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遊石鐘山記原文及翻譯

遊石鐘山記原文及翻譯

石鐘山記 北宋 蘇軾

《水經》雲:“彭蠡之口有石鐘山焉.”酈元以為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聲如洪鐘.是說也,人常疑之.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至唐李渤始訪其遺蹤,得雙石於潭上,扣而聆之,南聲函胡,北音清越,木孚止響騰,余韻徐歇.自以為得之矣.然是說也,余尤疑之.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獨以鐘名,何哉?

元豐七年六月丁醜,余自齊安舟行適臨汝,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觀所謂石鐘者.寺僧使小童持斧,於亂石間擇其壹二扣之.硿硿焉,余固笑而不信也.至莫夜月明,獨與邁乘小舟,至絕壁下.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雲霄間;

又有若老人咳且笑於山谷中者,或曰此顴鶴也.余方心動欲還,而大聲發於水上,噌吰如鐘鼓不絕.舟人大恐.徐而察之,則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淺深,微波入焉,涵淡澎湃而為此也.舟回至兩山間,將入港口,有大石當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竅,與風水相吞吐,有窾坎鏜鞳之聲,與向之噌吰者相應,如樂作焉.因笑謂邁曰:“汝識之乎?噌口者,周景王之無射也,窾坎鏜鞳者,魏莊子之歌鐘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酈元之所見聞,殆與余同,而言之不詳;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傳也.而陋者用以斧斤考擊而求之,自以為得其實.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題記:這是篇帶考辨性的遊記,其中固然有以生動的比喻、形象的擬、親身的感受寫景狀物;同時還有在此基礎上生發而出的雄辯的駁論,透辟的說理.全文如行雲流水,文理自然,姿態橫生,很能代表蘇軾散文文、情、理並茂的特點.

譯文:

《水經》上說:“彭蠡湖的入口處,有壹座石鐘山.”酈道元註解認為,“這裏下臨深潭,微風鼓動著波浪,湖水與山石相擊,而發出洪鐘般的聲響.”這種解說,人們常有懷疑.現在拿鐘或磬放在水中,即使是大風浪,也不能使它發出響聲,何況是石頭呢?到了唐朝的李渤,

才開始查訪這石山的舊跡,尋得兩塊石頭在水潭邊,他敲敲石頭,聽聽聲音,南邊那塊石頭的聲音模糊厚重,北邊那塊石頭的聲音清脆悠遠,停止敲擊聲音仍在散播,余音裊裊,久久才慢慢消失”,他自以為探得原由了.但是這種解說,我更加懷疑.鏗然有聲的石頭到處都有,而單單這裏的石頭用“鐘”來命名,這是什麽原因呢?

元豐七年六月丁醜日,我從齊安郡乘船到臨汝去,我的長子蘇邁將到饒州德興去做縣尉,我送他到湖口,因此有機會看到李渤所說的“石鐘”.寺廟裏的和尚派壹個小童拿著斧頭,在亂石中挑壹兩塊去敲敲,石頭硿硿作響,我當然譏笑而不信這種解釋的.待到晚上月明的時候,

我只與蘇邁坐了小船,來到峭壁下面.看到有塊千尺之高的大石立在身旁,象猛獸奇鬼壹般,陰森森地象要撲打人;而山上棲息著的隼鷹,聽見人聲也驚然而起,在雲中磔磔地叫著;又有象老人在山谷中邊咳嗽邊笑的聲音,有人說:“這是鸛鶴啊!”我心裏驚懼正想回去,但從水面上突然響起了巨聲,轟隆轟隆地象敲鐘擂鼓之聲而不停止,船夫大為恐慌,我慢慢地去察看,

發現山下都是石洞石縫,不知有多深,微波湧進了洞、縫,流轉激蕩,因而產生這樣的聲響.船轉回到兩山之間,剛準備進港,發現水流中間有塊巨石攔住,上面可坐百人,裏面空著又有很多洞穴,與風、水互相吞吐,發出物體相撞聲和鐘鼓齊鳴聲,與先前轟隆的聲音相呼應,如同奏樂壹般.我就笑著對蘇邁說:“妳記得嗎?轟隆的聲音,象周景王的無射鐘所發出的,撞擊聲和鐘鼓聲,又象是魏莊子的歌鐘所發出的.古人不騙我們呀!”

事情不親眼看到、親耳聽到就妄斷有無,這可以嗎?酈道元所看到的,大概與我相同,但他說得不詳盡;壹般士大夫們終究不願親駕小船夜泊峭壁之下,所以不能知道真相;而漁夫船夫,雖然知道了卻無法寫下來,這就是世上不能把真相傳布開來的原因呀.而識見淺陋的人,竟用斧頭敲擊石頭的方法來探求,自以為求得了結果.我所以記下了以上的經過,是因為嘆惜酈道元的解釋過於簡略,也嘲笑李渤的解釋太淺陋了.

擴展資料:

蘇軾,字子瞻、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歷史治水名人。蘇軾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並稱“蘇黃”;詞開豪放壹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並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並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壹。

蘇軾善書,“宋四家”之壹;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瀟湘竹石圖卷》《古木怪石圖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