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人們視鴛鴦為“守情鳥”。西晉人崔豹的筆記《古今註》雲:“鴛鴦,水鳥,鳧類,雌雄未嘗分離,人得其壹,則壹思而至死,故謂之‘匹鳥’。”《康熙字典》亦稱:“鴛鴦雌雄未嘗分離,人得其壹則壹必思而死,故謂‘匹鳥’。”《淮安府誌》的記載則更為神奇: 明代成化六年十月間,鹽城壹漁夫弋壹雄鴛,刳割後置於釜中煮之。其雌者隨棹飛鳴不去。漁夫方啟釜,雌鳥即投沸湯而死。由此可知,因鴛鴦習性雌雄成雙,人們便深信它們對愛情忠貞不渝,故而美其名為“守情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