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3月23號有人回答了我的問題,當時沒看到,但是現在看不完整了,怎麽辦

3月23號有人回答了我的問題,當時沒看到,但是現在看不完整了,怎麽辦

早在壹千多年前,納西族創造了這個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產——東巴象形文字和用這種文字寫成的東巴經。東巴象形文字,納西語叫做“森究魯究”,意為依據物體形態畫出來的痕跡。流傳於海內外兩萬余卷東巴經的內容,涉及到納西族各方面的知識,被中外學者譽為“納西族古代的百科全書”。 年設計了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但這種文字也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民族文化中也不起什麼作用。. 納西族普遍信奉“東巴教”,壹部分人信仰喇嘛教。納西族原來信仰東巴教、喇嘛教以及天、地、山、水等自然神,但從人數來說, “東巴教”是普遍信奉,喇嘛教是少數信仰。 納西以農歷記年。不少節日,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等均與當地漢族大致相同,其中春節是最大的傳統節日。還有男女合婚看八字等與漢族接近的習俗。因此,從上面看出,苗族和納西族各有不同的來源,他們早在父系氏族時期民族雛形產生之前就已經分流了。 3.從文字學上探討,為了容易使人領會,先以漢字為引導,再由漢字切入其他各音意文字,包括納西東巴文。 因苗人無文字,年後設計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文字方案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民族文化中不起什麼作用,所以略而不論。在人類的起源、進化和發展過程中,文字的出現是繼語言之後的另壹個重要的裏程碑。文字的出現使人類從原始時期進入了文明時期。 文字在這壹轉變過程中有兩個重要功能:壹是由文字形成的文本使文化的承傳和傳播比純口語的史詩傳說更為有效,二是使高層次的思維活動能夠得到充分的展開,借助文字的筆算活動無論在廣度和深度上都遠遠超過了僅僅依賴口語的心算活動。文字有兩種類型: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 漢字、納西象形文字、彜文都屬於意音文字。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都滿足上面提到的文字的兩種重要功能,因此都有存在的理由。但是很多學者認為壹個民族選擇意音文字還是拼音文字是任意的,由於拼音文字系統比較簡單,拼音文字取代意音文字是文字發展的必然趨勢。 對此,我們認為,從文字自然發生發展的角度看,壹個民族選擇意音文字還是拼音文字,並不是任意的,自然產生的文字(自然文字)都是意音文字;文字的發展趨勢也不完全取決於文字系統的簡單程度。 文字選擇的背後隱藏了壹個民族在語言文化方面的重要資訊,壹個民族的特殊語言文化背景在很大程度上規定了自然文字的發生發展方向,自然文字的發展方向反過來又深刻影響了壹個民族高層次思維活動的取向,中國哲學具有明顯的經學取向,在壹定程度上就是因為漢字文本具有很強的超空間和超時間功能,使哲人容易面對古代經典。對哲學形態和思想史的追問往往伴隨著對文字形態的追問。 萊布尼茨(G.W.Leibniz)曾經希望建立壹種“普遍的文字”,這種文字應該是表意的而不是表音的,壹個字表達壹個概念,就象數學符系統。借助這種文字,不同的民族可以相互交流思想,並用自己的語言去閱讀這種文字。 萊布尼茨設想的普遍文字,我們認為就是意音文字,即既表意又表音的文字,其表意特點就在於通過不同的字把不同的語素或詞區別開來,其表音特點在於不同方言地區或不同民族地區的人按照自己的來認字,就像現代的數學公式,不同方言地區或不同民族地區的人用自己的來閱讀同樣的公式。 普遍文字是科學理論全球化的重要條件。在我們看來,普遍文字必須滿足下面兩個條件,壹是不同的概念要用不同的字形區分,二是代表同壹個概念的字形在同壹民族的不同方言中或不同民族的語言中讀音不壹樣。實際上數學、物理學、化學、電腦科學中的很多符系統都帶有普遍文字的特點,都是意音文字化或半意音文字化的符。 -6-15 15:10 回復 ...* 2樓 萊布尼茨是站在拼音文字的角度討論普遍文字的,普遍文字的觀念對使用拼音文字的民族來說是壹種嶄新的創建。但對於說漢語、納西語、彜語的人來說,普遍文字的觀念不應該是壹種陌生的觀念,因為漢字、納西東巴文、彜文本身就是壹種典型的意音文字,這些意音文字的存在本身就體現了普遍文字的很多屬性。 實際上世界上所有自然形成的文字,都是意音文字,如古埃及文字、蘇美爾文字、赫梯文字等,但是為什麼這些自然文字和漢字不同,後來都走上了拼音文字的道路,而沒有以普遍文字的方式維持在意音文字的狀態?我們曾討論過漢字存在的條件,認為漢字產生的殷商時代,漢語已經有了明顯的方言分歧,要使不同的方言由相同的文字來書寫,漢字從壹開始就需要保持在和表意相關的意音文字階段。 殷商以後,漢語方言的分歧仍然很大,漢字對書寫不同的方言仍然是最有效的。現代漢語方言仍然存在很大分歧,需要用漢字來書寫,拼音文字在漢語方言消失以前還不能代替漢字。用漢字書寫下來的文本浩如煙海,難以用拼音文字轉寫,從繼承文化的角度看,拼音文字也不能取代漢字。概括地說,漢字的存在有兩個重要條件:1.漢字的超方言功能。2.漢字繼承古代文本的功能。漢字是壹種典型的意音文字。漢字存在的兩個重要條件是否在其他民族語言的意音文字中也存在?這個問題也可以這樣來追問:古埃及意音文字、蘇美爾意音文字等世界上其他意音文字都變成了拼音文字,難道這些意音文字就沒有超方言功能和承傳文本的功能? 下面我們將結合其他民族語言文化的特殊背景,進壹步來論證意音文字存在的這兩個條件,並將提出意音文字得以維持下去的另外兩個重要條件:意音文字的原生性和意音文字所記錄的語言的權威性。為了明確回答上面提出的問題,我們先要弄清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區別的實質。從根本上說,造字方式只有表意和表音兩種,意音文字不過是這兩種方式的結合。同樣,從根本上說,完整記錄的文字體系只有兩種,意音文字和純表音文字(又叫拼音文字)。 能夠完整記錄壹種語言的純表意文字是不存在的,因為任何壹個語言都有大量不可象形和會意的語素或詞。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的本質區別在於記錄語言的方式,意音文字可以區別語言中的兩種資訊:壹是通過不同的字形把不同的音位或音節區別開,二是通過不同的字形把讀音相同的不同語素或詞區別開。 意音文字也必須記錄語言的,不過意音文字除了記錄,還要通過象形、會意等表意方式或各種筆劃把不同的語素或詞區別開來,也就是說,即使兩個語素或詞的形式壹樣,只要是不同的語素或詞,通常都要通過形體區別開來,比如“長、常、場、嘗、腸、償”等不同的語素或詞,盡管形式相同,但通常不把它們寫成相同的字,而是要保留它們在字形上的區別,以便說明它們是不同的語素或詞。所以意音文字的字數很多。漢字是典型的意音文字,字的數量很大。意音文字提供了上面談到的兩種資訊。當然,意音文字提供的第壹種資訊和拼音文字提供的資訊有所不同,拼音文字的字形和讀音通常是壹壹對應的,意音文字不是。有人把漢字說成是象形文字或表意文字,都是壹種比喻或形象的說法,嚴格說來這種說法是不準確的,這種說法使人誤以為漢字只和表形表意有關系,和沒有關系。這種說法的產生是因為系統的漢字形成以前普遍使用過象形和會意的方法。事實上完整的文字系統必須完整地記錄壹個語言的讀音,漢字和所有完整記錄語言的文字壹樣,也必須完整地記錄漢語的讀音。漢字作為意音文字,除了表意,還表音。壹個漢字往往壹般是壹個音節,所以漢字是通過字形記錄漢節的文字。 也有人把漢字稱為語素音節文字或語詞音節文字,這些名稱是為了反映漢字既表音又表義的意音文字性質。語素音節文字的提出還反映了字體變化對象形字和會意字的影響。漢字在早期的造字過程中廣泛使用了象形和會意的方法,當時這些象形字和會意字都能從形體上體現出語素或詞的意義,但隨著文字字體的演化,人們已經很難從象形字和會意字中看出語素或詞的意義,繼續把這些字稱為象形字和會意字也不太合適。不過盡管字體變化了,象形和會意已經看不出來了,但在同音語素或同音詞中,這些漢字仍然能把這些語素或詞區別開,所以可以稱為語素音節文字。 -6-15 15:10 回復 ...* 3樓 通過對漢語這種活生生的意音文字的可以看出,意音文字在記錄語言時提供的信息量和表音文字相比是不樣的,因為對於具有相同形式的壹組不同的語素或詞來說,表音文字所用的字都壹樣,但意音文字還要從字形上把這些語素區別開來。從這個角度看,意音文字有助於區分同音語素或同音詞。 漢字在這方面是最典型的,學會漢字不僅僅是學會壹種拼音規則,而且還掌握了漢語的語素。也正是由於意音文字通常能夠把同音語素或同音詞區分開來,它就不可能完全按照壹個字壹個音形的原則來造字。 我們現在知道的世界上有影響的意音文字主要有:中國的漢字、古埃及文字、赫梯文字、蘇美爾文字、瑪雅文字、納西東巴文字、彜文、水書(水族文字)。這些古老的意音文字中,唯獨中國的漢字、納西東巴文字、彜文和水書(水族文字)能夠延續至今。 於是我們就回到了本文的核心問題上:古埃及意音文字、赫梯意音文字、蘇美爾意音文字為什麼會消亡或被其他拼音文字替代,難道這些意音文字就沒有超方言和繼承文本的功能?現在我們來這些意音文字在不同的演化過程中有什麼不同的條件。赫梯意音文字是西元前年至西元前年用來書寫赫梯語(Hittite language)的意音文字。 赫梯語是已經消亡的語言,屬於印歐語系。其意音文字沒有存在下去,是因為語言文化消亡了。蘇美爾意音文字是年前美索不達米亞的蘇美爾人創造的文字,又叫楔形字(cuneiform),因其筆劃象楔子或釘子而得名。楔形字也有意符和音符,最早用來書寫蘇美爾人的蘇美爾語,長達壹千多年。 我們註意到,蘇美爾楔形字最終沒有作為意音文字存在下去,而是變成了拼音文字,不是因為沒有文本繼承功能,而是因為蘇美爾楔形字並不像漢字那樣壹直記錄同壹種語言。 蘇美爾楔形文字在記錄了壹千多年的蘇美爾語以後,又被用來書寫屬於閃米特語系的阿卡德語達壹千多年。後來傳播到亞洲西北,為很多民族采用。 每當書寫壹種新的語言時,說該語言的人就簡化蘇美爾楔形字。西元前18世紀用來書寫巴比倫語的巴比倫楔形字已經只用個基本字,意符數量減少了很多。西元前9世紀到西元前7世紀書寫亞述語的亞述楔形字,常用字符只有來個,意符進壹步減少。 西元前5世紀米人用來書寫米語的新米文,只用了個楔形字,其中音符就占80個。後來波斯人只用41個楔形字,其中36個是表音的字母。波斯人的文字已經基本上拼音化了。可以看出,蘇美爾楔形字從意音文字向拼音文字的過渡的過程中,每壹次意符比例的減少和音符比例的增加,都是在語言替換的情況下發生的。 在記錄同壹種語言的時期,文字的體系相對是比較穩定的,這種穩定的主要原因可能就在於對同壹種語言文本的繼承。同壹種語言中方言的分歧也要求文字體系的相對穩定性。蘇美爾文字所記錄的語言壹直在不斷替換。當壹種文字所記錄的語言被替換時,對於新的語言來說,就不存在文本繼承問題。 當蘇美爾文字由記錄蘇美爾語改為記錄其他語言,說其他語言的民族由於不涉及文本繼承的問題,可以對蘇美爾意音文字進行改革。古埃及文字的演化過程和蘇美爾文字的演化過程相似。 古埃及文字又叫埃及聖書文字(hieroglyphics),是五千多年前埃及第壹王朝創造的文字。和漢字壹樣,這種意音文字是由意符(包括各種抽象的記)和音符組成,音符大都是從早期的意符通過假借的方式轉化過來的。這種文字在古埃及使用了三千多年,記錄了大量的文本。我們同樣可以觀察到,古埃及文字的衰亡不是因為這種文字不再能記錄古埃及的語言,而是因為整個古埃及的語言文化被別的民族取代了。 -6-15 15:10 回復 ...* 4樓 古埃及壹度是壹個強盛的文化集團,但是這個文化集團不斷遭到異族侵略,加上自然條件的逐漸惡化,他們的語言和文化整個被伯語和伯文化取代了。大約在西元前15世紀,腓尼基人在古埃及文字的基礎上創造了比布魯斯字母(Byblos alphabet),這是壹種只記錄輔音不記錄母音的文字,母音根據上下文臨時確定,只有22個字母。 古埃及文字發展到腓尼基文字並不等於古埃及語言也轉換成了腓尼基語言,也不等於古埃及文本就直接轉換成了腓尼基文本,古埃及語言和腓尼基語言是完全不同的兩種語言,古埃及文化和腓尼基文化也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文化。古埃及意音文字發展到腓尼基拼音文字,也是在語言和文化的替換過程中形成的。 上面的無非體現了兩種情況,壹種是意音文字隨著語言文化的消亡而消亡,如赫梯文字,壹種是意音文字的語言被替換了,即被用來書寫另壹種語言,意音文字開始向拼音文字過渡。現在我們來看在語言不被替換的情況下意音文字向拼音文字過渡的條件。朝鮮(包括韓國)、日本、越南使用漢字的過程可以代表這種情況。 韓語在西元年以前壹直使用漢字這樣壹種意音文字,西元年朝鮮人創建了拼音文字。這是真正的在同壹種語言文化的基礎上實現的文字改革,即在同壹種語言文化基礎上用拼音文字替換意音文字。日語文字的情況類似。日語最早也是使用漢字。 漢字大約是在西元前4-5世紀由中國經朝鮮半島傳人日本,稱為古代日本官方文字。後來日本人在漢字的基礎上創制了假名。假名分平假名和片假名,是壹種音節文字。和朝鮮語拼音文字出現的方式略有不同,日本假名是在漢字的基礎上產生的。日本現在基本上是假名和漢字混用,但完全用假名也可以。因此日語可以說也完成了由意音文字到拼音文字的過渡。 越南語從西元10世紀開始也在漢語的基礎上創制了自己的文字,稱為字喃,也是壹種包括表意表音的意音文字。17世紀,歐洲傳教士給越南語制定了拼音文字,後來拼音文字代替了字喃這種意音文字,越南語的文字也完成了從意音文字到拼音文字的過渡。 從漢字在日本、朝鮮(包括韓國)的演化情況看,似乎可以說漢字還是可以發展成拼音文字的,但我們認為這壹過渡過程有兩個重要條件:首先,漢字是在漢語結構的基礎上自然發展起來的,有壹個文字和語言的適應過程。漢字傳到古代朝鮮半島和日本島,用來書寫朝鮮語和日語,在適應性上可能會遇到很多問題。從上看,漢字基本上是壹個字記錄壹個語素壹個音節。 朝鮮語和日語都是黏著語,壹個語素多個音節的情況很多,漢字並不完全適應當地的語言結構。從概念分類上說,漢語的壹個詞在日語或朝鮮語中可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朝鮮語或日語的壹個詞在漢語中可能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詞,甚至漢語的詞在日語或朝鮮語中找不到恰如其分的對應詞。 比如日語指示代詞是三分的,古漢語是二分的,漢字要記錄日語的三分就比較困難: kole (離說話人近)sole(離聽話人近)ale(離聽話人說話人遠)。ale就沒有合適的漢字書寫。這種不適應性容易引起文字的改革。其次,當拼音文字出現以前,用漢字書寫的朝鮮語文本和日語文本並不豐富,漢字在壹般老百姓生活中也並不普及,因此文字的改革中文本繼承問題並不突出。 漢字和漢語、漢文化的關系,與上面討論的各種情況都不同:漢語和漢文化從漢字出現以來壹直綿延不斷,漢字沒有遇到漢語和漢文化中斷的問題;漢字是在漢語和漢文化的土壤上通過圖畫記事、表意文字、意音文字等階段發展起來的,而不是從其他民族語言的文字移植過來的。這兩點體現了意音文字的原生性。任何自然產生的意音文字都具有原生性。古埃及文字、蘇美爾文字、朝鮮漢字、日本漢字等等,由於語言文化的替換或文字的移植,意音文字的原生性已經丟失。 -6-15 15:10 回復 ...* 5樓 上面幾種有代表性的意音文字的發展基本上可以概括成四種情況:壹. 隨著語言文化的消亡,文字所書寫的文本變成死文獻。如赫梯意音文字。二.壹種意音文字所記錄的語言被替代,新的語言要求簡化文字,這是意音文字向拼音文字過渡的途徑。蘇美爾楔形字、古埃及文字最後走向拼音文字就屬於這種情況。三. 壹種意音文字在記錄同壹種語言的過程中完成了由意音文字向拼音文字的轉換,條件是意音文字不是在該語言中原生的,並且意音文字所書寫的文本不是很豐富。 如日本、朝鮮的漢字向拼音文字轉換。四. 壹種意音文字壹直記錄同壹種語言,並且是原生的,意音文字為了繼承文本和統壹方言,壹直維持在意音文字階段。這是中國的漢字的情況。 第二種情況和第三種情況實際上可以統壹成壹種情況,即在這兩種情況中,向拼音文字過渡的意音文字都不是原生的。這兩種情況的差別可能只是程度問題,即日語、朝鮮語、越南語使用的意音文字時間稍微長壹些。就我們現在掌握的材料看,在語言文化保持連續性的情況下,原生的意音文字沒有壹種發展成拼音文字或被拼音文字代替。 或許我們可以說,意音文字的原生性可能是意音文字能夠存在下去的另壹個至關重要條件。意音文字是從圖畫記事發展出來的,這種過程是漫長的、自然的、有機的。在意音文字的發展過程中,意音文字適應了語言的結構,能夠有機地記錄這種語言,並且在文字的發展過程中已經記錄了用這種語言思維而形成的大量文本,這種文本又反過來影響口語,這種文本中所積澱的壹個民族文化的經驗和知識是指導該民族行動的最重要的遺產。 現代很多語言學家相信用什麼樣的文字記錄語言沒有必然,那只是從制定文字的角度看問題,而且必須以人類對有了充分的認識為先決條件。自然文字的產生是沒有這種先決條件的,所以總是從圖畫記事開始,圖畫的分割和組裝要適應語言的單位和單位的組合規則,在能夠區分各種不同類型的馬的語言中,馬的圖形可以有好多種,在區分馬的種類的語言中,馬的圖形可能就比較少。 意音文字對語言的適應使這種文字能夠從深層次上繼承壹個民族的文化。瑪雅文字的情況比較特殊。瑪雅文是中美洲土著居民瑪雅民族曾經使用過的古文字,是意音文字。用瑪雅文字書寫的最早文本可以追溯到西元年,這種文字壹直使用到16世紀,長達壹千多年。 16世紀,由於西班牙人的入侵,開始用西班牙字母記錄瑪雅語,瑪雅文字開始消亡,西班牙文字替代了瑪雅文。現在的墨西哥、瓜地馬拉和洪都拉斯還通行瑪雅語的各種變體,用的是西班牙文字。這說明瑪雅文字不是因為瑪雅語的消亡而消亡的。但瑪雅文字消亡的情況也不應該簡單地被看成拼音文字替代意音文字。 這裏有兩個重要的條件,壹是西班牙入侵者當時通過西班牙語大規模引入了西班牙文化,引入了近代歐洲文明,二是西班牙強行推行拼音文字,實際上是強迫瑪雅人不再通過瑪雅文字承傳瑪雅文化。這種情況本質上可以看成西班牙語言文化在當時成了該地區的權威語言文化。這種情況在某種程度上和法國人在越南推行拼音文字是壹樣的。 從瑪雅文字和越南字喃的情況可以看出,意音文字要維持下去,他所記錄的語言還應該是這個民族的權威語言。瑪雅文字盡管是原生的意音文字,但從16世紀開始,西班牙語已經逐漸成為瑪雅語分布區的權威語言,這可能是瑪雅文字消亡的壹個主要原因。通過以上,現在我們可以把意音文字的存在條件由2個增加到4個:1.該意音文字所記錄的方言很復雜。2.該意音文字所書寫的古代文本很豐富。3.該意音文字是原生的。4.該意音文字所記錄的是權威語言。現在我們來世界上其他兩種仍然還在使用的意音文字的存在條件,看看這兩種文字是否滿足這4個條件。這兩種文字是納西東巴文字和彜文。 -6-15 15:10 回復 ...* 6樓 納西族用來記錄納西語的東巴文是壹種由圖畫文字演變出來的意音文字。用納西文字書寫的經書又叫東巴經。東巴文產生年代大約在公元11世紀以前,最初只是圖畫文字,後來不斷完善,演變成了現在的意音文字,大體能夠記錄納西語。 表意部分包括形聲字和會意字,表音部分都是由原來的表意字元假借而來的,壹個字表示壹個音節。表意字和表音字又可以***同組成形聲字。東巴文字是在納西語的土壤上自發形成的,所以納西象形文字是原生的。 納西東巴文字所記錄的納西語現在仍然是納西族的權威語言,但由於東巴文字發展還不成熟,東巴文主要用來記錄詩、傳說、故事和宗教經典,用於日常生活的交流比較少。在這裏還要提出壹個重要的現象,那就是東巴文的形聲字中,音旁有明顯的藏語影響,不過從地理位置上和兩個民族的交流上看,這也不值得大驚小怪。納西語至少可以分出東部和西北兩個方言。內部差異也比較大,主要是受藏語、彜語影響。在我們調查過的滇川藏大三角地帶,不同地方的納西語差別很大,不能通話。東巴文由於是意音文字,不同地方的納西族可以用不同的讀音來確定同壹個詞,這樣用東巴文字寫的東巴文本就容易為不同方言區的納西族所接收。 納西族地區還出現過哥巴文(或譯為:格巴文),這是納西族用來書寫納西語的音節文字。納西哥巴文來源有兩種可能,壹種可能是大東巴和文裕創制的(李霖燦《哥巴文字典》),壹種可能是從傳人的(J.F.羅克)。 納西語中,哥巴的讀音是g31ba31(ga-31ba31),直譯為、徒弟,意思是哥巴是東巴的徒弟。因此哥巴文更可能是大東巴創制的。無論哥巴文的來源是哪壹種,其拼音文字的屬性是比較明確的。意音文字的東巴文和拼音文字的哥巴文同時在納西族中並存,這就為我們比較意音文字和拼音文字的存在條件提供了可能。 現在的實際情況是,用哥巴文書寫的哥巴經比用東巴文書寫的東巴經少得多。國內現存東巴經壹萬多冊,圖書館、雲南東巴經研究室就有八千多冊。美國華盛頓國會圖書館有三千多冊,哈佛燕京圖書館有五百多冊。說明用東巴文記錄的文本是很豐富的。 哥巴文的起源時間有兩種說法,壹種說法是早於東巴文,壹種說法是只有多年的時間,無論比較哪壹種時間範圍,東巴經都比哥巴經要豐富得多。這說明代表意音文字的東巴文比代表拼音文字的哥節文字使用範圍更廣泛。 從文字的完善程度看,東巴文的完善程度不如哥巴文,因為東巴文中還有些字圖畫性很強,有時候不容易判斷它們代表語言中的哪些詞。但即使在東巴文記錄語言不很完善的情況下,納西族仍然多用東巴文來記事。可見,東巴文的存在和意音文字的四個條件是有關系的。 年為納西族創制了拉丁字母拼音方案,由於納西語方言的差異,這種拼音文字的推廣遇到了很多困難。彜文的情況與此類似。彜文是表意音節文字,彜文的表意部分包括象形、指事、會意。壹個字壹個音節。字數較少,因此假借字很多。彜文沒有發展到拼音文字。 彜文滿足意音文字存在的四個條件。彜文是在彜語的環境下原生的。彜文所記錄的彜語是彜族的權威語言。彜語的方言分歧很大。彜語有東部、南部、西部、北部、東南部、中部六大方言。實際上根據我們初步的調查,按照不能通話來計算,至少有幾十個土語,記錄這些不同的土語也不可能用統壹的拼音文字。東巴文和彜文都不是移植的意音文字。 東巴文和彜文是否能存在下去?現在還不好斷定,因為納西族和彜族說漢語的人越來越多,如果漢語最終成為權威語言,這兩個民族自己的文字就會受到威脅。 4.符咒層面的探討符者,符也,圖像也,無論在各文化中具體稱謂如何,都是主要通過視覺沖擊影響人類的;咒者,特定的聲音也,也無論在各文化中具體稱謂如何,都是主要通過視覺沖擊影響人類的。但是從本質上來說,如果能量的影響足夠大,也可以超越人類現有已知的感知手段直接對人的精神和肉體發生影響。 從上面的探討可以看出,納西人的東巴文和哥巴文,由於在地理、文化和族源上,與關系緊密,因此要探究其術法,主要應從此二者的關系出發來研究,不過,由於納西人的意識形態受的影響也十分突出,因此不應該放棄在這壹方面的探索,不過由於對納西文化的影響主要在世俗生活方面,因此要研究納西人的高深術法,還是應以納西與的關系入手。 而苗人由於在地理、文化和族源上,與中原關系緊密,因此要探究其術法,那就得主要應從彼二者的關系出發來研究,特別是研究苗人與道家的關系。不過苗人術法在民族遷徙過程中與泰國的降頭術關系也甚為緊密,因此,這也是壹個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 我覺得,納西人的宗教與×傳佛教關系甚密,而苗人術法與道教關系甚密。但是!但是由於漢×文化的同源性特徵十分突出,因此在更高層次上也可以放在壹個統壹體中研究,只是這樣研究要有以上研究作為基礎,絕對不能跨越!大體就是這樣,我看,這也是壹份不及格的答卷,因為在網上的緣故,很多東西因疏懶而不及深入推演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