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米"加"參"是什麽字?

“米"加"參"是什麽字?

“米"加"參"組成的字是:“糝”

讀音 (魯南地區方言中念sá)

在現代漢語拼音中沒有(sá)這個讀音,但是聰明的魯南人填補了這個空白,語言學家太有必要到魯南地區來喝壹碗香噴噴又養胃又養顏的“糝”,希望字典辭典再版時能收錄這個方言音。

正確的讀音有三個 “糝” sá,shēn,sǎn

1、糝(糝)

sá 方言,米粒(指煮熟的)。第6版現代漢語詞典中無此讀音,不管有沒有這個讀音,考試時“sá”壹定不對。詳見2013山東省濟南高中學業水平考試模擬

2、糝(糝)

shēn 谷類制成的小渣:玉米糝兒。魯南(起源地)地區方言中念sá zǎ 魯南地區幾乎沒有翹舌音。希望字典辭典再版時能收錄這個方言音。

3、糝(糝)

sǎn 塗。“石青糝之。”——《核舟記》

釋義詳解

1.糝、糂:sǎn 名 米粒,飯粒〖ricegrain〗廚乏聚蠅之糝。——《續傳燈錄》

又如:糝粒(米粒) 散粒,碎粒〖grain〗。如:糝糝(粒粒,顆顆)

2.糝:sǎn形容詞飯很稀,壹粒壹粒的;例如鄱陽話中:嗰飯務得也真糝。(這飯做的很稀,壹粒壹粒的)

3.糝:sǎn動 以米和羹〖cooksoupwithrice〗

七日不食,藜羹不糝。——劉向《說苑·雜言》

4.灑,散落〖disperse〗

六街驚糝,阿香車裏行雷。——《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

又如:糝盤(宋代風俗,除夕祭祀祖先及百神,在庭院架松柴齊屋,舉火焚之)

5.塗抹;粘〖paint〗

左刻“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石青糝之。——明·魏學洢《核舟記》

4.糝、籸:shēn名 谷類磨成的碎粒〖groundgrainsofcerealcrops〗

壹人壹碗玉茭、高粱糝糊糊,裏邊煮著幾塊山藥。——《結婚現場會》

又如:玉米糝;糝盆(以麻籸為燃料的照明火盆;舊俗歲時送神或祠祭、燕設,燃火於門外以祀神,兼取旺盛之相,亦謂 之籸盆,燃料不限於麻籸)

臨沂糝

糝sá;是山東臨沂壹帶的壹種傳統名吃。包括料的配方等等,但臨沂壹帶的糝最為出名,有許多名人名家都曾受益於它。壹般以牛肉糝為主,近幾年來也出現了以雞肉糝為主料的糝。

糝湯大致分為兩類,壹種為臨沂地區的“黑糝”,在熬制的時候放入大量成為的黑胡椒,並添加進粉碎的看大骨頭進行熬制,所以湯色偏黑、偏濃,入口鮮香辣、醇厚,回味無窮。後經臨沂傳入外地由於糝顏色較黑傳入壹些地區當地人無法接受,所以改用了白胡椒即另壹種為棗莊、濟寧地區的“白糝”

制作方法如白糝裏面不放胡椒或放入白胡椒。湯色微黃,較“黑糝”稀。

糝的起源

糝湯,又名“肉粥”,壹種傳統名吃,壹說起源於臨沂,現為當地百姓的平常早餐。它的歷史悠久,《說苑·雜言》中就有“七日不食,藜羹不糝”的記載,春秋時代的名著《墨子非儒下》載:“孔子窮於陳蔡,藜羹不糝”。《禮記·內則》稱:“糝,取牛、羊之肉,三如壹,小切之。與稻米二,肉壹,合以為餌,煎之。”這裏所說的“糝”,頗類今糝。清康熙年間《沂州誌·秩》所列16種品中有“糝食”。

清康熙年間《沂州誌·秩》所列16種品中有“糝食”。“糝”在文字上講是用肉作成的湯羹,相傳糝是古代西域人的早餐飲料,唐進傳入內地,而臨沂糝則是由元大都(今北京)傳來的, 相傳其是古代西域回族的壹種早餐食品,最初由元朝大都壹對回民夫婦來臨沂經營,當時叫“肉糊”,後來仿制者越來越多,明朝時期定為“糝”,後來,當地人將這種肉粥直呼為糝了。 解放前,臨沂城有8家糝鋪,以黃家、劉家、吳家的雞肉糝和陳玉山牛肉糝最負盛名。1946年,陳毅同誌駐臨沂時,曾是黃家糝鋪的常客。當前,臨沂市區的著名糝鋪已有數十家,中小型糝鋪更是遍地開花,而且上海、青島等地也開設了臨沂糝館。上海國際飯店和濟南南郊賓館分別聘請了臨沂的制糝技師,使糝登上了大雅之堂。從此糝也被眾人所知曉,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