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王安石的壹首絕句中,他寫道:“瓜州與京口之間壹水之隔,鐘山只隔幾山,春風綠在江南岸。明月幾時照我?”。在這部作品中還有壹個典故。
在蘇州壹個進士家裏發現了這首詩的草稿。本來是到了春風的江南岸,但是作者對“到”的改動不滿意,反而覺得不合適,就改成了“進”,然後又改成了“滿”。作者列舉了10多種可能性,最後從中挑出“綠”字,成就了現在的傑作。這就是王安石改字的典故。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王安石的寫作態度。壹個字他考慮了幾十遍,最後敲定。他非常重視精煉的詞語。這是壹種對藝術的堅持,值得後人學習和欣賞。
原文
王絕句雲:“瓜州與京口壹水,中山僅隔數山。江南岸春風綠,明月幾時照我?”。吳軍士家藏其草。楚雲“又去了江南岸”。圈出單詞“to”並註明“bad”。改成“國”,繞過去,改成“金”。將旋轉更改為“完整”。如果是十個字,就指定為“綠”。
摘自宋。劉斧的清鎖高儀。
做出贊賞的評論
“國”和“金”兩個詞的首次使用,著眼於季節的變化,反映了江南的復興。要字斟句酌,重在春深似海,體現春的濃烈;最後,我們將使用綠色這個詞,重點介紹春天的勃勃生機。作為春天的使者,春風把江南的花草樹木都吹綠了。壹個綠字非常巧妙生動地描繪了江南春天生機勃勃的景象。
可見詩人在藝術手法上善於創新和獨創。這種註重精煉句子,認真寫作的態度值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