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代表肉幹。
1、臘肉,關於“臘”,在《周禮》、《周易》中有相關的記載。“臘”的本義是“幹肉”,亦指壹種肉類食物的處理方法,把肉類以鹽或醬腌漬後,再放於通風處風幹。
歲末十二月,即小寒至大寒期間,這時候的天氣雲量較少且少雨幹燥,吹西北季候風,肉類不易變質且蚊蟲不多,最適合風幹制作臘味。
2、臘月,是歲末十二月的別稱。在古時,月份的別稱很多,每個別稱均有其不同的含意。歲末十二月天氣幹燥少雨適宜臘制幹肉,因此歲末十二月有“臘月”、“臘冬”等別稱。
由於歲末十二月處在新舊交接時段,是祭祀比較多的月份,該月的祭祀稱為“臘祭”。在《左傳》中收錄有:“國之大事,在祀與戎。”說明祭祀在古時相當重要。
早先秦時期我國壹些地方有在歲末臘月祭祀的習俗,臘祭的對象則是列祖列宗以及五位家神。在這天並不喝臘八粥。 歲末的“臘祭”與後世流行的佛教“臘八節”在節日名稱上同有“臘”字,但節日內涵不同。
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思積切,音昔。《說文》乾肉也。從殘肉,日以_之。《周禮·天官》臘人掌乾肉,凡田獸之脯臘。《註》大物解肆乾之,謂之乾肉。薄析曰脯,捶之而施姜桂曰鍛_。臘,小物全乾者。《易·噬嗑》六三噬臘肉。《疏》臘,是堅剛之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