感情,而且還變幻莫測,這就是人。
我發現,足跡遍及法國的妳,對於某些事情已有了壹針見血的洞察力。最令我感到欣慰的是,妳已認識到,在讀書時,除了要把握書中的內容外,還應針對問題去深人探討。盡管看了書,卻不利用自己的判斷力,只是把書中所寫的壹壹堆進腦子裏去的人比比皆是。這樣的讀書方法,只是在胡亂地堆積信息。久而久之,整個腦子也就變得像壹個垃圾場壹樣,堆滿了各種雜物。在妳有了正確的讀書方法後,妳的頭腦裏儲存的知識也會非常條理化。它就像壹幢已經整理好了的房子,在必要時妳隨時都能從中取出想要的東西。我希望妳能繼續保持這種作風。
除了作者的名字之外,對於書中所敘述的內容切勿囫圇吞棗,對於書中所講述的道理,究竟有多少是正確的,以及作者的觀點究竟有多少是對的,希望妳都能非常認真冷靜地加以思考。當牽涉到某件史實時,最好能多看幾本書,然後再加以綜合評判,並將這些資料加以比較與整理,然後再發表自己的意見。
我想,當我們在了解歷史知識時,至少要做到這壹點,因為我們畢竟無法獲知“歷史性的真實”到底是怎樣的,歷史都是後人帶著壹定的價值判斷寫出來的,難免不打上作者本身喜好的烙印,因此,對同壹段歷史多吸收些不同的觀點,沒有什麽壞處。以凱撒大帝被殺的真正原因為例。當我們翻閱歷史書籍時,幾乎所有關於這段歷史的描述都記述了這壹歷史事件發生的動機或原因,但我們卻不能完全相信這些。在分析這壹事件的原因時,我們必須先要把與該事件有關的人物的想法或利害關系考慮進去,然後再來判斷作者的觀點是否正確,其中包括是否還有其他可能性較高的動機,這是很重要的。
在考慮相關人物的動機時,即使是那些最卑微的或微不足道的動機,也不能放過。這是因為,人類是壹種極端復雜又充滿矛盾的生物,人的感情也很容易發生激烈的變動,他們往往意誌脆弱,而且壹個人的心情還會受身體狀況的左右。換言之,人並非壹成不變的,而是每天都在變動的。無論多麽偉大的人物,也會有不足的地方;同樣地,無論多麽卑微的人,在他身上也有值得贊許之處。即使是壹個壹無是處的人,他也有某種優點,也可能做出令人意想不到的驚人之舉。這就是人類的現實。然而,在探究歷史性事件的原因時,我們多半都會尋求較高尚的動機,這樣就不容易找到其真正的原因。例如路德的宗教改革,其真正的原因也許就是由路德的金錢欲望受挫而引起的,但是,那些偏重理論的歷史學者,卻對所有相關的歷史事件——除了那些重大事件外,還不放過壹些平凡的事件——都要套上政治性動機。我對於這點深感疑惑。
人是充滿矛盾的。人的行動不會只受人性中較高尚壹面的影響。聰明人也可能做出傻事,傻人也有可能做出聰明事。擁有矛盾的感情,而且還變幻莫測,這就是人。如果他當天的身體、精神狀況不好,他的表現也會與平常不壹樣,這就是人。即便壹個攝取食物後易於消化,睡眠十分充足,而且行動極為果敢的男人,也不排除他某天會消化不良、睡眠不足,甚至在某個十分平常的場合顯得膽小怕事。我們切不可把最可能的動機視為最佳或最高尚的動機,這樣推斷不僅過於簡單化,而且也容易與史實不符。有關人類行為的真正原因,無論怎麽努力去深入探究,依然很難脫離臆測的範圍。比如,壹個毋庸置疑的事實是。凱撒是被壹個由23人組成的陰謀集團所殺害的。壹種說法是,這23個陰謀者,全是由於愛好自由、熱愛羅馬而殺害凱撒的。我們對這壹論調不得不加以三。難道僅有這個原因嗎?難道它就是他們謀殺凱撒的主因嗎?
如果有充足的證據來解開真相,也許我們將會發現,凱撒事件的主謀者布魯特斯,是基於自尊、嫉妒、怨恨、失望或其他種種私人的`動機,至少這些基於個人的動機也是其中的壹部分原因……
但不管怎樣,我還是認為,歷史是培養正確的判斷力與分析力的好“材料”。從人們的懷疑心理而言,歷史上的壹些事實也經常令人起疑。至少,和該事實有關的各種背景,幾乎都會引來人們的懷疑。別說是歷史史實了,就是我們日常所經歷的壹些事情,也經常讓我們感到很多說法也是遠離基本事實的,為此,我們就應該不難了解,所謂的歷史的可信度會是多麽脆弱了。例如,當警察就最近發生的某壹事件取證時,他們的證詞會完全壹致嗎?應該不會吧!只要是有兩個以上的人來作證,就會出現差異。盡管有人會完全按照自己的良心去做證,同樣地,也有人會懷著自己的打算在作證時會扭曲事實。同樣,在庭審時,書記員的記錄也不見得都能做到公正。
我說這些無非是想表明,對於歷史學者的記述,我們也很難判斷它就壹定是公正的。也許他想借此大發議論,也許他想及早結束那個章節。所以,我認為,最好不要以為壹切都是正確的,即使是歷史學者的著作也壹樣。妳必須自己分析,自我判斷。不管歷史怎麽樣,習慣性地去懷疑歷史,則是妳必須努力學習的態度。或許我們可以說,對於生活於社會之中的人而言,歷史比任何科學都來得重要。
在歷史學習中,還有壹點是要提醒妳的,那就是:切勿以“過去的標準”來預測現在。只因為過去是那樣,就斷定現在也是如此,這是不行的。我們可以引用過去的例子來檢討現在的問題,但是,對此壹定要慎重行事。無論多麽轟動的事件,其真相都無法確實地被人了解,最多只能說是“推測”。因為,過去的證言,遠比現在的證言來得曖昧,而且時代愈久遠,其可信度將愈薄弱。在那些偉大的學者當中,也有人不問公私,只憑著“類似”的理由,就任意引用過去的事例。這是很愚昧的。或許他們並沒有想過這壹點。然而,自盤古開天地以來,這個世界上並未發生過完全壹樣的事件。所以,由於無論多麽偉大的史學家,都不能完全記述事件的全貌(應該連能掌握事件全貌的人也沒有),如果我們基於那樣的理由而發表議論,等於毫無意義。因此,我們不能單憑以前的學者這麽寫,或以前的詩人這麽寫的,我們就把它當作真理來引用。由於每件事情都有所差異,所以應個別討論。我們當然可以把相似的事例拿來作為參考,不過在這樣做的時候,壹定要堅守這壹條,即,應該徹底地做到只拿它來作為參考,切勿以此作為判斷的依據。
2.如何從歷史中學習
不管歷史怎麽樣,習慣性地去懷疑歷史,則是妳必須努力學習的態度。
切勿以“過去的標準”來預測現在。只因為過去是那樣,就斷定現在也是如此,這是不行。在上封信中,我拉拉雜雜地談了許多,總的就是要強調壹點:研讀過去的歷史真的是很重要的事。
想了解壹般人都熟知的事,就要閱讀值得信賴的史學家的書,並且要用心地學習。姑且不論其論調是否正確,最重要的是先要把它當做壹種知識。
談到研讀歷史的方法,妳想如何學習呢?有些人為了節省時間與精力,而以研讀歷史性的大事件為中心,其余的則僅僅粗略地瀏覽壹遍;有些人則無論對大小事件都傾註同樣的心力,所有這些大小事件都能記得很牢固。不過,我建議妳采用別的方法,這就是我要在本書中介紹的。
首先,妳必須依國別來閱讀簡單的史書,抓住其中的概要;然後,再從中選出重點,例如征服某地、帝王易人、政治形態改變等妳認為重要的部分;接著對於自己所選出的重要事件,再徹底地研讀有關的論文或書籍。自己作深入的了解是很重要的。再者,妳要探討其內在原因,思考該事件引起了什麽樣的後果。以法國史為例。魯羌特爾寫的那本非常短小、卻非常好的書就可以作為入門書。如果能仔細研讀那本書,對於法國的歷史就應有壹概略的認識了。其次,若妳對歷史性的重要事件已有所認識,那麽,下壹步,梅傑列的史書將對妳有所幫助。此外,還有幾本對每個時代、事件均有詳細記述的史書,以及從政治觀點來看歷史的論文等,都可作為參考。有關近代i的史書,則可以從法王菲利普二世的回憶錄開始,到記錄路易十四時代的書也有很多。若能選擇適當的書加以研讀,應該能對某個時代或某個事件有全盤的了解。至於其他方面,當妳在法國同各式各樣的人交談時,不妨試著把歷史這種生硬的話題,很巧妙地不著痕跡地導入談話當中。因為,就算對歷史並不內行的人,也不可能毫不了解本國的歷史,多少總知道壹點吧!比方說,壹個只念過壹本歷史(實際上那種人很多)的,他也會對自己念過的書引以為自豪,進而毫無保留地將他的讀書心得告訴妳。這樣壹來,在當地得到的知識,必能提供目爭彌補書上所沒有的部分。
3.養成讀書習慣是人生的關鍵
人生就像壹本書,從這本書中所得到的知識,遠勝於妳讀遍至今出版過的所有書的知識。
最好別再把時間浪費在毫無意義的書上。它們是為那些怠惰而又無知的讀者而寫的。
到達目的之前不要接觸其他不相幹的書。
人生就像壹本書,今天,我希望妳閱讀的,就是打開“人生”這本書。從這本書中所得到的知識,遠勝於妳讀遍至今出版過的所有書的知識。因此,當有許多出色人士聚會時,無論多麽好的書,妳都可以丟在壹邊,徑自赴會。因為,妳從他們身上獲得的,將是書本知識的數倍。話雖如此,生活在工作或娛樂喧囂聲中的我們,壹天當中,很少有機會偷得浮生半日閑。所以,必然有許多搞學問的人,覺得在那段時間讀書,是壹種無上的安逸與喜悅。那麽,究竟應該如何運用那段僅有的時間去充實自己呢?關於這壹點,我想舉出下列要點。 首先,最好別再把時間浪費在毫無意義的書上。那種書,大多是壹些沒有多少思想的懶散作者杜撰出來的,它們是為那些怠惰而又無知的讀者而寫的。只要到大壹點的書店去環顧壹下,就能發現很多這種書。由於這種書既無益也無害,最好不要碰。
其次,在讀書時,要把目的予以濃縮,在未達到目的之前不要接觸其他不相幹的書。考慮到與妳的未來可能會比較相關的知識,我建議妳在現代史中挑出幾個特別重要且感興趣的時代,再依序壹壹網羅,仔細研究。先要去網羅壹些與中心事件相關的書,除了與這些事件有關的書以外,其他壹概不管,再依序閱讀壹些值得信賴的史書、文書、回憶錄、文獻等,並詳加比較。我並不是說要妳把它作為壹種學問來研究,而只是強調妳在關註這些事件時壹定要專註。當然,要是有別的方法可以有效地利用自由的時間,那也無妨。我只是要強調的是,同樣是念書,與其同時研究幾個主題,倒不如先找出壹個主題,做有系統的研究會更有效率。
在同時看幾本書時,也許會遇到內容互相矛盾或相反的情形。那時,最好再找別的書來對照。這麽做絕不是誤入歧途。如此壹來,反而會使記憶更加深刻,因為即使妳看了和某件事有關的書,也不容易完全了解事件的內容。但是,同樣有關這壹主題,如果妳除了看那方面的書以外,還去了解時下政治家們和學界的爭論,不斷地詢問別人的意見,那麽,妳就可以在腦海中建立關於這壹主題的立體印象。這方面的思緒也能很順利地進入腦海。這樣得來的知識,將出奇地完整,而且不容易忘記。在妳走向社會以後,仍然要讀很多的書。對於在階段的讀書方法,我把自己的建議歸納為下列數項:
1.在妳已經踏上社會後,沒有必要讀太多其看書,倒不如借著和各式各樣的人交談來收集長自己的見識。
2.切勿再看無益的書。
3.集中於壹個主題,閱讀相關的書籍。
若能切實遵守上述幾點,則壹天只要讀30分鐘夠了。
4.通過眼、耳、腳得來的知識才是真知
年輕人往往因輕佻淺薄、註意力不集中,任何事都漫不經心,而被批評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
要是凡事只註意外表,不仔細傾聽,倒不如幹脆不要看、不要聽來得好呢!
如果這封信能順利地抵達妳的手中,妳大概正在威尼斯準備前往羅馬吧。正如我在給哈特先生的上封信中提到的,到了羅馬,妳可以沿亞得裏亞海,到利米尼、羅列多、安可娜等地去看看。無論什麽地方,都有前往壹觀的價值。不過,並不需要在當地停留太久,只要到當地看看也就夠了。那壹帶有許多古羅馬的遺物、名聞遐邇的建築物及繪畫雕刻,都是不容錯過的,希望妳用心地觀賞。就算只看表面也行,那樣所花的時間會少壹些。不過,至於非得進去仔細看清的東西就另當別論了,那就必須要多花壹些時間及註意力了。
年輕人往往因輕佻淺薄、註意力不集中,任何事都漫不經心,而被批評為“視而不見,聽而不聞”。要是凡事只註意外表,不仔細傾聽,倒不如幹脆不要看、不要聽來得好呢!從妳寄給我的遊記看來,妳還是讓我挺放心的,妳對於每個旅遊景點似乎都仔細觀察,且抱持疑問。這可以說算是達到了旅行的真正目的。
如果把旅行當做壹次又壹次改變目的地的活動,只想到離下壹個目的地還有多遠,投宿何處等瑣事,那麽這個人出發時是壹個傻瓜,回來時則依然還是壹個傻瓜。如果在旅遊地點,只看到教堂的尖塔、時鐘或豪宅就歡天喜地,也等於毫無收獲。要是那樣,倒不如待在家裏,哪兒也不去。
相比之下,也有人不管到哪裏,都會仔細觀察當地的情勢或與當地的人交上朋友,以深入了解當地的權力關系、優劣勢、交易規模、土特產品、政治形態、法律等等。也有人喜歡和當地的知名人士深入交往,了解當地獨特的禮儀或民族特性。能從旅行中獲益良多的,就是這種人。所以,這種人旅遊歸來後j會更加聰明。關於旅遊,我有壹個忠告,那就是:讓旅行的目的地成為“好奇心的總匯”。以妳將要造訪的羅馬為例。它是壹個借著各種形式生動地表現人類感情,並巧妙地將之集結為各種藝術的都市,像它那樣的藝術之精致極為罕見。希望妳在羅馬逗留期間,不要只以參觀過古羅馬神殿、梵蒂岡宮殿或萬神殿為滿足,但願妳能做到只花壹分鐘去觀光,就收集到了要花十天時間才能得到的信息。
舉凡羅馬帝國的本質、教皇權力的盛衰、宮廷的政策、主教的策略、教皇選舉會議的秘聞等等,有關這個號稱擁有強大力量的羅馬帝國的內幕,任何壹樣都值得妳去深入探討。
無論什麽地方,都有簡介該地歷史或目前情況的小冊子,妳不妨先翻閱壹下。也許會有不足之處,但也可作為旅遊時的指南針。如果看了那種小冊子之後,還有想進壹步了解之處,不妨問問當地的人。對了,關於不清楚的地方,最好問壹些熟悉此事、並對之曾深思熟慮過的人。至於書本,無論寫得多麽詳盡,都很難從中得到完整的資料,因為那些書都是壹些對本國現況不甚了解的人,抄襲另壹批同樣壹知半解的人所寫成的書。
當然,我並不是說那些書沒有閱讀價值。它們是值得閱讀的。因為讀了那些書,可以解除妳的某些疑惑。要是不讀那些書,妳會對那個地方毫無概念。原來不懂的地方壹旦弄明白之後,就不妨去請教當地壹些熟知內情的人了。比方說,如果妳想了解有關軍隊的知識,不妨向士官打聽,因為壹般而言,無論什麽人,對於自己的職業總有壹份特殊的執著,所以應不至於討厭談論本身的工作吧。況且,只要被問到與自己的職業有關之事,也很容易打開話匣子。所以,只要妳在某個集會上見到軍人,不妨向他提出各種問題。諸如訓練方法、宿營方式、軍服的配給法,或是薪餉、檢閱、宿營地等,只要是妳想知道的都可以發問。
5.以開放的心態去面對世界
多方認識各國的人民,遠比只了解壹國的人民就感到滿足來得好。
壹旦妳去除“外國人”的外衣,便能看到所到之處的“真貌”。
旅行可以享受到“不只看到表面,而能深入內部”的樂趣。
在哈特先生的信中,總是有許多誇贊妳的話。而這次的信上,更有壹件值得欣慰之事,那就是,妳在羅馬逗留期間,始終努力著打人意大利人的社交圈,卻不想加人由英國婦女提倡而組成的英國人集團。這是壹種有判斷力的表現——表明妳已理解了我為何要把妳送到國外去的目的了。看到這裏,我真是太高興了!多方認識各國的人民,遠比只了解壹國的人民就感到滿足來得好。希望妳無論到哪壹國,都能持續這種有所區別的行動。
尤其是在巴黎,不論是由30個或300個以上的英國人組成的集團,他們都不習慣於和法國人交談,只喜歡生活在自己的圈子裏。旅居巴黎的英國貴族們的生活形態,多半大同小異。首先,他們通常很晚起床。起床後就和自己人用早餐,而且僅壹頓早餐,就要花掉早上大好時光達兩個小時之久。吃過飯後,他們乘坐馬車,陸續前往宮廷、安巴利德紀念大廈或聖母院參觀,然後再到咖啡廳,接著在小酒館揭開壹場附帶晚餐的酒會。用畢晚餐,他們匆匆喝過酒,便成群結隊地往劇場出發。在劇場,他們穿著手工粗糙,質料卻很高級的服裝,占滿舞臺前的座位。欣賞完戲劇,再壹起回到原來的小酒館。然後人人喝得酩酊大醉,有時和同伴發生壹些小爭執,有時還在街上打架。胡鬧的結果,往往落得被警察逮捕的命運。這樣的生活壹再重復,使得不懂法語的他們,根本無法學會法語。由於如此,即使他們回到祖國,也只有使原來的急性子更加嚴重,至於以前缺乏的知識卻毫無長進。盡管如此,他們還不忘炫耀自己是歸國學人,便任意地使用法語,或穿著法國風味的服飾。然而,兩者皆因奇妙的錯誤而顯得不倫不類。這樣壹來,就連難得的海外生活也變成了虛度光陰。
希望妳不要重蹈覆轍,在法國的這段期間,和法國人建立良好的友誼。老紳士或許可以做妳的好榜樣,但也不妨多和年輕人交往。
以我的體驗,壹旦妳去除“外國人”的外衣,便能看到所到之處的“真貌”。以妳的旅行為例,如果妳只能逗留壹周至十天,就像候鳥暫時停留般,這麽短的時問連自得其樂都談不上,更別提要和對方親近了。因此要在這麽短的時間內結交好朋友,是不大可能的事。在這種情況下無法與人深交也是不能責備的事。但是,假如妳能呆上幾個月,那情況就不壹樣了。這麽壹來,妳就有時間和當地的人打成壹片了。那種“局外人”的感覺也會隨之消失。這壹點,也許正是旅行的真正樂趣吧!無論到何處,都能“人鄉隨俗”地和當地的人打成壹片,融人他們的社會,並且以當地的日常打扮與他們接觸,這是壹件很好的事。
我認為,這正是了解當地的習慣、禮節,以及當地特色的唯壹方法。這些收獲是妳只做30分鐘的典型的正式訪問所無法獲得的。無論在世界的任何壹個角落,人類所擁有的特質都是相同的,不同的只是如何表現而已。因風土人情和環境不同,在各地都會保留它認識世界的不同形式,我們必須要壹壹了解清楚。例如,有壹種叫做“野心”的情感,這是每個人都擁有的。不過,使其得到滿足的手段,卻會因教育或風俗習慣而異。又比如,想盡到應盡的禮節,也是每個人都擁有的情感。然而,到底如何把這種內在的情緒表達出來,也是因地而異的。對英國國王鞠躬雖是敬意的表現,然而,對法國國王鞠躬卻是失禮的行為。對皇帝而言,為表示敬意而鞠躬是壹個原則。不過,也有的國家在專制君主之前,必須伏身跪拜。像這種在禮儀禮節上的差異,也是因地、因時、因對象而異的。那麽,這些禮儀又是如何產生的呢?或許只能說那是從壹件意想不到的事件所產生的情緒化的反應之後,再代代相傳而來的。無論多麽聰明的人或通情達理的人,都無法在看完書或聽完別人的講述後,便能準確地示範當地所特有的禮儀。只有實際到過當地,親眼目睹,親身體驗,並且了解當地社會習俗的人,才能夠做到。不可否認地,禮儀是無法以理性或辨別力來說明的,它只是壹種偶然形成的習慣。但是,既然它是那麽嚴肅,我們自然應該遵從。這裏所說的,並不只是對國王或君主的禮節而言。
在所有的社會裏,想必都有類似習慣之類的事情。我們最好遵從它。比方說,為了祝福人們的健康而幹杯,是很愚蠢的事,但那卻幾乎是任何地方都看得到的習慣。我實在想不通,喝壹杯酒,究竟和人的健康有什麽關系。那是無法以常識來理解的事。不過,常識卻勸我最好遵守這個習慣。理智命令我們,對人要有禮貌,要處處為人著想。然而,針對不同的時間、場所、人之時,究竟應盡到何種禮節,則只有實際上親眼目睹、親身體驗才能了解。這點也如前面所述。能夠掌握這壹點,才是正確的旅行態度。因此,我的第二個體驗是,旅行可以享受到“不只看到表面,而能深入內部”的樂趣。壹個通情達理的人,無論到何處,都會先了解當地的風俗習慣,並且遵從它。我認為,無論到世界上的任何壹個角落,“人境隨俗”都是必要的。除了不符合道德規範的事以外,無論任何事都應“隨俗”。那時候,最能發揮作用的,就是適應力。也就是在壹瞬之間,決定采取足以配合當時情況的態度之能力。面對認真的人,就擺出壹本正經的模樣;對於活潑的人,就和他壹樣開朗大方;對於吊兒郎當的人,就和他壹樣玩世不恭。希望妳能努力去培養這種能力。走訪各個地方,認真地和當地人交往,並將自己化身為當地的人物,這時,妳就不再是英國人,也不再是法國人,更不再是意大利人。妳將變成歐洲人和地球人。若能虛心地擷取各地方的善良風俗,那麽,妳在巴黎便能化身為法國人,在羅馬則成為意大利人,而在倫敦就是道道地地的英國人。不過,妳似乎對意大利語感到棘手。妳不妨看看法國的貴族,他們在自己都不曾察覺的情況下,就能念出雋永的散文。同樣地,也許妳自己也不曾發現,其實妳的意大利語造詣已經很不錯了。最重要的是,只要能像妳這樣通曉法語、拉丁語,就如同已經懂了壹半的意大利語。妳不覺得,妳幾乎沒有查字典的必要了嗎?
只是,關於成語或慣用語的巧妙運用,則必須借助於實地的會話經驗。只要能仔細傾聽對方的措詞,就能很快地學會。因此,不要在乎自己說得對不對,只要妳能記住能夠發問與回答的單字,漸漸地就能和人交談。妳不妨試著用自己的意大利語中的“妳好”,來代替法語的“妳好”!這樣壹來,對方想必也會用意大利語來回答。妳只要把聽到的話記住即可。在反復的練習當中,妳將發現自己的意大利語,已在不知不覺中進步了。意大利語,是比想象中簡單的語言。總之,我送妳出國,只是想要讓妳學會這些本事。希望妳無論到何處,都不以純粹的觀光為滿足,而能認真地探討當地的內涵。希望妳和當地人融洽相處,並了解他們的習慣、禮節。希望妳能學會當地的語言。只要能做到這些,就算是回報我的苦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