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稱為《魯郡太守清宮碑頌》,作於北魏三年正月(522)。紀念碑在山東曲阜的孔廟裏,沒有作者的名字。碑文記載了張夢龍受教育的故事。書法是正宗的北碚書法風格,筆法蒼勁有力,並保留了石的舊貌。但並不是說筆法都是方方正正的,而是多變,比石更細膩。
字體略長,結構美觀。已經是比較標準的楷書了,有些筆畫甚至有行書的味道。康有為評價“結構精巧,變化無窮”,“是畸體之宗”,指其開創了初唐楷書之治。此碑也被稱為“渭北第壹碑”。
二、聰明漂亮:《壹個黑人女人的墓誌銘》
原名《魏南陽太守張玄墓誌銘》。墓主張懸,字黑女(讀作hè rǔ),因避留康熙皇帝愛新覺羅·葉璇之名,被命名為《張黑女墓誌銘》。刻於北魏蒲臺元年(公元531),楷書20行,每行20字,367字。有人說,看各種有名的渭北貼,公平的多,公平的少;多了些粗糙,少了些細膩;有很多尖銳的邊緣,但很少有微妙的。
正因為如此,這篇墓誌銘格外引人註目。雖然這是壹本正式的書,但寫作風格不像唐凱那樣死板和缺乏變化。中鋒和邊鋒都用在筆法上,剛柔並濟。結構扁平,方疏,引用多。整體風格類似的成熟、魏碑的變化、隸書的古韻,是魏墓誌的代表作。
分為上下兩碑,記述了鄭道昭之父鄭的生平事跡。上北正處於隸書向楷書的過渡時期,篆書的筆法,隸書的風格,行書的飄逸,楷書的莊重,可謂多體之長。下碑寬闊典雅,筆與方圓兼備,蒼勁有力,莊重典雅。康有為特別看重這塊碑,稱之為北魏“圓筆宗”。
第四,“燕閆隆碑”
它也和“桂寶紫貝”壹起被稱為“耳聰”。筆觸厚重蒼勁,結構密集,跌宕起伏,變化極其豐富。風格簡約中含韻,拙中有巧,在眾多銘文中獨具壹格。有人將其與宋高陵寺碑相提並論,認為“魏晉是書法家之祖”。
五、《蘇孝慈墓誌銘》
又名《蘇詞墓誌銘》、《蘇墓誌銘》,刻於隋仁壽三年(603),原石現藏浦城縣博物館。風格類似歐式,字跡嚴謹,構圖工整,結構挺拔,字體較小。既有南帖之美,又有北碑之嚴謹,是唐代歐陽詢學派的開山之作。由於出土較晚,字跡清晰完整,是學習魏碑的最佳範本。
隸書與隸書混在壹起,隸書是壹種不成熟的楷書,與張遷碑壹脈相承。隨意打結,隨意用筆,簡單有趣。
七。精湛的筆法:華月廟紀念碑
楷書屬於隸書,拖尾處可見蠶,結寫壹般遵循韓立結寫的對稱平衡原則。用筆也有很強的裝飾感,波浪誇張,筆觸堅定;此外,篆書、隸書、楷書的結合,代表了北朝碑體書法的新面貌。
八、粗簡:《太爵像》
具有典型的北魏碑刻風格,厚重豪邁,鏗鏘有力,渾厚厚重。?
據說多練習可以強身健體。
九、端莊秀麗:《元懷墓誌銘》
用筆勁圓,結構寬廣凝重,布局疏朗明快,用字端莊靈動,是楷書的標準。
十、飽滿結實:《石龔平》
龍門二十品之壹,尤為珍貴。方筆的切割、緊結、濃淡飽滿的點畫,棱角分明,壹反南朝文風的柔弱,被推崇為“渭北和方筆雄渾文風的代表”。
擴展數據
書籍痕跡分析
楷書王銀堂畫像(406)題,楷書哲崇將軍俸祿建寺碑(436)新疆吐魯番出土,楷書皇帝東巡題字碑(437),楊雯篆為皇帝東巡碑,民國河北義縣出土,大代華月寺碑(437)。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微貝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