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毫州叫什麽

毫州叫什麽

毫州為亳州(bó zhōu)的誤稱,很多人看到亳州(bó zhōu)都把“亳(bó)”當成“毫(háo)米”的“毫”字,兩字僅壹筆之差,而且極為相近,“毫(háo)”比“亳(bó )”下多壹筆,壹為“毛”,壹為“宅”去掉寶頭。 毫州市地理位置  亳州 亳州已有5000多年的文明史,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發祥地之壹。“亳”字甲骨文為“ ”。《說文大字典》解為:“商湯所都,京兆社陵亭也,從高省乇聲”。“乇” 《說文大字典》釋: “原義草葉也,從 穗,上貫壹,下有根,象形”,讀作 “zhe”,由此可見,亳的本義為生長著茂盛莊稼的高地,商初水害和糧食是涉及到國家根基的兩大問題。因此所選建都之地必然是肥沃的高地。 夏時亳州屬豫州,曾是帝嚳(高新氏)的國邑。周初是神農氏後裔的封地,置焦國。春秋時期,焦屬陳國。陳於此建焦城,後楚滅陳,築譙城(今譙城區)。譙夷所轄區域擴大到苦(今渦陽縣)、蒙(今蒙城縣)及周邊地區。秦時置譙縣,屬碭郡。漢時先後屬豫州、沛國治。建安末年設譙郡。魏皇初2年(221)封譙郡為 “陪都”,與許昌、長安、洛陽、鄴並稱 “五都”。西晉時,譙是譙國治所,北魏正始4年(507)為“南兗州”治所,北周大象元年(579),改南兗州為亳州,治所不變,亳州之名始於此。隋大業3年(607)又改亳州為譙郡。唐武德4年(621),譙郡更名為亳州,為“十望”州府之壹,下轄譙、臨渙、酂、城父、鹿邑、蒙城、永城、真源8縣。宋時亳州屬淮南路,金時屬南京路,下轄6縣5鎮。元時亳州屬歸德府(今商丘),下轄6縣。元至正15年(1355),劉福通起兵反元,擁韓林兒在亳州稱帝,建 “宋”政權,以亳州為國都。至此亳州正式成為 “三朝”古都之地。明朝初年亳州壹度為縣,屬潁州。弘治9年(1496),又升縣為州。清初亳州屬安徽布政使司直轄。1864年清廷鎮壓撚軍後,析亳州、宿州、蒙城、阜陽、各壹部設渦陽縣。1912年國民政府降亳州為亳縣,由省直轄。1964年,國務院決定從阜陽、渦陽、蒙城、鳳臺各劃出壹部成立利辛縣。1986年國務院決定撤銷亳縣建制,設立亳州市(縣級)。1998年收歸省直轄(副地級)。2000年正式設立地級亳州市,下轄渦陽、蒙城、利辛三縣和譙城區。 亳州全境跨東經115°53′~116°49′、北緯32°51′~35°05′,呈東南西北向斜長形,長約150公裏,寬約90公裏。轄境與黃河決口扇形地相連,屬平原地帶,地勢平坦,僅東部有龍山、石弓山、齊山、狼山、雙鎖山等10余處石灰巖殘丘分布;整個亳州地勢西北高而東南低,以1/9000地面自然坡降向東南微傾。西北部譙城區詹樓地勢最高,海拔42.5米;東南以利辛縣展溝南部最低,海拔22米,相對落差20.5米。由於受河流蜿蜒切割變遷和黃河歷次南泛的影響,形成平原中崗、坡、碟形窪地相間分布,具有“大平小不平”的地貌特征。土壤主要是砂礓黑土,其次是潮土、棕壤土類,並有少量石灰土在渦、蒙兩縣的山丘周圍分布。 全市氣候處在暖溫帶南緣,屬於暖溫帶半溫潤氣候區,有明顯的過渡性特征,主要表現為季風明顯,氣候溫和,光照充足,雨量適中,無霜期長,四季分明,春溫多變,夏雨集中,秋高氣爽,冬長且幹。因氣候的過渡性,造成冷暖氣團交鋒頻繁,天氣多變,年際降水變化大,全市歷年平均氣溫14.7℃,平均日照2320小時,平均無霜期216天,平均年降水量822毫米。 亳州市常見的災害性天氣有旱、澇、大風、冰雹、幹熱風、低溫、霜凍等。旱、澇是最主要的自然災害。 轄區內河流屬淮河水系。主要幹流河道有渦河、西淝河、茨淮新河、北淝河 毫州花戲樓、芡河等。渦河自譙城區安溜鎮入境,東南流經渦陽縣至蒙城縣移村集出境入懷遠縣,境內長173公裏,流域面積4039平方公裏;西淝河自譙城區淝河鎮入境,東南流經渦陽縣,至利辛縣展溝鎮出境入鳳臺、潁上縣界,境內長123.4公裏,流域面積1871平方公裏;茨淮新河自利辛縣大李集鎮入境,向東流經利辛縣境南部,至蒙城縣鄒樓出境入懷遠縣,境內長66公裏,流域面積1401平方公裏。 貫通黃淮的渦河,兩岸數百裏壹馬平川,土地肥沃,平垠豐饒,是古代農耕文明的最好平臺。1986年,亳州市被國務院批準為國家第二批歷史文化名城。這自然是亳州人引以為傲的盛事。20多年來,有思想的亳州人自豪之余往往產生壹種惶惑:亳州文化到底輝煌在何處?它的歷史文化遺存還有多少?與歷史文化名城稱號相匹配的,我們有沒有相應的文人群體?壹句話,我們對亳州歷史文化有壹個怎樣的系統概念?希望采納 更多只是就在 /view/63589?hold=synstd&reforce=%D9%F1%D6%D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