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詳細描述壹下八旗制度?八旗的主人是誰?

詳細描述壹下八旗制度?八旗的主人是誰?

明朝萬歷十九年(公元1591),努爾哈赤統壹了各州各部,隨著統壹戰爭的進行,投降軍隊的人口越來越多。過去只靠血緣關系的軍事和生產組織已經不能滿足統壹戰爭的需要。於是在這種特殊的政治歷史環境下,八旗制度應運而生。《滿文老當》記載:“叢瑞恭敬可汗將中國人大量收編,盡可能清點,平均排列。每300噸編制壹個牛記錄,設置壹個牛記錄。將會有兩代人,四個張靜人和四個村民。《塔坦》三百人分四章。無論做什麽,去哪裏,四塔壇裏的人都會輪流換班,他們的同事、同事、同行都會去。”(額真的來自蒙古語,是主人的意思。)

隨著統壹戰爭的不斷擴大和魯牛編制的增加,為適應多軍統壹指揮和大規模作戰的需要,努爾哈赤將五個魯牛(實際上不止五個)合二為壹甲,現在由五個甲組成壹座固山,即壹面旗。並以八種不同形式的旗幟為標誌,行軍打仗;生產勞動;行政是壹個固定的單位。旗是八旗制度中最高的組織形式和最大的軍事編制。

起初,努爾哈赤直接指揮所有魯牛士兵作戰,沒有旗級組織。隨著軍隊的擴大,由於戰爭迂回戰術的需要,分為兩路或四路,各有不同的旗幟引導,逐漸固定下來。它形成了最初的四面旗幟。《清高宗實錄》中有記載:“初有四旗,旗以純色區分,說黃說藍白,連加四旗,並鑲嵌其色,* * *為八旗。”清代檔案中記載的八旗開國時間並不完全相同,給後人留下了諸多疑惑。事實上,八旗制度的產生和發展經歷了50多年的過程,大致可以分為初始制度、建制和定制三個階段。即從魯牛到四旗,從四旗到八旗,再從八旗到二十四旗。可以說,萬歷十壹年(約1583),努爾哈赤起兵不久,滿清軍隊就有了魯牛組織。萬歷二十九年(公元1601),魯牛正式改組,設立四旗。萬歷四十三年(公元1615),八旗正式整編,八旗制度建立。滿洲八旗建立後,蒙古八旗建立,漢軍八旗建立,完善了八旗制度。努爾哈赤建立的八旗制度,將國家的中央組織與基層的魯牛組織有機地聯系起來,形成了滿清臣民散居山林的社會軍事化、軍事社會化的新社會結構。這種社會結構有效地組織了生產力低下、文化落後的滿族人,使建州女真從原始部落進入國家社會。這是滿族社會崛起的壹個關鍵。

八旗制度建立之初,本質上是軍政合壹的社會組織形式,軍務兼備!行政和生產職能,即“出為兵,入為民”,耕戰從來沒有被忽視,對滿族的社會經濟發展和加強各族人民的統治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努爾哈赤統壹了從戰爭中俘虜的人,規定每300人編壹個魯牛,每個

魯牛套盧額(助理領);每五頭牛有壹只真的(參賽);每五開形成壹個孤山(旗),是滿族戶籍的最大單位。每座孤山都有壹種特殊的顏色作為旗幟。八旗戶籍每三年調查壹次,旗外人員不得冒名頂替戶籍,其下屬也不得遠離所屬魯牛居住。隨著吞並和解的逐步擴大,除了女真各部統壹之外,大量漢人、蒙古人和其他少數民族紛紛投降。從1615,清太宗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制度,到1635,清太宗皇太極建立八旗蒙古,1642建立八旗漢軍。

八旗主要分為滿族八旗、蒙古族八旗和漢軍八旗。滿族八旗是努爾哈赤寫的,也是入關前滿族的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和社會基礎。蒙古八旗和漢軍八旗是皇太極即位後所撰,但蒙古八旗制度松散,且由於漠南、漠北蒙古人相互牽制,對滿洲入關沒有那麽重視。

萬歷四十三年(1615),努爾哈赤建立八旗(八股山)制度,三百丁為牛錄,五牛錄為甲拉,五甲拉為姑山,即旗。事實上,八旗的數量時有增減。(滿語,意為大箭)原名陸每10丁。這位領導稱魯牛的額頭為真額頭,真的是滿語,中文叫左翎。無論出征還是狩獵,都以魯牛為單位,這為滿族的社會和軍事制度奠定了初步的基礎。萬歷二十九年(1601),努爾哈赤鑒於各部落人數和人員素質的不同,第壹次改組了魯牛制度。他把牛錄的數量擴大到300頭,於是左翎手下就有了兩個副手,滿語叫“代子”。與此同時,每個魯牛又分為四個大旦,每個大旦由壹個張靜(滿人,意思是辦事員)和壹個博士庫(滿人,意思是首領)管理。此時滿清軍隊的編制基本成型。根據他們的地位,丁琪可以分為阿哈,裝甲男子和丁琪。阿哈是奴隸,多為漢族和朝鮮族;鐵甲人是後裔,民族不同,地位比阿哈高;丁琪是女真人。

努爾哈赤的牛錄大概有40個,也就是壹支12000多人的軍隊。在當時,這是壹個很大的通關屏幕。大約有20名魯牛是努爾哈赤兄弟和親戚的將軍。後來努爾哈赤殺了弟弟舒爾哈赤和長子楚英後,權力更加統壹。同時,努爾哈赤也意識到以魯牛為單位容易造成分權的弊端。他著手建立八旗制度。萬歷四十三年1615,努爾哈赤建立八股山制度。上面我已經介紹了孤山的人員配備。魯牛的官方編制保持不變,每旗壹兩個喀拉俄真,每旗壹個孤山俄真,每旗兩個梅勒俄真。孤山二鎮上還有壹個旗主,又名和碩貝勒、孤山王。他是壹面旗幟的真正主人。

八旗制度也可以說是努爾哈赤出於政治需要而創立的。後來因為戰爭,努爾哈赤為了政治需要,加強了帝制,重新分配了八旗的編制。有句話叫四貝勒,四貝勒,四貝勒因為政治利益的不斷重新分配而不時發生變化。比如命運六年(1621),四個小貝勒分別是德格勒、吉爾哈朗、阿齊格和嶽托。到了天命十壹年,四小貝勒只剩下阿濟格、多爾袞、多多三人,而皇太極手下的大將則是白丁、黃丁。同時,升降旗制度也在此時確立,但主旗貝勒的地位並沒有因為升降旗而有所不同。護衛皇族的人叫郎衛,必須是黃旗黃旗白旗的旗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