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筆畫筆順為:
於,yu,於是迂、紆的本字,本義為曲折。較早的字是在“幹”的旁邊有壹條迂曲的線,行路時要繞著走。
“於”是“於”的部分簡體字(但《簡化字總表》、《通用規範漢字表》都沒有規定“於”簡化為“於”,只有大多數網站已規定部分簡化,《新華字典》對“於yú”的解釋是“同? 於”),“於”、“於”多數情況相通,
但“於”並不能代替“於”的全部意義,“於”簡化時只能應用於“於”的部分意思——介詞,例如“關於”、“屬於”。同時“於”也是壹個姓氏,但不同於“於”姓。常見於文言文中。
擴展資料:
於姓的起源:
1、出自姬姓,為周武王姬發的後代,以國名為氏。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所載,西周初年,周武王克商後,大舉分封諸侯,其第二個兒子邘叔被封在邘國。後來,邘叔的子孫就以國名為氏,有的姓了邘,有的則去邑旁姓於,是為河南於氏。春秋戰國混亂,邘叔有後裔遷山東郯城,為山東於氏。
2、出自古炎帝姜姓齊國公子、文學家淳於髡的後裔淳於氏,在唐代時避諱憲宗李純改單姓於氏。據《古今姓氏書辯證》所載,淳於公子孫,以國名為姓,稱為淳於氏。
唐貞觀年間所定皇族七姓,有淳於氏。至唐憲宗李純時,為避諱(“純”“淳”同音),復姓淳於氏改為單姓於氏。到了宋代,又有部分於姓恢復淳於姓,也有壹部沿襲未改的,形成此支於氏。?
3、出自北魏前期中原於氏避三國之亂於平城而改姓的萬忸於氏,在孝文帝漢化改革時,恢復本姓於。據《路史》所載,鮮卑族的萬忸於氏原為山東於姓人,後隨鮮卑俗改之,孝文帝漢化改革,又復於姓。
實際上,他們是漢朝於公的後代,在三國戰亂時,隨拓跋鄰部離開中原,並為了適存於鮮卑族而改姓為萬忸於氏。到後來鮮卑族的拓跋珪在我國北方建立了北魏,才又重回中原,復姓為於而已。居住在北方的於姓之人乃至播遷全國的於氏族人很多都是此支於氏。?
4、出自賜姓或少數民族改於姓而來
① 明朝時賜元人巴延達哩姓於名忠,清朝時,南方的部分尼瑪哈氏改於姓。
② 又有達斡爾、鄂倫春、土、回、高麗等小數民族有改於姓者。
5、於姓遷徙傳播
於姓最早期的繁衍播遷,是在今焦作沁陽北部壹帶,這裏是古邘國所在地,也是於姓的發祥地。
邘國滅亡後,於姓族人主要生活在今河南省境內,播遷也以河南境內為主,如方城、午湯、許昌、伏牛山等地。
秦漢時期,於姓人開始以河南為中心緩慢向周邊播遷,往北遷的去了山西、河北,往東遷的到了安徽、山東,往西遷的則去了陜西、甘肅。在此期間於姓主要是以中原地區為繁衍播遷的中心,並形成三大郡望,即河南、東海、河內。其中,東遷進入山東的於姓最為興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