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筷子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筷子是哪個國家發明的?

中國人使用筷子,大約在三千多年以前。其實,在使用筷子之前,我們的祖先同樣也經歷了壹個用手抓飯吃的過程。但熱粥湯羹又如何抓取得了呢?於是不得不隨地折取壹些草莖木棍來幫助。 筷子,可謂是中國的國粹。它既輕巧又靈活,在世界各國的餐具中獨樹壹幟,被西方人譽為“東方的文明”。我國使用筷子的歷史可追溯到商代。《史記·微子世家》中有“紂始有象箸”的記載,紂為商代末期君主,以此推算,我國至少有三千多年的用筷歷史了。先秦時期稱筷子為“挾”,秦漢時期叫“箸”。古人十分講究忌諱,因“箸”與“住”字諧音,“住”有停止之意,乃不吉利之語,所以就反其意而稱之為“筷”。這就是筷子名稱的由來。

筷子於唐、宋、元、明、清統稱「箸」 筷子有多種名稱,先秦時期稱「挾」,也作「莢」。鄭玄註釋:「挾,猶箸也,今人謂箸為挾提。」漢代著名史學家太史公司馬遷著《史記》時,稱商紂時期的筷子為「箸」,古寫為「木箸」。兩漢又出現了「筋」字。隋唐時李白《行路難》詩曰:「停杯投筋不能食」;杜甫《麗人行》詩雲:「犀箸厭飲久來下,鍪刀鏤切空紛綸。」從兩位大詩人的詩句中,我們知道,唐代「筋」與「箸」通用。不過自唐代起,宋、元、明、清皆統壹稱「箸」 五彩不銹鋼筷子

但箸的名稱,並非保持到底,明代發生了變化。明陸容《菽園雜記》雲:吳俗舟人諱說,「住」與「箸」諧音,故改「箸為快兒」。因為吳中船民和漁民特別忌諱「箸」,他們最怕船「住」,船停住了,行船者也就沒生意,他們更怕船「蛀」,木船「蛀」了漏水如何捕魚。在這種迷信諧音的思想指導下,故見了「箸」反其道叫「快子」,以圖吉利。明人李豫亨在《推蓬寤語》中說得更明白:「世有諱惡字而呼為美字者,如立箸諱滯,呼為快子。今因流傳已久,至有士大夫間亦呼箸為快子者,忘其始也。」;雖然明代已有人稱「箸」為「快」,但清康熙並不承認民間將快加了竹字頭的「筷」字。這可以從《康熙字典》中僅收錄「箸」而不收「筷」得到證明。但皇帝也難以抵擋民間怕犯忌,喜口彩的潮流。在《紅樓夢》四十回,在賈母宴請劉姥姥壹段中曹雪芹三處稱「箸」,兩次呼「筋」,而四次直接寫明「筷子」。 當今社會,筷子的稱呼己習以為常,但專家學者在書法、詩詞作品和文章中依然稱筷子為箸或筋,並沒有如《推蓬寤語》所言「忘其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