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
參考資料:
答謝中書書
正文:
山川之美,古來***談。高峰入雲,清流見底。兩岸石壁,五色交輝。青林翠竹,四時具備。曉霧將歇,猿鳥亂鳴;夕日欲頹,沈鱗競躍。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
譯文:
山河的壯美,是自古以來人們***同談賞的。這裏的高峰插入雲霄,清流澄澈見底,河流兩岸懸崖峭壁,在陽光下各種光彩交相輝映。蒼青的密林和碧綠的竹子,壹年四季常青蔥翠。每當早晨,夜霧將要消歇,可聽到猿猴長嘯,鳥雀亂鳴;每當傍晚,夕陽將落,可見到水中的魚兒競相跳躍。這裏實在是人間的仙境啊!自從謝靈運之後,還沒有人能置身這佳美的山水之中。
《答謝中書書》最後壹句話“自康樂以來,未復有能與其奇者。”有什麽言外之意?
這句話表達了作者要像謝靈運那樣,陶情怡樂於這美妙的山水之中,抒發了歸隱林泉的終身誌趣。
中心思想:
《答謝中書書》——優美的意境,無盡的樂趣。
自然景物的綺麗風光,本身就構成優美的意境,作家以自己獨特的藝術感受,以飽和著感情的語言激起讀者的興致,從而形成文學作品的意境。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變化之美,動靜相襯之美相互作用,構成壹幅怡神悅性的山水畫。
《答謝中書書》全文只有68個字,就概括了古今,包羅了四時,兼顧了晨昏,山川草木,飛禽走獸,抒情議論,各類皆備。先以感慨發端,然後以清峻的筆觸具體描繪了秀美的山川景色,最後以感慨收束,“實是欲界之仙都”,自從謝靈運以來,沒有人能夠欣賞它的妙處,而作者卻能夠從中發現無盡的樂趣,帶有自豪之感,期與謝公比肩之意溢於言表。
作者介紹
陶弘景(452~536年)字通明,晚號華陽隱居,華陽真逸,華陽真人。劉宋時丹陽秣陵(今句容)人。
弘景從小就很聰明,博學多才,性愛林泉,好學道術,尤好著述。幼年得葛洪《神仙傳》壹書,晝夜鉆研學習,受其影響很深,遂立誌養身術。疏眉長額,是壹個英俊的小夥子,由於他讀書很多,且善於琴棋、書法和作文章,曾作過齊、宜都王的詩讀,但沒有多長時間就辭職了,隱居茅山華陽洞“修身養性”,並鉆研醫藥書籍,隨後又避世至浙東、浙西等處,仍堅持道家戒律。可以說是壹個虔誠的道徒,在修道過程中,亦從事丹鼎,煉制了大量的丹藥。梁武帝召他作官,他堅決不肯,被“屍解” 而死,終年八十壹歲(壹說“年八十五歲無病而卒”)。
陶弘景所處的時代,是中國經過後漢三國及兩晉南北朝的時期,當時患亂頻繁,疾病流行,古醫籍有很多都是在這個時期散失的。由於疾病流行,促進了醫藥學相應的有所發展。弘景不僅長於天文、地理、氣象,還精於醫藥。因為他知識淵博,武帝即位後,每有吉兇征討大事,無不向他請教,時人稱之為“山中宰相”。在藥學方面,他除煉丹外,對本草特有研究。
永明10年(公元492年),四十歲的陶弘景厭倦於官場鬥爭,辭職後,在句容縣的句曲山隱居,專心致力於醫學等科學研究。
句曲山又名茅山,有壹山洞——第八洞宮,以“華陽之天”命名,而弘景亦以此為號“華陽隱居”,開始了采藥著述和遊歷生活。
公元536年(大同二年),陶弘景年八十五歲,無病而卒。臨死時,他囑咐弟子對他“薄葬”,弟子按他的遺囑執行了。死後被追贈為“中散大夫”,號“貞白先生”。
陶弘景推崇葛洪學說,對葛洪評價很高,曾說:“葛氏舊方,至今已二百許年,播於海內,因而濟者,其效實多……”。又說:“抱撲此制,實為深益……”。然因年代久遠,傳到弘景時代已闕漏未盡,脫簡不全。於是,他就“輒更采集補闕,凡壹百壹首,以朱書甄別,為肘後百壹方,於雜病單治,略為周遍矣,昔應璩為百壹詩,為箴規心行”。由此看來,弘景學術思想,是在葛洪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二人壹脈相承,而陶氏對其有所發揚光大。
盡管陶氏是壹個道教徒,但其治學卻是科學而嚴密的。他在補闕葛洪《肘後方》 時,為了避免後人將其所添補的東西,誤認為葛氏原著,而把自己所加入的註,以紅筆寫出來,以示區別,這種嚴謹的科學態度是可貴的。再如,他在補闕《肘後方》時 ,並不是盲目繼承葛洪之學,而是對其缺點錯誤進行了刪改,提高了原書的科學價值 。由此看來,他於“補闕”之余,也作了大量考證修改工作。因此,葛洪的學術成就 ,在很多地方融合有陶氏的學術思想在內。
陶弘景長期從事遊仙采藥和煉制丹藥的實踐,不斷豐富了醫藥學知識,他發現《神農本草經》幾經戰爭破壞與多次轉抄和錯簡,已十分殘缺不全,在此基礎上陶氏根據所得殘卷,“精粗皆取,無復遺落”,作了大量的歸納整理、增補修訂工作,“苞綜諸經,研括煩省”,“分別科條,區畛物類,兼註之名世用,土地所出,及仙經道術所須”。著成《本草經集註》壹書。為我國藥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
陶弘景壹生著書很多,約二百二十三篇。其中關於醫藥學的有《本草經集註》七卷,《肘後百壹方》三卷,《夢書》壹卷,《效驗施用藥方》五卷,《服食草木雜藥法》壹卷,《斷谷秘方》壹卷,《消除三尺要法》壹卷,《服氣導引》壹卷,《養性延命錄》二卷,《人間卻災患法》壹卷,《集藥訣》壹卷等。其中絕大多數均已散失 。
《本草經集註》,全書***七卷。是陶氏在醫藥學著作中的代表作,它是在《神農本草經》收載藥物365種的基礎上,經過整理,並根據《名醫別錄》增添了藥物365種,***計730種,分為玉石、草、木、果、菜、有名未用六類而編撰成的,約成書於公元536年(?),是我國繼《神農本草經》之後,第壹部按照科學方法分類的,有條理,有系統,並有豐富內容的中藥學名著。書中明確指出藥物的產地、采 制方法和藥物的療效有密切的關系。並對藥用植物的鑒別也有詳細的記載。同時,還考訂了古今藥物的度量衡。此外,本書最早著錄於阮孝緒的“七錄”中,從唐到北宋初年都有流傳,直到公元973年(宋開寶六年)開寶本草流傳後,才逐漸消失。但其內容尚散見於《經史證類備急本草》之中,現僅存敦煌石室藏本的序錄殘本。另外 ,他還撰有《效驗方》,五卷,是壹部臨床實踐的資料,對後世醫治疾病,起了壹定的作用。
《肘後百壹方》,是在搜集整理散失不全的葛洪《肘後方》的基礎上,進行增補而成的。在收集到原書七十九方的基礎上,又增添了二十二方,***壹百零壹首。是治療內外諸疾及論述藥物學的壹部著作,全書***三卷,上卷三十五首,主要講內科疾患 ,中卷三十五首,主要講外發病,下卷三十壹首,講“治為所物所苦疾”。仍不失葛洪原意,為壹部適應倉卒發病的急癥藥物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