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是農歷新年後的第壹個“節氣”。我國古代把壹年分為“二十四節氣”這個獨特的創造,為天文學作出了偉大的貢獻。“二十四節氣”的發明,是對天象長期觀察、反復探索的結果。
迄今保存最完好的最古的天文臺“登封觀星臺”(現存的建築遺跡,建於元初),坐落在古都洛陽東南的登封縣告成鎮。這座巍然挺拔的古建築遺跡,由高8.5米的“測景臺”、長30.3米的“星天尺”組成。相傳周公曾風塵仆仆,從西周首都鎬京來到這裏,主持過測量日影。臺上至今還珍藏著公元724年唐代所立的石表,上刻“周公測景臺”五個。
在觀察、測量太陽位置變化規律的基礎上,我國古代人民把壹年劃分為若幹“節氣”。春秋末年,根據每年“冬至”時刻的測定,推算出壹年歲實是三百六十五點二五日,這在當時是世界上最精密的數值,為準確預報季節、反映氣候寒暖變化創造了條仟。《春秋》書中,已有許多春夏秋冬四季的記載。西漢時問世的《淮南子·天文訓》則完整地記錄了全部“二十四節氣”。驚蟄、清明、谷雨等,這些名詞與天氣、物候的對應,足以證明它同農業、畜牧業及人民生活息息相關,它至今仍為我國人民所沿用,具有悠久的生命力。
二十四節氣小史
壹年二十四節氣中有的是表示季節的,有的是表示溫度、降雨、霜、露等氣象現象的,有的是反映作物和自然物候的。
“二分”(春分和秋分)、“二至”(夏至和冬至)和“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根據天文來劃分的。當太陽位於黃經o。時,太陽光直射赤道,這時是春分;當太陽在黃經90。時,陽光直射北回歸線,這時是夏至;當太陽位於黃經180。時,太陽直射的地方又回到赤道,這時是秋分;當太陽位於黃經270。時,太陽光直射南回歸線,這時是冬至。“二分”、“二至”是表示季節的轉折點,“四立”表示季節的開始,是“二分”、“二至”中間的時間。
二十四節氣中大部分是反映氣候的,如表示溫度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表示降水和水氣凝結現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其他的節氣則是反映物候現象和農事活動的。如“驚蟄”表示地下的小動物開始出土活動。“清明”表示草木繁茂,天氣晴朗。“小滿”表示夏熟作物籽粒開始飽滿,但還未成熟。“芒種”表示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的時節。
二十四節氣的意義
立春——春季開始的意思
雨水——嚴寒就要過去,降雨開始,雨量逐漸增加。
驚蟄——溫度逐漸升高,開始有雷雨,冬眠動物復蘇,出土活動。
春分——春季的中間,太陽正好直射赤道。這天的白天和夜晚壹樣長。
清明——氣候溫暖,草木繁茂,天氣明朗。
谷雨——降雨量增多,對谷類增長有利。“谷雨”是“雨生百谷”的意思。
立夏——夏季開始,作物生長旺盛。
小滿——麥類等夏熟作物的籽粒逐漸飽滿,但是沒有成熟。
芒種——在這個時期,麥類等有芒作物成熟,進入夏收夏種的大忙時期。所以,農諺中有“芒種忙種”的說法。
夏至——炎熱的夏天到了,氣溫繼續升高。這天白天最長,夜晚最短。
小暑——“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表示還沒有達到最炎熱的程度。這時正值初“伏”前後,進入炎熱初期。
大暑——這是壹年中最熱的時期,正當中“伏”前後。
立秋——秋季的開始,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
處暑——“處”有躲藏、終止的意思。表示炎熱即將過去,氣溫明顯下降。
白露——這壹時期氣溫下降較快,夜間較涼,空氣中水汽凝成露水,因此早上露水較重。
秋分——秋季的中間。這天的白天和夜晚壹樣長。
寒露——表示氣溫已經很低,夜間露水很涼。
霜降——開始降霜的意思。天氣漸涼,夜間露水可以凝成小晶冰。
立冬——冬季開始的意思。
小雪——開始降雪,但是下得較小。
大雪——降雪已經較大的意思。
冬至——壹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