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女書的起源,有不同的說法。
“女書”文字記錄的是江永土話基礎上的婦女群體語,壹般人認為它屬漢文異形字。但它是否屬“漢字文化圈”,則有分歧。有人以“女書”有近半數字符是從漢字蛻變而來為據,認定它是借源於方塊漢字的壹種“變異”的系統再生文字。反對者則認為,筆畫及其組合結構的異同,是判定不同文字之間有無源流關系的直接依據。“女書”與漢字楷書相比,基本筆畫不同,筆畫結構和語言功能都迥異有別,而且“女書”中遺存的象形字、會意字均與甲骨系文字大相徑庭,因此“女書”文字的源頭絕非普通漢字。
“女書”究竟源於何時,何地,海內外眾多學者的探索勾起人們久遠的聯想。有人根據當地婦女賽祠的花山廟興起在清代中期,結合發現最早的“女書”實物,推測“女書”起源於明末清初。
有人以“女書”中存在與壯、瑤等民族織錦上的編織符號類同的字符為據,認為“女字的構成源於百越記事符號”。有人根據“女書”中大量與出土刻劃符號、彩陶圖案相類似的字符,認為其起源的時間、空間可追溯到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形成於秦始皇統壹中國文字之後。
有人依據“女書”文字與原始古夷文的基本筆劃,造字法類同,認為它是舜帝時代的官方文字。有人根據甲骨文和金文借字在“女書”字匯明顯存在的特征。認為女書是壹種與甲骨文有密切關系的商代古文字的變種。
也有人認為現代“女書”是古越文字的孑遺和演變。這種觀點認為:象形字、會意字是文字體系中最早產生的文化現象,是文字創造者所處生活環境和社會文化的直接反映。根據“女書”象形字、會意字構成中反映的文身習俗、“幹欄”住宅建築特色、稻作文化及鳥圖騰文化現象。
此外,壹些專家考察“女書”流行地區的地理,歷史,人口民族成份和民風民俗狀況,認為“女書”是受民族融和、移民文化影響的古老瑤族文字。瑤族曾有自己地語言,但是否曾有自己的文字,這正是學術界壹直在探討的問題。關於女書的起源,學者眾說紛紜,民間傳說也不是壹種,在江永流傳較為廣泛的有四種:
第壹種
相傳女書是瑤姬借用天書改編過來的
瑤姬是誰?瑤姬是王母娘娘的幺女,名叫幺姬。後因下凡遊覽人間,迷戀上江圩普美村的秀麗風光,便偷偷地住了下來。因王母娘娘的仙境叫瑤池,因此她告訴凡人:她的名字叫瑤姬。
瑤姬不僅花容月貌,而且聰明伶俐,深得王母寵愛。平時瑤姬的言行舉止,活潑任性。她要做的事,誰也不敢阻攔,就是王母也得讓她三分。壹天清晨,宮女們都未曾起床,瑤姬卻早已梳洗完畢。掀開霞帳,推窗啟戶,只見人間壹派明山凈水,鳥語花香,田園阡陌,泉美林秀,炊煙裊裊,人流熙熙攘攘,比起天宮要自由得多。瑤姬早想離開煩悶的天宮,尋壹清靜處逍遙自在。如今下界的美景展眼前,撩得她心神激蕩。她決計到那裏去探個新奇。於是瑤姬離開了天宮,足踏祥雲,飄飄然下到壹個地方,原來是壹個地廣人稀的都龐嶺腹地、風光迤麗的水鄉,這就是普美村。瑤姬與下界的人語言概不相通,可是凡人待客特別講究禮儀。尤其是姑娘們人人心靈手巧,個個聰明能幹。雖然語言不通,但都相處甚好。
人間的姑娘們擅長描花鄉朵,紡織花帶、花被。她們織繡的繡鞋花、衣邊花、頭巾簡直比天上的彩霞還要絢麗美妙。姑娘們穿上自己紡織的五彩衣裳,燦如明霞若天仙。瑤姬佩服得五體投地,於是拜她們為師。瑤姬覺得這裏的姐妹什麽都好,就是沒有文化,不識字,言不達意,意不能書。瑤姬想幫助她們提高言情記事的能力,便回到了天廷,把壹套復雜的天書搬了下來。姐妹們雖然想學,但壹個個目不識丁。瑤姬又把這深奧的天書壹壹簡化,並與女紅刺繡結合起來,用當地的土語讀唱,使這些貌若天仙的姐妹們壹個個能識善寫,作詩繪畫,讀唱自如。自此,這個改變了的天書在女人中間傳遞,男人不屑壹顧,也不識用,因此就定名為“女書”。
第二種
傳說很久以前,上江圩壹農婦生下壹個女嬰,體重九斤,故取名為九斤姑娘。九斤姑娘自幼天資聰敏,紡紗績麻,織布繡花,無所不會,無所不精。她還異想天開地造出了寫土話的女字。所以義年華在回答來訪者時說:“只聽前人講古話,九斤姑娘最聰明,女書本是姑娘做,做起女書傳世間。”
第三種
傳說宋朝時荊田村出了壹個才貌雙全的女子名叫胡玉秀(有的說叫胡秀英),後補選入宮為妃。進宮後不久,遭冷遇,苦悶異常。她想寫信回家傾吐苦情,又怕太監發現。於是心生壹計,根據女紅編了壹套文字,以歌詠體寫在手絹上捎歸,並囑咐親人:要斜著看,要用土話的音來讀。於是這種文字就在婦女中傳開了。
但根據地方誌上所說,胡玉秀並非入宮為妃,而地方誌中提到她的名字,是以她的弟弟的姐姐表述。胡玉秀的弟弟進朝為官,後返老歸隱,朝廷賜壹房宅。有傳言說,是為其姐,由其地方誌可看,此說並沒有根據。
第四種
傳說是盤巧創造的。很久以前,桐口出了個心靈手巧的姑娘名叫盤巧,她三歲會唱歌,七歲會繡花。她唱的歌令人陶醉,繡的花能以假亂真。後來她被官府劫往道州。為了向家人報信,她煞費苦心,根據女紅圖案造出字來,寫了壹封信讓壹條愛犬帶歸。同村的女友費了很長時間才把信解讀出來,從此這種文字就代代相傳下來了。難怪義年華說:“男兒有誌在千裏,嬌娘豈可讓須眉?”
江永女書作品壹般書寫在自制的手寫本、扇面、布帕上,其作用為自娛自樂、歌堂對歌、書信往來、宗教祭祀、結拜姊妹、訴寫苦情、記傳等。江永女書作為婦女的貼身、隱私物品往往是人死書焚或隨葬,所以至今無法找到流傳三代以上或更早的作品,因而女書究竟產生於何時,其真正的淵源何在,女書與甲骨文的關系,女書與瑤族的關系等等,眾說紛紜,沒有定論,成了不解之謎。
據有關考證,“女書”起源於史前陶文,發源地應在黃河流域中、上遊地區,尤其陜西省的關中地區或商縣壹帶可能性更大。“女書”可能是當年居住於陜西商縣壹帶的蒼梧族南遷帶到湖南江永山區的古老文字。那麽,中國文字史至少應從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階段算起,距今約有六七千年歷史,比甲骨文還要早3000多年。可以這樣說,中國史前陶文是世界上最早的古老文字。陶文考古學的年代證明“女書”的起源年代,所以,也可以這樣說,“女書”也是世界上的古老文字,而且是活到今天的文字,這不能不說是文字史上的奇跡。盡管說法不壹,但有壹點是相同的:江永女書是女子創造的,反映了婦女們的心態。
還有的說法是,女書是漢字和瑤族文字的變形體。由於大部分女書都因書寫者死亡,被焚燒或陪葬,所以女書為及其稀有的文字。 女書的存在,主要是由於中國過去的舊思想使當地女性不可以讀書識字:即她們所謂的“男書”,所以當地的女性發明了女書,以作為姊妹妯娌之間交流的通訊方式。而壹般男子亦會把女書當成是普通的花紋而不屑壹顧。女書的存在已經超過數百年。
形式和內容
舊時當地不少才情女子采用這種男人不識的女書互通心跡,訴說衷腸,將其刺繡、刻劃、戳印、書寫於紙扇巾帕女紅。搜集到的近20萬字的“女書”作品,絕大部分為歌體,其載體分紙、書、扇、巾四大類。的形式包括女書書法、纂刻、激光微雕、石雕、木雕、竹雕、明信片、女巾、女扇、女書提包等。
女書作品絕大部分為歌體,其載體分紙、書、扇、巾四大類,無論哪種承載方式都十分講究形式美。如寫在紙張上的四角多配花紋,寫於紙扇上的多插繪花鳥圖案,而織繡在巾帕花帶和服飾上的,則是精美的女紅工藝品。雖然載體不同,但字體秀麗娟細,造型奇特,古意盎然,有點、豎、斜、弧四種筆畫,書寫呈長菱形。
其內容多是描寫當地婦女的生活,還用來通信、記事、結交姊妹、新娘回門賀三朝等,文體多為七字韻文。每逢節日,女人便聚在壹起,吟誦女書作品。沒有規範的教材,沒有正規的教師和學校,全憑世代用手抄寫,民間又有將之殉葬的習俗。
女書作品主要內容是寫婚姻家庭、社會交往、幽怨私情、鄉裏逸聞、歌謠謎語等。也有的編譯成漢字的唱本。女書記載的敘事作品就內容而言,並非女性所獨創,但通過口頭傳承進入女書後,便成了女性心靈世界的投影。作品完全用寫實手法自敘自嘆心比天高、命如紙薄,美好意願在黑暗中化作泡影的悲苦境遇,並請出民間傳說中的神靈幫助逢兇化吉。這些作品的女主人公不僅都是個性張揚的“女強人”,強烈要求和男性地位平等,而且她們極端厭棄鄙視男性所熱衷的功名富貴。 《女書傳奇》,歐陽紅艷編著,永州市委常委、市委宣傳部長董石桂主編,山東省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是《永州這本書》叢書之壹。永州市文聯限量發售。內容如下:
壹、“女書”之鄉
(壹)江永縣及其“三千文化”
(二)“女書”的分布與發掘
二、“女書”探奇
(壹)“女書”的產生及其本質特征
(二)世界上獨特的女性文字
三、女書習俗
(壹)做女紅
(二)坐歌堂
(三)結姊妹
四、“女書”藝術
(壹)“女書”的文學特色
(二)“女書”的書法藝術
五、“女書”傳承
(壹)“女書”的傳承方式
(二)“女書”傳人
六、“女書”保護
七、“女書”原作
《世界唯壹的女性文字——女書》,周冶陶、宮步坦編著,明華印書館2009年2月版,本書詳細記錄了女書1982年被發現的經過,女書中的情感、信仰與藝術,女書的傳承與保護,與女書有關的女性習俗等內容,並分篇介紹了著名的女書傳人、著名的女書研究專家和著名的女書書法家,還對湖北新發現的幾種未識別文字進行了介紹。
女書是壹種由民間婦女創造的文字,未經規範。《女書通——女性文字工具書》2007年出版,以女書標準字作為規範方案。《女書通》具有女書譯漢字與漢字譯女書兩種字匯的功能:通過女書標準字音節索引可以查出:江永土話的每個音節、每個音調,有哪幾個對應的女書文字,它們中間哪壹個是標準字,這個女書標準字的標準書寫方法是什麽;通過女書標準字筆劃索引,可以根據壹個標準字查到它所能代表的多種漢字意義,也能夠查到它的多種同音字,還能夠查到它在其他7種女書字典或字匯中的寫法;通過漢字譯女書索引,可以查出與壹個漢字相對應的女書標準字怎麽寫,怎麽發音,與這個漢字對應的女書標準字有哪些同音字。
《中國女書合集》趙麗明主編中華書局,所收資料占所能見到的女書原始資料的90%以上。另外壹本女書專著《中國女書集成——壹種奇特的女性文字資料總匯》十集不分卷 趙麗明主編、周碩沂譯註、陳其光譯註校訂。包括:賀三朝書八十二種、自傳訴苦歌三十六種、結交老同書二十二種、傳說敘事歌三十二種、祭祀歌七種、婚嫁歌五十六種、民歌八十七種、謎語四十七種、翻譯作品二十九種、書信三十種
彭澤潤著作《江永女書文字研究》,嶽麓書社2011年出版。內容簡介:作者長期關註民族地區的語言和文字,並且深入田野做了大量調查工作。這項研究成果針對湖南南部的江永、江華等瑤族聚居地區的女性專用文字,作者經過統計分析,認為這種文字屬於壹種不成熟的音節文字,屬於表音文字。以往女書研究成果主要是從女性學和社會學研究,即使做文字研究也多是資料性的,研究者是語言學專業出身的少,因此這是關於女書文字理論研究最專業的成果。 1982年,由武漢大學宮哲兵教授在湖南省江永縣發現。宮哲兵隨即在1983年3期《中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上發表了全世界第壹篇介紹女書的學術論文《關於壹種特殊文字的調查報告》,並在1983年第16屆國際漢藏語言學會議(美國)上發表了論文《湖南江永平地瑤文字辨析》,將女書介紹到國內外,1986年宮哲兵出版了全世界第壹部女書研究著作《婦女文字與瑤族千家峒》。
1983年,江永發現“女書”的消息向全世界公布後,引起轟動。海內外專家學者紛紛深入江永考察、學習、發掘。21世紀初,永州積極實施搶救和保護女書文化工程,通過興建女書文化村,建立女書博物館,組織開發女書工藝品,發展女書文化產業,使女書文化薪火相傳,發揚光大。 就在“女書”在最後只有少數老年婦女才能閱讀和書寫,從20世紀末開始,通過壹批學者努力,這種罕見的女性字符才被世界所了解和認識,並引起了海內外的濃厚興趣和廣泛關註。作為壹種獨特罕見的文化遺存,中國政府也開始重視保護女書。集研究基地與旅遊於壹體的“中國女書”村已於2003年底落戶江永。
2001年5月18日在中南民族大學召開的中國女書文化搶救工程座談會暨全國女書學術研討會提出“中國女書文化搶救工程”。
2004年9月20日,陽煥宜——最後壹位女書老人謝世 “女書”是壹種獨特的文化“化石”,對研究人類文字和文明的起源、女性文化和民族的起源以及文明的發展歷程等方面,在人類學、民族學、社會學、語言學、文字學、民俗學、考古學等各個領域,都有重要價值。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坐歌堂、女紅、婚禮賀、三朝書等說明,女書具有習俗功能、禮儀功能。禮儀是社會價值觀的規範化、程式化、制度化。這種禮俗化的凝固,使女書文化由女性的需要成為全社區的必要。
農事歌、兒歌等說明,作為母親文化,女書具有教化功能、傳授功能。底層勞動人民的社會歷史知識、生產生活技能以及道德培養,只能通過長輩的口耳相傳、自己的體驗以及民間文藝的欣賞來獲取。女書作品內容的豐富,不僅使婦女的聰明才智得以升華、陶冶。同時,也傳承了知識、倫理。 高銀仙(已去世)
義年華(已去世)
陽煥宜(已去世)
何艷新
何靜華
胡美月
歐陽紅艷
蒲麗娟
林瑩 (目前何靜華、蒲麗娟、林瑩是三代女書自然傳人)
相關電影、歌曲
《雪花秘扇》根據華裔女作家鄺麗莎同名英文小說改編,講述發生在清末和當代兩段女人之間的淒美情感故事。現代戲裏,尼娜和蘇菲是很要好的朋友,偶然的機會蘇菲從姑姑口中聽到了壹個故事。在很久以前的湖南江永,女人必須纏足,生活與外界幾乎隔絕,但她們彼此間擁有獨特的溝通密碼:女書。有些少女結為“老同”,在扇子或巾帕上繡寫女書互通心跡,她們如同精神上的婚配,情誼可延續壹生。在姑姑的組織下,蘇菲和尼娜結為了“老同”。時光回退到1800年的江永,百合與雪花年僅7歲便結為“老同”,在歷經饑荒與叛亂後,她們壹同省思媒妁之言的婚姻,以及為人母的悲歡,在彼此身上找尋慰藉。然而壹場誤解的產生,讓她們終生的友誼遭到崩解的威脅……
由上海電影集團和福克斯探照燈等聯合出品,傳媒大亨默多克之妻鄧文迪與米高梅主席之妻弗勞倫斯·斯洛恩監制,著名華裔導演王穎執導的影片《雪花秘扇》,已定於2011年暑期檔公映。此前影片壹直處於保密狀態,只有外媒曝光過幾張現代戲部分李冰冰、全智賢的劇照。
“女書”作為“老同”交流的工具,只寫在折扇及巾帕上,只在女性間流傳,不為男性所識。據了解,片中李冰冰、全智賢均有不少書寫女書的鏡頭,因女書字型奇特,實拍前兩人均做足功課,徹夜練字。李冰冰透露,她曾練了數個通宵,只為寫出壹手秀麗娟細的女書,“平時我也愛練書法,但女書和漢字書法不壹樣,它算是壹種‘化石’級的文字,看起來有點像甲骨文,光是熟記字形就得花去好多時間。我專門練了幾個通宵,手時刻要端著,每次練完手都會酸到發抖。”
高校女生設計“女書”旗袍獲國家專利
2012年11月15日,5名湖南女子學院的學生身著“女書”旗袍在校園裏亮相。據這5套旗袍的設計者周京晶介紹,“女書”旗袍分為紅、黃、青、藍、紫五件不同顏色的,旗袍上有大小不壹的“女書”,相互構成精美、秀麗的圖案。經國家知識產權局審批,5件女書旗袍分別獲得外觀設計專利證書。“女書”是湖南省永州市江永縣及其毗鄰的道縣、江華部分地區,歷史上出現過的壹種只在婦女之間使用的神秘文字,當地稱之為“女字”。圖為五種不同顏色的“女書”旗袍齊亮相。2006年5月20日,該民俗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女書》由譚盾與費城交響樂團***同演繹完成,5月29日在深圳首演。
湘南古老文化的聲音詮釋
費城交響樂團5月29日首演深圳,恰逢雨後氣溫的報復性反彈,與聽眾的高漲情緒都熱壹塊去了。深圳音樂廳外的那條馬路,因大批觀眾驅車前來而出現嚴重的擁堵。音樂廳地面、地下兩個停車場外加壹個臨時停車場都已塞滿,很多人被迫繞行至對面的圖書館地下車庫慢慢排隊,造成至少上百人的遲到。他們中半數以上錯過了《女書》。
不管妳願意不願意,喜歡不喜歡,《女書:女性神秘之歌》被列入了費交首次深圳音樂會的重中之重。這是最富創意的華裔作曲家譚盾的新作,他將湖南與廣西交界的江永山區壹種古老而不可思議的女性文字,升華為壹種文化現象,進而用史詩般的音樂語言,創作出壹部完全由西洋樂器演奏的大型交響曲。而與之合作的全球首演者,竟是美國享有盛譽的費城交響樂團。
奏完中美兩國國歌後,年輕而充滿活力的音樂總監雅尼克·涅傑-瑟貢再次快步躍上指揮臺。他左側的獨奏家位置,端坐著豎琴演奏家伊麗莎白·海儂。這位身著鮮紅抹胸長裙的金發碧眼高挑女郎,懷抱古色古香的琥珀色豎琴,仿佛壹尊光彩照人的靈動雕像。接下來的音樂表明,無論是舞臺視覺還是音樂構成,她和手中的豎琴,都是作曲家想要特別要強調的壹個重要符號。
音樂開始。以小提琴高音區空靈的滑音為背景,豎琴叮咚作響,仿佛壹個古老傳說由遠處慢慢飄來。音樂是先鋒的,現代的,旋律壹下難以捉摸。但不久豎琴就靠向中國傳統,耳邊響起五聲音階和中國古韻,以及像古箏壹樣的“掃弦”和撥奏。這聲音伴著老奶奶的歌聲,和著女人的哭泣,貫穿始終,有時優美動聽,有時只是壹個聲音元素。我不由猜想,譚盾用這很少出現在前臺的彈撥樂器領銜整部作品,是想用顆粒狀的不連貫音符,去描摹古老女書中的點點墨跡嗎?而被強化了的女性演奏家身份,是否也暗示女性文化的現代化傳承——女書畢竟是世界上唯壹標有性別印記、由女性書寫和使用的文字。或許,她就是“女書”的象征?
這部約50分鐘長度的交響曲,由13個標題樂章組成,樂章之間隱含戲劇性的邏輯聯系,並壹如既往地借助聲光電,構成壹組三維空間,意圖通過多種感官刺激,激發和調動聽眾豐富的聯想。與譚盾以往作品最大的不同是,這部作品引入了鄉村原生態歌聲,與大型樂隊的現代曲風形成鮮明的對照和有趣的交融。也虧譚盾想得出,他用舞臺上方的三塊小銀幕,播放鄉村老太和女人原唱音像,而讓指揮帶領樂隊去追隨、應和、互襯、交融。為此,指揮面前還特別擺放了兩只小音箱。湘南女性溝壑縱橫的面孔,淚流滿面的表情,淳樸自然的吟唱,蒼涼中浸著喜悅,嘈雜裏透出孤獨,形成壹種特別的文化感染力。譚盾壹個多月前在微博中說,《女書》美國首演時引起轟動,此前還說費交壹些樂手在排練時流下了眼淚。這我都相信。這樣壹部絢麗作品,本身並存著新奇與感動。
13個樂章中,我個人更偏好《深巷》、《女兒河》、《培元橋》、《活在夢裏》等樂章。在我看來,理由很多,如它們更具音樂性,閃爍著智慧的光芒,其和聲、配器及旋律的走向更令耳朵獲得愉悅,主要靠音樂本身具有的感染力打動人等。當然還有“女兒河”裏的水。畫面上,那個女書村莊被水環繞,譚盾的獨門樂器“水”便再次發揮用場。兩位美國打擊樂手,全神貫註地遵循樂譜上的節奏,雙手在水盆裏整齊劃壹地撩動、拍打、滴漏,潺潺水聲與音樂聲,融為壹體。
譚盾是聰明且有戰略眼光的。兩年前他決定推動女書“申遺”,構思完成了這部作品,隨後獲得美國費城交響樂團、荷蘭阿姆斯特丹音樂廳管弦樂團和日本NHK交響樂團的委約,又去壹些國際藝術節展示,用音樂這最無國界的通用語言,壹步步將女書文化推向世界。
下半場是樂迷們殷切期待的柴可夫斯基《第六交響曲》(悲愴),這是最能體現“費城之聲”的費交經典。如果說,在《女書》中,指揮雅尼克還有壹點拘謹(在相當多的篇幅裏,他只能被動地跟著銀幕走),“柴六”則令他瞬間進入了揮灑自如的自由王國。這位精明壯實、活力四射的小個子,以強大的控制力和煽動力,將老柴音樂的張力揮發到極致,特別是第三樂章。第壹樂章的獨奏黑管給我留下深刻印象,音色的微妙變化與氣息的精確控制,賦予這木管樂器壹種撼人心魄的力量。
也許期望值過高了點,我對樂隊細膩層次的把握略覺不足,尤其是第二樂章那段著名的大提琴齊奏,我腦子裏總不由自主地閃現小澤征爾指揮柏林愛樂的片段。兩相比較,我更喜歡小澤的版本。盡管如此,這個“柴六”還是讓深圳聽眾過了壹把頂級樂團的經典之癮。中場休息時,有幾位文化界朋友議論說,費交首次來深,應多演這類經典,這才是人們對它最大的期待。相信這樣的想法頗具代表性。
加演曲目還是老柴作品,選了歌劇《尤金·奧涅金》中的《波羅乃茲舞曲》。這是音樂會最常聽到的保留曲目之壹,其輕快優美與《悲愴》形成強烈反差,為當晚這場音樂盛宴劃上圓滿的句號。 ◎ 辜曉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