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呂的姓氏如何得來的

呂的姓氏如何得來的

呂姓有四支來源,第壹支是源自姜姓,其次是源自魏氏改姓,最後是古代少數民族改姓。另外也有少數民族漢化改姓。呂姓的第壹支就是以國為氏。

1、出自姜姓。

這壹支以國為氏,其始祖為呂侯即呂尚,又稱姜子牙。相傳上古部族首領神農氏炎帝,因居姜水流域,因以之為姓,稱姜姓。

後來姜姓羌人發展出四支胞族既"四嶽",呂部族就是其中壹支。該部落的首領在夏時被封為呂侯,建姜姓諸侯國呂國(在今河南南陽)。

春秋時,呂國被楚國所滅,其後子孫以國為氏,稱呂氏,史稱呂姓正宗。古時,在今河南新蔡,又有壹呂國,史稱東呂,實為南陽呂國分出的壹支。春秋時,東呂為宋所滅,其後裔也以國為氏,稱呂氏。?

2、源自姬姓魏氏。

這壹支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晉國大夫魏氏的封地,屬於以居邑名為氏。據史籍《姓源》、《通誌》中記載,春秋時期晉國有壹支呂氏,系魏氏家族的分支。

春秋初期,山西古呂人的居地被晉國所吞並之後,晉侯將此地作為封邑,賞給姬姓公族大夫魏氏。魏氏後裔雖系晉之公族,但因封於呂人故地,因而仍襲用呂的故號。後來的晉大夫呂錡、呂相便屬於魏氏家族的後人。

在晉惠公姬夷吾執政時期,屬下有大夫呂甥,他的封邑即在呂地。呂邑最後被晉國完全吞並,呂甥的後裔子孫以先祖食邑名稱為姓氏,稱呂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山西呂氏。

3、出自南北朝時期的少數民族漢化。

史籍《魏書·官氏誌》及《通誌·氏族略》等記載,南北朝時期,原鮮卑族拓拔部中有叱呂氏、叱丘氏、列比邱氏、副呂氏(富呂氏)、等氏族部落。

在北魏王朝孝文帝拓拔宏於太和十九~二十年(公元495~495年)遷都洛陽入主中原後,大力推行漢化改革政策,其間叱呂氏、叱丘氏、列比邱氏、副呂氏(富呂氏)等氏族部落均改為漢字單姓呂氏,後逐漸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是為洛伊呂氏。

4、源於其他各少數民族漢化改姓為呂氏。

這壹支在今天的黎族、仫佬族、土族、蒙古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流改為漢姓呂氏,來源於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改姓而來。

擴展資料:

呂氏是壹個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體,在當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四十位,在臺灣省排名第二十五位,皆屬於大姓系列,人口約七百零壹萬五千余,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44%左右。

呂氏最早的發源地在今河南南陽西壹帶,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呂氏繁衍在今陜西西安、河南南陽及山東東平、壽張,安徽壽縣、鳳臺縣等地。呂氏播遷頻繁,分布比較廣泛:

秦時向北及西再度播遷,其中以山西西南部的繁衍最為旺盛,後成為當地壹大望族。至漢朝呂氏已主要分布於今河南、山西、山東等地,並散居於中國長江中下遊部分地區。其中,繁衍於山東東平及安徽淮南壹帶的呂氏,到了魏晉南北朝時,也成為當地的壹大望族。

呂氏南遷始於漢朝,或遷浙江,或遷江蘇,還有遷湖北、雲南、四川壹帶的。呂氏大舉南遷始於魏晉南北朝之時,其後在中國南方形成了兩大望族,壹是金華呂氏,奉呂謙為始祖;另壹是晉江呂氏。

西漢末年,呂尚的後裔中有壹支居住中瑯琊郡海曲縣(今山東日照)。東漢後期,政治黑暗,宦官專權,為政酷烈,民不聊生。東漢時,呂氏有壹支已遷居五原郡九原縣(今內蒙古包頭)。東漢末年,五原呂氏以呂布為代表。

兩宋時期是呂氏發展的鼎盛時期,在此期間,湧現出許多的呂氏政治家思想家,從而大大提高了呂氏的影響力。也確立了其在全國的大姓地位。宋初,錢塘的壹位老儒編著的《百家姓》中,呂氏名列第二十二位。

臺灣呂氏芝從大陸遷居而來,始於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有福建泉州人呂阿四和呂阿南珂兄弟最初開墾於臺北縣鶯歌鎮。現在鶯歇鎮的阿四坑和阿南坑,就是他們當時定苦之地。這支呂氏據稱是南宋大學者呂相兼後裔。

呂祖謙之後,由浙江金華移居貴州,再由貴州遷居福建漳州,後又從漳州分汀至泉州,並有壹部分移居廣東。自呂阿兄弟入臺之後,從福建和廣東遷臺開墾的呂無源源不斷,以臺北縣為最多,其次為嘉義縣。

公元1895年日寇占據臺灣時,曾強迫呂氏旨民改姓宮本等日本姓,直到1945年臺灣光復後,臺灣呂氏才恢復祖姓,1949年,國民黨政權退守臺灣時,部分呂氏人士隨之從大陸移居至此,擴大了呂氏人數。

從明末起,東南沿海地區民眾為生計所迫,冒險闖“南洋”,這中間就有呂氏,公元十九世紀末期,貧苦百姓前往、加拿大者甚多,呂氏隨之到了美洲。二十世紀是開放的世紀,呂氏人士到海外尋求發展者更多。海外呂氏以東南亞最為集中。

百度百科——呂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