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古代有拼音嗎?如題 謝謝了

古代有拼音嗎?如題 謝謝了

壹、註音

對古書註音始於東漢時期,那時候當然沒有拼音字母,就用同音近音字註音,我們看到《說文》等古代字典有“讀為X”、“讀曰X”、“讀若X”、“讀如X”、“讀近X”等,這個X就是同音或近音字。到了東漢末年,有人發明了以“反切”來註音。“反切”也叫“反(翻)”或“切”,就接近今語的拼音。例如:“宣”註“須緣切”,這“須”就是聲母,“緣”就是韻母。

二、聲調

古代漢語也有四個聲調,只是與今天普通話的聲調種類不完全壹樣。古四聲是:①平聲,已分化為陰平和陽平,即普通話的第壹、二聲;②上聲(已有壹部分變為去聲),即普通話的第三聲;③去聲,即普通話的第四聲;④入聲,至今許多地方方言仍保留著它,在普通話中入聲已經消失,多數變為去聲,其次是陽平,最少的是上聲。

三、古漢語書籍的讀音由於語言和文字的不斷發展變化,我們在讀古漢語特別是古詩詞(韻文)時,要註意三個問題:

壹是書面語與口語有壹定距離,書面語中用相同的字所表示的詞,可能因為讀音不同而意義也不同。例如《莊子.盜跖》:“冠枝木之冠”,兩個“冠”字,前者讀去聲,動詞,相當於今天的“戴”;後者讀平聲,名詞,相當於今天的“帽子”。

二是書面語中不同的字(詞),可能因為讀音與另壹個詞的意義相近而所表達的是那個詞的意義。例如賈誼《治安策》:“下無倍畔之心,上無誅伐之誌”,這“倍畔”即“背叛”,屬於“同音通假”。

三是現在讀起來不押韻的韻文,只有用“葉(協)韻”的辦法才能押韻,但不提倡。例如《詩經.豳.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壹之日觱發,二之日栗烈。無衣無褐,何以卒歲?三之日於耜,四之日舉趾。同我婦子,馌彼南畝,田畯至喜。”現在讀來,好些韻腳似乎都不押韻,特別是火、衣、畝、子、喜等字,讀音相差更遠。把它們讀成另壹種讀音以求和諧,就叫做“葉(xié)韻”,譬如“火”葉“虎委反”(即“毀”音);“發”葉“芳吠反”(即“費”音)。……我們提倡用現代漢語規範語音來讀古代韻文,縱然有些韻腳讀起來不夠和諧,也不必用“葉韻”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