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節習俗:陜西人壹進臘月,就忙和起來了:推上碾子壓糕面,趕上毛驢磨豆腐,蒸黃饃饃,做黃酒,搟雜面,炸油糕,過年的美食都要在年前準備好。在這裏還有這樣壹種習俗,過年都要給孩子做個“棗牌牌”。“棗牌牌”就是用紅線穿上紅棗、谷草稭稭,上面掛個銅錢,下面墜個鞭炮,掛在孩子的背後,這是壹種避邪祝福的吉祥物。在這裏,我還看到有的人家用紅線穿上做針線活用的“頂針”,掛在孩子的脖子上,這也是祝福的吉祥物,叫“增歲頂針”。每年增加壹個,壹直到十二歲為止。除夕到了,萬事俱備,貼對聯,打醋炭,掛紅燈,凈院落。打醋炭,是壹種獨特的習俗,就是在鐵勺上放壹塊燒紅的煤炭,再澆上醋。“打醋炭”要在家裏的每個角落進行,意為驅邪,實際上這是壹種科學的殺菌消毒的辦法。夜幕降臨,老年人總是虔誠地敬神點香燒紙,領著好奇的孫子們叩頭。大孩子忙著放炮、點火塔塔。細心的婆姨在門邊放上炭塊和冰塊,在門後立個搟杖和刀斧,據說,這是鎮邪的,在這裏叫“守歲”。除夕之夜人們總是睡得很晚。壹般家裏都徹夜不熄燈,預示四季平安,長命百歲。鍋裏放些吃食,這叫“照鍋”,意思是壹年不缺吃。
秧歌拜年是陜北年俗中獨特的風情。春節期間,村村都組織秧歌隊,挨門逐戶拜年,在這裏俗稱“沿門子”。秧歌拜年首先是謁廟、敬神,祈禱壹年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然後到各家各戶拜年。秧歌隊每到壹戶,傘頭觸景生情,即興創作自編唱詞向主人祝福,如“進了大門擡頭看,六孔石窯齊展展,五谷豐登人興旺,壹年四季保平安”。
2、二月二龍擡頭:陜西西安地區這壹天,壹般是外婆(舅家)給外甥(女)送爆米花及餑餑饃。媽媽會前壹天炒好齊子豆,準備給家裏人。齊子豆是用油、水和面,然後切成小的立方體,再用油炒了。有的地方會把花生和齊子豆壹齊炒。
3、陜西民歌:陜西民歌是歷代漢族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中,在各種藝術形式不斷地相互影響、融合創造、發展、流傳下來的。壹般可以根據地域及藝術特點將陜西民歌分為陜北民歌、陜南民歌和關中民歌。各種地區的民歌或豪放奔放,或婉轉柔美,構成了陜西豐富的漢族民間藝術。陜西民歌的代表,紫陽民歌、蒲城民歌、陜北民歌、鎮巴民歌等均被列入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4、陜西十大怪:是指陜西中部的關中地區(西安、鹹陽、寶雞、渭南、銅川等市)出現的十種奇特民俗習慣。
面條像褲帶
鍋盔像鍋蓋
辣子壹道菜
碗盆難分開
手帕頭上戴
房子半邊蓋
姑娘不對外
不坐椅蹲起來
睡覺枕石塊
秦腔不唱吼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