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有關父母的四字成語故事?

有關父母的四字成語故事?

Ⅰ 關於感恩父母的成語故事

伯俞泣杖指孝順父母.

班衣戲彩指身穿彩衣,作嬰兒戲耍以娛父母.後以之為老養父母的孝親典故.

班衣戲采相傳老萊子七十歲時穿彩衣作兒戲以娛親.後以之為老養父母的孝親典故.

斑衣戲彩指身穿彩衣,作嬰兒戲耍以娛父母.後以之為老養父母的孝親典故.

承歡膝下承歡:舊指侍奉父母;膝下:子女幼時依於父母膝下,故表示幼年.舊指侍奉父母.

慈烏反哺慈:奉養;慈烏:烏鴉的壹種,相傳能反哺其母;返哺:烏雛長大,銜食哺其母.比喻子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慈烏返哺慈:奉養.返哺:烏雛長大,銜食哺其母.比喻子女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

彩衣娛親傳說春秋時有個老萊子,很孝順,七十歲了有時還穿著彩色衣服,扮成幼兒,引父母發笑.後作為孝順父母的典故.

定省溫凊定省:古代兒女早晚向父母問安;溫凊:冬溫夏凊的略語,溫是溫被,凊是扇席.形容子女非常孝順.

反哺銜食反哺:烏雛長大後,銜食哺母烏.小烏又銜食餵其母.比喻子女報答父母恩情.

反哺之情比喻子女長大奉養父母,報答恩情.

反哺之私反哺:幼鳥長大後,銜食餵其母.比喻子女長大奉養父母,報答養育之恩.

父慈子孝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對子女慈愛,子女對父母孝順.

Ⅱ 父母與子女關系的成語或俗語有哪些快

夫妻之間:琴瑟和諧

秦晉之好

伉儷情深

就叫宜家居吧。壹語雙關,既套用了《詩經》中的典故,家居又和家俱諧音。我認為不錯呢。妳看呢?

1

伯塤仲篪

bó xūn zhòng chí

成語典故: 伯、仲:兄弟排行的次第,伯是老大,仲是老二;塤:陶土燒制的樂器;篪:竹制的樂器。塤篪合奏,樂音和諧。舊時贊美兄弟和睦。

成語出處: 《詩經·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塤,仲氏吹篪。”

2

和睦相處

hé mù xiāng chǔ

成語典故: 彼此和好地相處。

成語出處:

例句: 鄰裏之間應當團結友愛,和睦相處

3

和氣致祥

hé qì zhì xiáng

成語典故: 致:招致。和睦融洽,可致吉祥。

成語出處: 《漢書·劉向傳》:“和氣致祥,乖氣致異。”

例句: 田家因不分家,那棵紫荊又活轉過來,豈不是“和氣致祥”的明驗嗎?(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壹回)

4

講信修睦

jiǎng xìn xiū mù

成語典故: 人與人之間,國與國之間,講究信用,謀求和睦。

成語出處: 《禮記·禮運》:“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5

如塤如箎

rú xūn rú chí

成語典故: 塤:古時用土制成的樂器;箎:古時用竹管制成的樂器。象塤、箎的樂音壹般和諧。比喻兄弟和睦。

成語出處: 《詩·大雅·板》:“天之牖民,如塤如箎。”

6

笙磬同音

shēng qìng tóng yīn

成語典故: 比喻人事協調,關系和睦。

成語出處: 《詩經·小雅·鼓鐘》:“鼓瑟鼓琴,笙磬同音。”

7

塤篪相和

xūn chí xiāng hè

成語典故: 舊時比喻兄弟和睦。

成語出處: 《詩經·小雅·何人斯》:“伯氏吹塤,仲氏吹篪。”

8

宜家宜室

yí jiā yí shì

成語典故: 形容家庭和順,夫妻和睦。

成語出處: 《詩經·周南·桃夭》:“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9

宜室宜家

yí shì yí jiā

成語典故: 形容家庭和順,夫妻和睦。

成語出處: 《詩經·周南·桃夭》:“之子於歸,宜其室家。”

例句: 有風有化,宜室宜家。(明·湯顯祖《牡丹亭》第七出)

10

其他_

和睦\和美

家和萬事興

夫妻舉案齊眉\相敬如賓\夫唱婦隨

天倫***享

天倫之樂

Ⅲ 關於孩子和父母相關的成語

1烏鴉反哺

2羔羊跪乳

3臥冰求鯉

4恣蚊飽血

5扼虎救父

6賣身葬父

7親嘗湯藥

8懷橘遺親

9嚙指痛心

10百裏負米

11鹿乳奉親

12戲彩娛親

13刻木事親

Ⅳ 古代孝敬父母的經典成語故事

古代孝敬父母的經典成語故事有: 湧泉躍鯉、乳姑不怠、哭竹生筍、棄官尋母、嘗糞憂心

壹、湧泉躍鯉

姜詩,東漢四川廣漢人,娶龐氏為妻,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夫妻孝順,其家距長江六七裏之遙,龐氏常到江邊取婆婆喜喝的長江水。婆婆愛吃魚,夫妻就常做魚給她吃,婆婆不願意獨自吃,他們又請來鄰居老婆婆壹起吃。

壹次因風大,龐氏取水晚歸,姜詩懷疑她怠慢母親,將她逐出家門。龐氏寄居在鄰居家中,晝夜辛勤紡紗織布,將積蓄所得托鄰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後,婆婆知道了龐氏被逐之事,令姜詩將其請回。龐氏回家這天,院中忽然噴湧出泉水,口味與長江水相同,每天還有兩條鯉魚躍出。從此,龐氏便用這些供奉婆婆,不必遠走江邊了。

四、棄官尋母

朱壽昌,宋代天長人,七歲時,生母劉氏被嫡母(父親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時,朱壽昌在朝做官,曾經刺血去書寫《金剛經》,行四方尋找生母,得到線索後,決心棄官到陜西尋找生母,發誓不見母親永不返回。終於在陜州遇到生母和兩個弟弟,母子歡聚,壹起返回,這時母親已經七十多歲了。

五、嘗糞憂心

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流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兇,只要嘗壹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裏跪拜北鬥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Ⅳ 與母親有關的成語典故

谷父蠶母 指傳說中的農桑之神

哀哀父母 可哀呀可哀,我的父母啊!原指古時在暴政下人民終年在外服勞役,對父母病痛、老死不能照料而悲哀。

恩同父母 恩:恩惠;同:如同。待人的好處、恩惠之大如同父母壹樣。

父母之邦 指祖國。

孟母三遷 孟軻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育孩子,三次遷居。

母以子貴 母親因兒子的顯貴而顯貴。

升堂拜母 升:登上;堂:古代指宮室的前屋。拜見對方的母親。指互相結拜為友好人家。

失敗為成功之母 失敗往往是成功的先導。指從失敗中吸取教訓,最後取得勝利。

頑父嚚母 指愚頑暴虐的家長。

賢妻良母 丈夫的好妻子,孩子的好母親。

衣食父母 指生活所依賴的人。

再生父母 指對自己有重大恩情的人,多指救命的恩人。

重生父母 重:重新。指對自己有重大恩情的人,多指救命的恩人。

曾母投杼 指曾參的母親聽到“曾參殺人”的傳聞接連三次,便信以為真,投杼而走,謂流言可畏。

恩逾慈母 逾:超過。比慈愛的母親給予的恩情還要重。形容恩情深厚。

父母恩勤 指父母養育子女的恩惠和辛勞。

母慈子孝 母親慈祥愛子,子女孝順父母,是封建社會所提倡的道德風範。

木公金母 即仙人東王公和西王母。後用於祝壽,比喻慶壽之主人夫婦。

母難之日 指自己的生日。

漂母進飯 漂母:在水邊漂洗衣服的老婦。指施恩而不望報答。

水母目蝦 《文選·郭璞〈江賦〉》:“璅蛣腹蟹,水母目蝦。”李善註引《南越誌》:“扞水母呴無耳目,故不知避人。常有蝦依隨之。蝦見人則驚,此物亦隨之而沒。”後因以“水母目蝦”喻人沒有主見,人雲亦雲。

思婦病母 謂因想念妻子欲歸家鄉而托言母病。喻作偽。

賢母良妻 見“賢妻良母”。

為民父母 〖解釋〗這:作為,充當;父母:即父母官。擔任地方行政長官。

兒行千裏母擔憂 兒女出門在外,母親總是不放心。形容母愛真摯

父母遺體

母夜叉

Ⅵ 孝敬父母的成語故事

//jiaoyou/discuss_1174064795544725910_1

打開上述網址妳就可看到孝敬父母的成語故事了。

孝敬父母方面的常用成語

愛老慈幼 祝哽祝噎 陟岵陟屺 骨肉至親 骨肉相連

恩重如山 晨昏定省 寸草春暉 冬溫夏清 恩逾慈母

返哺之恩 甘馨之費 顧復之恩 藉草枕塊 敬恭桑材

敬老尊賢 勞而不怨 南山之壽 寢苫枕塊 升堂拜母

壽比南山 壽山福海 菽水承歡 送往事居 先意承旨

顯親楊名 孝子賢孫 仰事俯畜 養生送死 義不背親

白雲親舍 必恭必敬 赤子之心 椿萱並茂 承歡膝下

Ⅶ 含有四字的成語故事

塞翁失馬、老馬識途、馬革裹屍、伯樂相馬、鷸蚌相爭、守株待兔、畫蛇添足、羽扇綸巾、錦囊妙計、舌戰群儒、幹幹凈凈、彎彎曲曲、雪中送炭、壹葉障目、指手畫腳、取長補短、嫦娥奔月、四海為家、管中窺豹、拔苗助長、女媧補天、精衛填海、垂頭喪氣、光彩奪目、金碧輝煌、千裏迢迢

Ⅷ 古人孝敬長輩的故事有哪些四字成語

1、親嘗湯藥

漢文帝劉恒,漢朝第5位皇帝,漢高祖劉邦四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

有壹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恒。他母親壹病就是三年,臥床不起。劉恒親自為母親煎藥湯,並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壹會兒。劉恒天天為母親煎藥,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壹嘗,看看湯藥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

劉恒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註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

Ⅸ 古代孝敬父母的成語故事

臥冰求鯉

晉王祥,字休征。早喪母,繼母朱氏不慈。父前數譖之,由是失愛於父母。嘗欲食生魚,時天寒冰凍,祥解衣臥冰求之。冰忽自解,雙鯉躍出,持歸供母。

晉朝的王祥,早年喪母,繼母朱氏並不慈愛,常在其父面前數說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親之疼愛。繼母朱氏時常想吃鯉魚,但因天寒河水冰凍,無法捕捉,王祥便赤身臥於冰上禱告,忽然間冰裂,從裂縫處躍出兩尾鯉魚,王祥喜極,持歸供奉繼母。

他的舉動,在十裏鄉村傳為佳話。人們都稱贊王祥是人間少有的孝子。有詩頌曰:

繼母人間有,王祥天下無;至今河水上,留得臥冰模。

黃香溫席

漢朝的時候,有壹個叫黃香的人,是江夏(今湖北境內)人。年紀剛剛九歲,就知道孝順長輩的道理。每當炎炎夏日到來的時候,就給父母搭蚊帳,扇扇子,讓枕頭和席子更清涼爽快,把吸人血的小蟲扇開,讓父母睡得更好;到了寒冷的冬天,就用自己的身體讓父母的被子變得溫暖,讓父母睡得更好。於是黃香的事跡流傳到了京城,號稱“天下無雙,江夏黃香”!

戲彩娛親

周老萊子,至孝,奉二親,極其甘脆,行年七十,言不稱老。常著五色斑斕之衣,為嬰兒戲於親側。又嘗取水上堂,詐跌臥地,作嬰兒啼,以娛親意。

老萊子,(東周)春秋時期楚國隱士,為躲避世亂,自耕於蒙山南麓。他孝順父母,盡揀美味供奉雙親,70歲尚不言老,常穿著五色彩衣,手持撥浪鼓如小孩子般戲耍,以博父母開懷。壹次為雙親送水,假裝摔倒,躺在地上學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鹿乳奉親

周郯子,性至孝。父母年老,俱患雙眼,思食鹿乳。郯子乃衣鹿皮,去深山,入鹿群之中,取鹿乳供親。獵者見而欲射之。郯子具以情告,以免。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鉆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壹次取乳時,獵人看到了他以為是麋鹿,想射殺他,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免除了 被誤殺的危險。

百裏負米

周仲由,字子路。家貧,常食藜藿之食,為親負米百裏之外。親歿,南遊於楚,從車百乘,積粟萬鐘,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嘆曰:“雖欲食藜藿,為親負米,不可得也。”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裏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鐘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裏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妳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嚙指痛心

周曾參,字子輿,事母至孝。參嘗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無措,望參不還,乃嚙其指。參忽心痛,負薪而歸,跪問其故。母曰:“有急客至,吾嚙指以悟汝爾。”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壹天,家裏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妳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賣身葬父

漢董永,家貧。父死,賣身貸錢而葬。及去償工,途遇壹婦,求為永妻。俱至主家,令織縑[音jian]三百匹,乃回。壹月完成,歸至槐陰會所,遂辭永而去。

董永,相傳為東漢時期千乘(今山東高青縣北)人,少年喪母,因避兵亂遷居安陸(今屬湖北)。其後父親亡故,董永賣身至壹富家為奴,換取喪葬費用。上工路上,於槐蔭下遇壹女子,自言無家可歸,二人結為夫婦。女子以壹月時間織成三百匹錦緞,為董永抵債贖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蔭,女子告訴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幫助董永還債。言畢淩空而去。因此,槐蔭改名為孝感。

刻木事親

丁蘭,相傳為東漢時期河內(今河南黃河北)人,幼年父母雙亡,他經常思念父母的養育之恩,於是用木頭刻成雙親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議,每日三餐敬過雙親後自己方才食用,出門前壹定稟告,回家後壹定面見,從不懈怠。久之,其妻對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針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蘭回家見木像眼中垂淚,問知實情,遂將妻子休棄。

懷橘遺親

陸績,三國時期吳國吳縣華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學家。六歲時,隨父親陸康到九江謁見袁術,袁術拿出橘子招待,陸績往懷裏藏了兩個橘子。臨行時,橘子滾落地上,袁術嘲笑道:“陸郎來我家作客,走的時候還要懷藏主人的橘子嗎?”陸績回答說:“母親喜歡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給母親嘗嘗。”袁術見他小小年紀就懂得孝順母親,十分驚奇。陸績成年後,博學多識,通曉天文、歷算,曾作《渾天圖》,註《易經》,撰寫《太玄經註》。

親嘗湯藥

前漢文帝,名恒,高祖第三子,初封代王。生母薄太後,帝奉養無怠。母常病,三年,帝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湯藥非口親嘗弗進。仁孝聞天下。

仁孝臨天下,巍巍冠百王。

莫庭事賢母,湯藥必親嘗。

補充說明:漢文帝劉恒,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臥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藥,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註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乳姑不怠

唐崔山南曾祖母長孫夫人,年高無齒。祖母唐夫人,每日櫛洗,升堂乳其姑,姑不粒食,數年而康。壹日病,長幼鹹集,乃宣言曰:“無以報新婦恩,願子孫婦如新婦孝敬足矣。”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屬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人稱“山南”。當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天盥洗後,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餵養婆婆,如此數年,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大小召集在壹起,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願新婦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壹樣孝敬她。”後來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長孫夫人所囑,孝敬祖母唐夫人。

恣蚊飽血

晉吳猛,年八歲,事親至孝。家貧,榻無帷帳,每夏夜,蚊多攢膚。恣渠膏血之飽,雖多,不驅之,恐去己而噬其親也。愛親之心至矣。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裏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哭竹生筍

晉孟宗,少喪父。母老,病篤,冬日思筍煮羹食。宗無計可得,乃往竹林中,抱竹而泣。孝感天地,須臾,地裂,出筍數莖,持歸作羹奉母。食畢,病愈。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壹人跑到竹林裏,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采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愈。後來他官至司空。

扇枕溫衾

後漢黃香,年九歲,失母,思慕惟切,鄉人稱其孝。躬執勤苦,事父盡孝。夏天暑熱,扇涼其枕簟;冬天寒冷,以身暖其被席。太守劉護表而異之。

黃香,東漢江夏安陸人,九歲喪母,事父極孝。酷夏時為父親扇涼枕席;寒冬時用身體為父親溫暖被褥。少年時即博通經典,文采飛揚,京師廣泛流傳“天下無雙,江夏黃香”。安帝(107-125年)時任魏郡(今屬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災,黃香盡其所有賑濟災民。著有《九宮賦》、《天子冠頌》等。

Ⅹ 和孝有關的成語故事

與孝有關的成語

[風木之思]比喻父母亡故,不及孝養而生的思念之情。

[父慈子孝]父:指父母;子:子女。父母對子女慈愛,子女對父母孝順。

[為臣死忠,為子死孝]為:作為。為臣的應不惜生命忠於帝王,為子的應不惜生命孝順父母

[不孝之子]不孝順的子孫

[伯俞泣杖]伯俞:古代孝子名。形容對父母極為孝順

[薄養厚葬]指子女在父母生前不盡心供養,父母死後卻大辦喪事,借以炫耀自己的經濟實力與孝心

[割骨療親]股:大腿。舊指孝子割舍自己腿上的肉來治療父母的疾病。

[割股療親]股:大腿。舊指孝子割舍自己腿上的肉來治療父母的疾病。

[拽布拖麻]猶言披麻戴孝。

[忠孝兩全]對國家盡忠,對父母盡孝,兩樣都做得很好。亦作“忠孝雙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