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古黃金棍下出好人,不是沒有道理和科學依據的,打孩子分輕重就好。
我很多同學都有這樣的父母,大多還是教育工作者,獎懲分明。
他們的孩子,除了極個別情況,克制冷靜,從小就養成了不錯的學習習慣和禮貌待人的態度。
只不過,他們成年後,和父母並不親密。
他們的關系,類似於電視劇《請回答1988》中正煥和媽媽的關系。
正煥媽媽被稱為豹子夫人,性格火辣毫爽,對正煥和哥哥,不可謂不愛。
但因哥哥生病後,夫妻雙方迫於生計,總認為正煥是壹個正常健康的孩子,所以對正煥的情感有所忽略,而對哥哥關心有加,這就導致了正煥成年後不願意與媽媽交流,而哥哥性格十分溫和。
與正煥同年齡的善宇,什麽都會與媽媽分享,善於媽媽驕傲地說,兒子和她之間沒有秘密。她反省過自己曾經的忽視,但時間不可流轉。
當然,電視劇最後,讓正煥和媽媽有學習的機會,重新再建立親密關系。
但在很多成年人世界中,再也沒有那麽多機會學習壹次重新愛上父母。
大作家王朔在《致女兒書》裏寫到:
我不記得愛過自己的父母。
小的時候是怕他們,大壹點開始煩他們,再後來是針尖對麥芒,見面就吵;
再後來是瞧不上他們,躲著他們,壹方面覺得對他們有責任,應該對他們好壹點,但就是做不出來,裝都裝不出來;
再後來,壹想起他們就心裏難過。
對於母親,王朔認為她的字典裏根本沒有“愛”:“ 那是我媽理解範圍之外的事,要壹個孩子永遠正確就是她的愛。”
?
作家能自我覺察,所以才會希望女兒和他之間:
?
不是血緣、不是父慈女孝、不是養育與反哺,而是親密。
因為有愛,每句話要好好說
不曾被愛,就難以學會愛人。
我的先生,在壹個多子女家庭出生。
當時生存條件頗為艱辛,父母迫於生計,照料孩子的吃穿尚且舉步維艱,情感上的照顧幾乎是壹片荒蕪。
在我們的孩子出生後,他剛開始很珍愛父子之情,壹旦遇到極端情況,他就回到原來暴怒的模式。
比如,當孩子午睡醒來,哭哭啼啼,他剛開始會抱起來哄壹哄,如果沒有效果,他就會崩潰,把孩子放沙發上,指責孩子,不準哭!不許哭!這時候,孩子就會哭得更厲害。
我抱著孩子,問他,妳還沒有睡清醒對嗎?
對。
爸爸大聲吼妳,妳覺得很不舒服嗎?
對,他吼我。
爸爸做錯了,妳要原諒他嗎?
不要。
好的,我們先玩壹會,等會告訴爸爸,爸爸不準吼我,然後原諒他好嗎?
好。
安撫完孩子情緒,也需要及時安撫這個大孩子情緒。
先生委屈地說,真不知道為什麽,總這麽愛哭,我的孩子,壹點都不像我,壹點都不堅強。
我聽來覺得好笑,說,難過了大哭,這是發泄情緒的方法,妳不允許孩子表達,讓他封鎖在心理嗎?而且,他剛剛睡起來,還在睡意朦朧狀態中,情緒不佳,孩子只能用哭聲表達,這時候只需要耐心在旁邊陪伴壹會,等他釋放完壓力就好了。
他聽完後,表情輕松了不少。又開始問我,為什麽孩子總要我陪著玩?別的孩子都能找同齡小朋友,他的交際能力這麽差嗎?
我問先生,為什麽孩子總想妳陪著玩,妳知道什麽原因嗎?說明妳的陪伴非常有意義,讓他覺得特別開心。他平時也會和其他小朋友玩,完全根據心情來。妳不是也總是喜歡壹個人待著嗎?有什麽問題嗎?獨處是壹種很難得的能力,他從小就會,這不是很讓妳驕傲嗎?
先生聽完後,徹底放松了自己。
這時候兒子已經清醒了,主動拿積木給他,這是壹個“示好”的行為,我對先生說,兒子的情商比妳更高呢。
有壹次,兒子喝酸奶時,喝飽了後準備擺弄,差點倒在桌子上,我的先生非常用力吼了壹聲,讓他不要這麽做,孩子當場嚇得渾身壹抖。
然後做出壹個“停車”的手勢,對著先生說,不要吼我!
先生很詫異,然後就抱著孩子說,對不起,我以後壹定好好說。
臺灣遠傳曾做過廣告片,裏面有壹則故事是,小女孩在攝影棚裝扮好了後,滿心雀躍希望媽媽早點看到,於是給媽媽打了電話。
媽媽說,哎呀,我還在騎車,別打電話,我馬上過來!
小女孩有點難過,但很體諒媽媽,於是心情沈悶地坐在沙發上等。
等了壹會,又給媽媽撥了壹個電話。
媽媽劈頭蓋臉罵起來,都說了不要打電話,我馬上就來了!隨後粗暴掛斷電話。
小女孩聽完,眼淚壹下蹦出來。
而攝影室另壹頭,媽媽也看到這種場景了。
這是模擬的真實對話,媽媽看到小女孩哭泣,內心愧疚,而在這之前,小女孩每天都會遇到這種情況。
是不是就這樣,孩子和我們壹步壹步走遠了呢?
這個世界上,沒有壹個人像孩子壹樣期待妳的到來,為何我們總是在辜負呢?
看不見的傷害,並不代表不存在。
因為有愛,所以每句話才要好好說。
?
因為有愛,妳要更多的“看見”
早上刷微博時,看到了《超級育兒師》中關於“浩浩”的故事。
爸爸媽媽求助的難題是:浩浩早上不起床,出門就要抱。
而借助鏡頭,我們真實看到的場景是:
浩浩早上起床睡意朦朧時,媽媽就把他從床上“拖”起來,“扔”到衛生間,要求迅速洗漱。爸爸說,不要那麽急,孩子現在心情不好,在擁擠的時間內,媽媽和爸爸吵了壹架。
回家的路上,媽媽指責浩浩只要抱,於是徑自往前走,川流不息的車流,讓人看得十分揪心,孩子也不停哭鬧。
整個腦子裏充斥著尖叫。
孩子的哭鬧,媽媽的吼叫,丈夫的不耐煩……
成人的世界,都不容易。
爸爸上班養家,回家帶孩子不容易。
媽媽全職主婦,做家務帶孩子不容易。
但最不容易的,還是孩子。
別忘了,他當初可是帶著愛與喜悅降臨的。
可是,壹般采用這種教養方式的成人,完全意識不到自己帶來的傷害。
所以,節目組呈現了壹種新的方式,讓媽媽待在壹個房間,裏面重復播放著她每天吼叫的聲音。
最後,她崩潰了……
節目中的老師說,妳知道嗎:
孩子為什麽要妳抱,妳想過原因沒有,妳走壹步,孩子要走五步才能追上來……
為什麽孩子在菜市場特別聽話?因為他被周圍的事物吸引了,在這個年齡段,他非常好奇這些事物,但妳怎麽說的?別煩我,我不想講了,妳簡直在浪費他的學習機會……
孩子在家裏,完全可以自己玩,這是所有家長夢寐以求的事情,但妳說了什麽,妳讓他不要吵,甚至用了很粗暴的方式表達,妳這樣做是大錯特錯……
妳長期這樣難以控制情緒,未來只會眾叛親離,妳的親人孩子都會離妳而去。
我的媽媽有壹個好友,曾經也采用故事中的方法教養兒子。
現在她已經55歲了,40多歲的時候離婚了,兒子外出務工,曾經親密的壹個家,分別在三個城市。
最讓她心痛的是,兒子壹年最多打壹次電話,也從來不給她錢花。
她感嘆,真不該養孩子,花那麽多心思,養的白眼狼。
可能她忘了,曾經她家裏打孩子的棍子,都有二十多條……
幸運的人,壹生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壹生在治愈童年
妳可能會說,為什麽總要講童年,總要講原生家庭,是不是太計較了?
“個體心理學”創始人阿德勒在《兒童的人格教育》壹書裏寫到:幸運的人壹生都在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壹生都在治愈童年。
傳統教育總以為無視孩子內心需要的嚴厲教育,能讓壹個人更快成長,所謂棍棒底下出孝子。
事實恰恰相反。
童年缺愛的人,更容易以自我為中心,他們在潛意識裏拒絕長大,終其壹生尋找的是,無條件的童年之愛。
這也是我們為什麽從來都不贊同:黃荊條下出好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