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字的筆順:點、撇、捺。
義(拼音:yì)是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商代金文,其古字形像帶裝飾的鋸齒狀長柄兵器,這種兵器是用在各種儀典上的禮器,後用於比喻禮儀、威儀,並引申指品德的根本,倫理的原則。
又表示合乎正義的,用作修飾語。由此還引申指對事物或文字所作的合壹而恰當的解釋、意義,由合宜、合理引申指人之間在感情、言行方面合宜的聯系、情義。義又指名義上的。
義—意
“義”與“意”都有多種含義和用法,與語言表達有關,都可以表示意思、意義。區別在於:“義”強調客觀存在的事物的結構機理,而“意”是主觀對“義”的認識或理解。如“意在言外”,“意”指深刻的意思或真意;“望文生義”,“義”偏重詞句的確切含義。“詩意”,指詩內包含的內容和意境;而“詩義”則指詩的具體含義。
同理,“含意”是指詩文、說話的深層意思或言外之意,範圍寬廣;而“含義”則指詞句所包含的意義,意義狹窄,在這個意義上,也可以寫作“涵義”。
康熙字典
未集中羊部義;部外筆畫:7。
《廣韻》《集韻》《韻會》並宜寄切,音議。《說文》:己之威儀也。從我羊。註:臣鉉等曰:與善同意,故從羊。《釋名》:義,宜也。裁制事物,使各宜也。《易·乾卦》:利物足以和義。
又《說卦》傳:立人之道,曰仁與義。
又《容齋隨筆》:人物以義為名,其別最多。仗正道曰義,義師,義戰是也。眾所尊戴曰義,義帝是也。與眾***之曰義,義倉,義社,義田,義學,義役,義井之類是也。至行過人曰義,義士,義俠,義姑,義夫,義婦之類是也。
自外入而非正者曰義,義父,義兒,義兄弟,義服之類是也。衣裳器物亦然。在首曰義髻,在衣曰義襴,義領之類是也。合眾物為之,則有義漿,義墨,義酒。禽畜之賢者,則有義犬,義烏,義鷹,義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