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若的文言文意思及文言文出處翻譯

若的文言文意思及文言文出處翻譯

1. 文言文中“若”的意思

若,文言虛詞。用法很多。舉例如下:

當順講。《左傳-宣公三年》“故民入山澤山林不逢不若”。不若就是不順。

還當及講。《論語-學而》“未若貧而樂”。

做稱呼代詞,當妳講。即汝、爾。《捕蛇者說》“更若役復若賦”。

當其講。《論衡-刺孟篇》“吐若兄之路”。若還可以當如此講。當此講。當這講。等等。不再壹壹列舉。要看“若”字是不是作主語,或賓語,或狀語,和什麽樣的副詞相配等各種具體情況來翻譯。

作連詞時,常常寫作“若茍”、“若其”、“若使”、“若或”。

用在語首,是發語詞,沒任何意義。

“若幹”這個詞,現在還在使用。

2. '若'字 在古文裏都有什麽解釋

若字在古文裏的解釋如下:

1.如果,假如:~果。倘~。假~。天~有情天亦老。

2. 如,像:年相~。安之~素。旁~無人。置~罔聞。門庭~市。

3. 妳,汝:~輩。

4. 約計:~幹(gān )。~許。

5. 此,如此:“以~所為,求~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6. 順從:“曾孫是~。”

7. 指“海若”(古代神話中的海神)。

8. 指“若木”(古代神話中的樹名)。

9. 指“杜若”(古書上說的壹種香草)。

10. 文言句首助詞,常與“夫”合用。

11. 用在形容詞或副詞後,表示事物的狀態。

讀音:ruò,部首:艹,四角碼:44604,倉頡:tkr

86五筆:adkf ,98五筆:adkf,鄭碼:EGJ

擴展資料

漢字演變:

相關組詞:

1.若非[ruò fēi]

連詞。要不是:~親眼所見,誰敢相信?

2.倘若[tǎng ruò]

表示假設:妳~不信,就親自去看看吧。

3.若是[ruò shì]

如果;如果是:他~不來,咱們就找他去。

4.宛若[wǎn ruò]

宛如;仿佛:那棵榕樹枝葉繁茂,~巨大的綠傘。

5.假若[jiǎ ruò]

如果:~遇見這種事,妳該怎麽辦?

3. 文言文“若”字解釋及其3個例句

1.像,如,好像。

《孟子 梁惠王上》:“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詩:“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成語有“若明若暗”。

“不若”:不如,比不上。《列子 湯問》:“曾不若孀妻弱子。”

2.第二人稱代詞。妳,妳的。

《商君書 畫策》:“失法離令,若死,我死。”柳宗元《捕蛇者說》:“更若役,復若賦,則何如?”(改變妳的差使,恢復妳的賦稅,那麽,怎麽樣呢?) 3.指示代詞,此,這個。

《孟子 梁惠王上》:“以若所為,求若所欲。” 4.連詞。

假如,如果。《左傳 隱公元年》:“若厥地及泉,隧而相見,其誰曰不然。”

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天若有情天亦老。” 5.連詞。

與,和。《史記 魏其武安候列傳》:“願取吳王若將軍頭,以報父仇。”

6.連詞。相當於現代漢語的“或”。

《漢書 食貨誌》:“時有軍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7.至,至於。

《國語 晉語五》:“病未若死。”“若夫”:句首語氣詞。

用以引起下文,有“至於說到……”的意思。 8.奈,怎樣。

《左傳 僖公十五年》:“寇深矣,若之何?”

參考資料:

如果您的回答是從其他地方引用,請表明出處。

4. 古文中“若”字有幾種翻譯

古文讀音:rě、ruò、ruò古文中的翻譯如下:① 像。

《赤壁之戰》:“眾士慕仰,~水之歸海。”② 及;比得上。

《鄒忌諷齊王納諫》:“徐公不~君之美也。”③ 妳;妳們;妳(們)的。

《鴻門宴》:“~入前為壽。”《捕蛇者說》:“更~役,復~賦。”

④ 這樣的;這。《齊桓晉文之事》:“以~所為,求~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⑤ 至於。《齊桓晉文之事》:“~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

⑥ 假如;如果。《肴之戰》:“~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⑦ 或;或者。《漢書?食貨誌》:“時有軍役~水旱,民不困乏。”

⑧ 好像;似乎。《桃花源記》:“山有小口,仿佛~有光。”

⑨ 用於形容詞後,表示“……的樣子”,也可不譯出。《詩經?氓》:“桑之未落,其葉沃~。”

5. 文言文中若的幾層含義及例句

1. 如,像。例:門庭若市。

2. .順。例: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所以人民進入川澤山林,就不會遇到對自己不順的東西。)

1. 代第二人稱,妳。例:更若役,復若賦。(更換妳的差役,恢復妳的賦稅。)

2. 表示近指。這,這樣。例:君子之愛若人也,推及於其屋之烏。(君子喜歡這人,推及到他屋上停留的烏鵲。)

表示揣測、估計。好像。例:意氣勤勤懇懇,若望仆不相師。(情意懇切,好像抱怨我不聽從妳的意見。)

1. 連接分句,表示至於。例:栗,稼而生者也,若布與帛,必蠶績而後成者也。(糧食,是人們種植才長出來的。至於布匹絲綢,壹定要靠養蠶、紡織才能制成。)

2. 連接詞或詞組,表示並列關系。和。例:則其師若友,必學聖人者。(那麽他們的老師和朋友,壹定是學習聖人的。)

3. 連接分句,表示假設。如果,假設。例:若潛師以來,國可得也。(如果秘密派軍隊來,鄭國就可得到了。)

6. 成語的出處(文言文)和出處的翻譯

刻舟求劍

[原文]

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 (出自《呂氏春秋.察今》)

[譯文]

有個楚國人乘船過江時,劍從船上掉進水裏,他就在船幫上刻下壹個記號,說:“這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等船靠岸,他就從刻記號的地方跳進水裏去找劍。船已走了很遠,而劍卻沒走,這樣去找劍,不是很糊塗嗎?

闡述的道理:世界上的事物,總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人們想問題、辦事情,都應當考慮到這種變化,適合於這種變化的需要,不能死守教條。比喻拘泥成法,固執不知變通.

鄭人買履

[原文]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試之以足?”曰:“寧信度,無自信也。” (韓非《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譯文]

有個想要買鞋子的鄭國人,他先在家裏量了自己的腳,把尺碼放在了他的座位上。到了前往集市的時候,卻忘了帶量好的尺碼。他已經拿到鞋子,(才發現自己忘了帶尺寸了)就說:“我忘記帶尺碼了。”返回家去取尺寸。等到他趕回來,集市已經散了,最終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他說:“妳為什麽不用自己的腳試壹試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說:“我寧可相信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闡述的道理:告訴我們迷信教條而不顧實際是不會成功的。(旨在諷刺那些不從實際出發,信守教條辦事呆板的人。)(書本上的知識不壹定可靠,依據實際需要大膽試才是解決問題最有效的辦法。)

守株待兔

[原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得,而身為宋國笑。(韓非《韓非子?五蠹》)

譯文:

從前宋國有個農民,他的田地中有壹顆樹樁。壹天,壹只跑的飛快的兔子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而死。從此,那個農民荒廢了他的耕作,天天等在樹樁旁,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當然,兔子是沒等到,他自己卻成了宋國的笑柄。

闡述的道理:不靠自己勤勤懇懇的勞動,而想靠碰好運過日子,是不會有好結果的。不能存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獲,要主動地努力去做。

7. 文言文若字有什麽意思在那篇課文

漢字 若 釋義 ruò①像。

《赤壁之戰》:“眾士慕仰,~水之歸海。”②及;比得上。

《鄒忌諷齊王納諫》:“徐公不~君之美也。”③妳;妳們;妳(們)的。

《鴻門宴》:“~入前為壽。 ”《捕蛇者說》:“更~役,復~賦。”

④這樣的;這。《齊桓晉文之事》:“以~所為,求~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

⑤至於。《齊桓晉文之事》:“~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

⑥假如;如果。 《肴之戰》:“~潛師以來,國可得也。”

⑦或;或者。《漢書?食貨誌》:“時有軍役~水旱,民不困乏。”

⑧好像;似乎。《桃花源記》:“山有小口,仿佛~有光。”

⑨用於形容詞後,表示“……的樣子”,也可不譯出。 《詩經?氓》:“桑之未落,其葉沃~。”

若華若木之花。若木古代神話中的樹名。

生於日落之處,青葉赤花。若時⒈順應天道。

時,四時;天運。⒉此時。

⒊彼時。若屬妳們這些人。

若許猶“如許”。如此。

若英杜若之花。若木之花。

8. 若有什麽意思古文意

攫的拼音: jué 漢字結構:左右結構 造字法:形聲 簡體部首:扌 攫的部首筆畫:3 總筆畫:23 筆順:橫豎橫豎折橫橫橫豎折橫橫橫撇豎捺橫橫橫豎橫折捺 攫的意思 1、基本解釋 ●攫 ◎抓取:攫取(掠奪)。

攫奪。 2、詳細解釋 詳細字義 ◎攫 jué〈動〉 (1)形聲。

從手,矍(jué)聲。本義:鳥用爪迅速抓取。

(2)同本義 攫,執也。——《說文》 鷙蟲攫搏。

——《禮記·儒行》 盜跖弗攫。——《史記·李斯傳》。

索隱:“凡鳥翼擊物曰搏,足取曰攫。” 鳥攫其肉。

——《漢書·黃霸傳》 又如:攫取(抓取;拿取);攫捷(抓取;獵獲);攫啄(以爪抓取,以嘴啄食);攫搏(鳥獸以爪翅獵物);攫噬(抓取而吞噬)。 (3)奪取 備獸觸攫。

——《周禮·獸人》註 乳犬攫虎。——《公羊傳·莊公十二年》 左手攫之,而右手廢。

——《莊子·讓王》 又如:攫攘(爭奪);攫竊(竊奪);攫晝(白晝搶劫);攫盜(盜取,竊取)。 3、漢語字典 [①][jué] [《廣韻》居縛切,入藥,見。

] 亦作“爴1”。 (1)鳥獸以爪抓取。

(2)泛指抓。(3)奪取。

4、音韻參考 [廣 韻]:居縛切,入18藥,jue,宕合三入陽見。 [平水韻]:入聲十藥 5、帶攫的成語 拏雲攫石、拿雲攫石、攫為己有、攫戾執猛、攫金不見人、鷹瞵虎攫、齊人攫金、龍拏虎攫 參考:查字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