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經常把謝謝掛在嘴邊的人,到底是什麽心理?

經常把謝謝掛在嘴邊的人,到底是什麽心理?

我們身邊有壹些人總將“謝謝”、“請”、“對不起”掛在嘴邊。對方沒覺得有多大點事兒,他們這幾個禮貌用語就習慣性的蹦出來了。有的人覺得把“謝謝”掛在嘴邊是有修養的表現,有的人卻覺得這樣做不真誠,甚至有些虛偽了。 有四種人經常把謝謝掛在嘴邊。

懂得感恩的人,常把“謝謝”掛在嘴邊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有的人經常把謝謝掛在嘴邊,是打心眼裏感謝妳。妳的壹點舉手之勞他們都看在眼裏。 懂得感恩的人從不吝嗇對別人說謝謝。

內心敏感善良的人,常把“謝謝”掛在嘴邊

人心是壹面鏡子。內心善良的人總能看到人性善的壹面,在他們心裏世界是美好多於醜惡的。內心敏感善良的人能比別人更敏銳地捕捉到妳對他的善意,並用“謝謝”予以回應。

常把謝謝掛在嘴邊的人懂得欣賞別人,總能發現別人身上的美。

有修養的人,常把“謝謝”掛在嘴邊

對有修養的人來說,說“謝謝”是他們從小養成的行為規範。在註重禮儀的 社會 ,比如英國和法國,“請”、“謝謝”、“麻煩您”是人們的行為規範,是日常用語中必不可少的壹部分。 法國人尤其喜歡說“謝謝”,在法國逛超市,妳能聽到幾百聲“麻煩您”和”謝謝”,足以表明這樣的禮貌用語已經融入法國人日常生活中,成為壹種行為規範。

很多情況下,在註重禮節的文明中浸潤成長的人,說“謝謝”只是習慣性的表達,可能並不走心。下次聽到英國人法國人說”謝謝”,別太受寵若驚。人家只是客氣客氣,並不壹定是真感謝妳。

不喜歡欠人情,故意和別人疏遠

對壹些人來說,總把謝謝掛在嘴邊是在刻意和別人拉開距離 。 有些人把人情當負擔,最怕麻煩別人,欠別人人情。因此他們隨時和別人保持距離,對他人的幫助比較抗拒。 把“謝謝”掛在嘴邊,就是要卸下人情負擔,隨時隨地還了別人的人情。

這樣的人知心朋友很少,因為他們總讓人覺得難以靠近,讓人覺得他們很虛偽。朋友之間做這些是應當的,妳跟我說“謝謝”,就是沒把我當朋友。 “謝謝”成了他們疏遠別人的工具。

第壹:養成了壹個良好的習慣。也就是無論是誰,只要幫助了自己,就會說壹聲:謝謝。那麽時間久了,就會有壹種習慣成自然的感覺。

第二:良好的自我要求。人們都說禮多人不怪,不打笑臉人。所以經常說壹聲謝謝,就會獲得別人的青睞以及微笑的回應,那麽說壹聲謝謝,也是對自我的壹種肯定。

第三:對自我的肯定。壹個外向的人,或者壹個能說會道的人,把謝謝經常掛在嘴邊,可以獲得自己對自己的肯定,因為對外表達是壹種技能。

第四:獲得他人的高評價。因為經常說謝謝,別人就會覺得自己很有禮貌,自己的口碑就會建立起來了,因為自己說謝謝,他人就會對自己的評價很高,那麽形成壹個圈子效應。

第五:內心的淡定。壹個內心淡定的人就會形成壹種穩定的情緒。常說謝謝,就會讓人感受到親切,自己也會覺得很開心,自己的情緒 情感 就會很好,也會很穩定。

常說謝謝,是壹種自我的修養和自我的修為。多說謝謝,會讓世界覺得親切起來,所以我們也可以經常說聲謝謝。這是對自己自信肯定的壹種心理投射。

我媳婦就是經常說“謝謝”的人。

從高壹就在壹起了,直到大學,再到畢業工作,在壹起9年後,去年結的婚。

從高中我就感覺到了,她那時候雖然長得不算漂亮,但她的性格非常好,待人接物,真誠待人。其實所有人,借給妳個啥東西妳都會說謝謝,幫了妳啥忙妳也會感謝。如果是在壹起很長時間的夫妻呢?

有時候給她擠牙膏,給她倒水,給她拿小零食,給她拿饅頭放到她面前,給她剝蝦,給她拿紙巾,玩 遊戲 幫她通關,給她開車門,給她扣內衣扣,給她拿衣服等等壹些很小的事,她都會說謝謝或謝謝老公。

雖然我覺得夫妻之間並不用這樣,但這相敬如賓我心裏其實覺得特別喜歡,總結我幫了她,她說謝謝是對我的認可,我覺得沒有白幫她,而且下壹次更想幫她了

相敬如賓是形容夫妻關系的,是說夫妻之間相互要像對待賓客那樣相互尊重,而不是單純的客客氣氣那樣生分,是從 情感 上的尊重包容對方。

每次在外邊吃飯,服務員給倒水,倒到她這裏了,她會說謝謝。感覺她的這聲謝謝是理所當然的壹樣。我想,服務員心裏應該會很舒服。

尊敬,是相互的,都是人。

生活中經常有壹類人,他們總是把“謝謝”掛在嘴邊。 那麽妳喜歡這類人嗎?

我之前因為工作關系認識了壹位做品質監督的人。三十多歲的男性,老家農村的。但是因為膽子大,早年間跟著老外做了幾年集裝箱生意,進了老外的公司。

老外公司需要在國內采購集裝箱,就讓他做品質監督,把控采購集裝箱的質量。

這樣的工作性質導致國內供貨商都要巴結著他。

有次我們壹起吃飯,隨行的還有法務,到了飯桌這個男的就對服務員吆喝,嫌棄服務員上茶水的速度太慢。領班馬上過來致歉,還親自端茶給我們。

我跟法務都跟領班說了謝謝,可是他卻翹著二郎腿壹副心不在焉的樣子。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個做品質監督的人,已經失去了邊界感,認為別人對他的殷勤周到,都是應該的。

壹、重視禮儀的人,會說謝謝

這又涉及到壹個人的原生家庭。有的孩子從小是被父母打罵長大的。他從父母身上沒有學到禮儀,接觸到的都是簡單粗暴的溝通方式。

所以這類孩子長大後,也會習慣性的使用簡單粗暴的溝通方式。基本沒有向人說謝謝的習慣。除非是在特殊的場合需要說,例如:領導來送高溫慰問品時,他會向領導致謝。

而從小被父母強調要懂禮貌的孩子,長大後即使處於形式化的回應,他也會時常向他人說:謝謝。

二、有邊界感的人,會分清哪些是情分,哪些是本分

什麽是邊界感?

妳感冒了,同事主動給送了感冒藥,遞上了熱水。這時有邊界感的人,會感謝同事。

因為同事並沒有給妳端水送藥的義務,他做這些是情分。

沒有邊界感的人,會把同事的熱心,舉動視作理所當然的事情。我生病了,身邊所有人來照顧我都是應該的,他並不會對給予他幫助的人說謝謝。

所以,如果妳主動幫助了壹個人,而這個人連謝謝都不說壹句的話,那麽這個人可能就是壹個沒有邊界感的人。

通俗的來說:他有著壹顆捂不熱的心。

這壹點同樣在養育孩子中要留意。如果妳對自己的孩子過分溺愛,孩子就會失去邊界感,認為父母為其所做的壹切都是本分,是理所當然的事情。長大後,孩子對父母會有無盡的索取,但卻不肯對父母付出,照顧父母。

當父母哀嘆自己養了條白眼狼的時候,已經晚了。因為壹個失去了邊界感的人,是很難幫他重建邊界感的。即使做心理咨詢,也會需要壹段較長的過程。

三、用“謝謝”來建立人設

娛樂 明星需要人設,職場領導也壹樣喜歡建立自己的人設。

妳能夠發現有不少領導,在人前特別喜歡說“謝謝”。

早上清潔阿姨幫他擦了桌子,他會說“謝謝”。他的助理把需要的文檔復印好交給他時,他也會說“謝謝”。

這時,謝謝除了是壹種禮貌外,也是領導建立自己有人格魅力,不擺領導架子的途徑。

當妳發現妳的領導也是這種類型後,妳就可以在與領導交談的過程中,多多呼應領導的人設。例如“領導平時特別平易近人,待我們都很客氣,壹點都不會擺領導架子”。

領導聽了,心裏應該會很歡喜。

我覺得經常說謝謝的人是壹種感恩的心理,這樣的人素質高,這樣的人心地善良,為人謙虛,而且內心很幹凈,尤其是自己不願意欠別人的什麽。

我的老舅媽就是這樣的,而且她很樂於助人,我們周圍人都受到她的影響,幹啥都不忘記謝謝兩個字,我覺得這樣的人,心裏時時刻刻都是壹種感恩的狀態,而且她讓人覺得很舒服,和她在壹起的時候感覺特別的放心和安靜愉快。會說謝謝的人不但內心幹凈樸實,而且他們會做人,在平時也能交到朋友,別人也願意和這樣的人在壹起玩。

我認為從心理學角度看,這樣的人從小就養成了習慣,而且是從內心裏感覺到做啥事先做人,這是壹個人內心的修養,更是他對做人做事的壹種謙虛的心態!

我個人喜歡和這樣的人來往,尤其喜歡這樣樂觀有修養心態的人做朋友。

妳可千萬別分析那麽多,想那麽多。

把謝謝掛在嘴邊單純是習慣,是壹種禮貌的習慣。有的時候可能完全沒想什麽,單純的隨口而出壹句謝謝。

比如,妳給他遞個東西,謝謝。

妳給他夾菜,謝謝。

開門時幫他把們扶著,謝謝

不管是不是出於真心的,但是教養擺在這了,就是好的。

比不少人借用了別人的東西連壹句謝謝都沒有好不知道多少。

我就是把“您好!”、“謝謝”常掛在嘴邊的人,沒覺得有什麽與眾不同的心理。比如去醫院拿藥,要經過醫生、審核、付費、取藥四個環節。我每到壹個人的面前,首先都說壹聲“您好,……”,他為我服務後,也會說“謝謝妳,再見”。他們總會露出笑容後回應我。習慣了,彼此都有親切感。現在就是不拿藥,只要從她們前面走過(近二十米長的工作臺),她們只要看見了,都會笑著點頭與我打招呼。其實,她們知道我是誰,我確不知道她們每個人姓什麽。就是飯店的服務員來上了菜,商場的人幫我取了貨,洗車的人給我洗完車……,我都會順口說壹聲“謝謝”。難到要像壹個端著架子的老太爺壹樣目中無人才好嗎?

謝謝,

謝謝是壹個有教養,有品德,心裏陽光的人的美德!

謝謝,是有禮貌的人的禮貌用語!

謝謝,是尊重別人的美好的語言!

經常說謝謝的人!是家庭環境優秀的人,從小受良好教育的人!是在 健康 快樂的氛圍中成長起來的人!

是很自信,很自尊,很自律的人,很有優秀品質的人!

很有成就的人,都是會尊重別人的人,都是高素質的人!

而生在低素質家庭的人,從小缺少教養,素質低下,沒有感恩的心!

流氓習氣,汙言穢語!根本就不知道尊重別人就是尊重自己!沒有自信心!以為給別人說謝謝,自己吃虧了!在他們陰暗,缺少陽光的心裏,根本就不懂什麽是禮貌做人!他們自己低素質!沒有品德,還從心裏攻擊有禮貌的人!詆毀高素質的人!

社會 需要正能量!文明禮貌,是 社會 進步的需要!是人類進步的表現!

謝謝,個人看法。

教化之功

經常把謝謝掛在嘴邊的人,到底是什麽心理?要我說,沒有到底,也沒什麽心理,就是壹種習慣而已,而這種習慣,是教化的表現。教化無非要兩種結果。

1、教化教化,教而有化。

沒有人壹生下來就會說謝謝,都是父母、老師教的。我們從小開始,“謝謝”、“請”、“對不起”是必修課。這種教化,就是禮。禮,雖然是外在的,甚至可以說是虛偽的,但教而化之,就可以讓人知善、感恩,並內化為心理,轉化為行為。久而久之,就成了習慣,就成了有修養的壹種真實心理和真誠表現。人人知禮,彼此謙讓敬愛, 社會 才會相對和諧。

2、教化教化,頑固不化。

在義務教育已普及的今天,可以說人人都經過了“謝謝”、“請”、“對不起”的教化,但是,對有的人來講,無論妳如何教化,他總是頑固不化。比如在他的人生字典裏,就沒有過請字。比如妳為他做了很多事,他認為總是理所當然的,壓根就沒有謝謝的念頭。比如他明明錯了,妳要讓他說壹聲對不起,那比登天還難。壹輩子,總是以自我為中心,世界都圍著他轉,老子天下第壹,我行我素,這種人還稱之為人,真是不討論也罷。

經常把謝謝掛在嘴邊的人,到底是什麽心理?

真心不知道題主所提出來這個話題是什麽心理。經常把謝謝掛在嘴邊的人,都是懂得感恩的人,有教養的人,有禮貌的人。這樣的人就是喜歡對人這樣客氣的講話。禮貌性的待人,沒有什麽可以弄清楚的心理呀。

這是作為壹個正常人,再正常不過的禮貌性現象了,

禮貌用語是人際關系交往的語言表達形式。對方也喜歡與這樣的人交往與交流。懂得禮貌用語的人,會受到更多的人幫助。也能結交到更多的好朋友。人緣也會是相當不錯的,誰都願意跟這樣的人交往***事。

經常把謝謝掛在嘴邊的人,他們都是內心最善良的好人,有教養的人,有禮貌的人,懂得感恩的人。這是我對這個話題的回答。

我是愛攝影,愛 旅遊 的凝壹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