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倉頡陵的主要景點

倉頡陵的主要景點

倉頡陵原有陵門,地叫朝天門(見“朝天門”),硬山式磚木結構,檐下有匾額,書“史皇林”三字。如今陵門已無,不知圮於何年。陵前舊有石牌坊、石獅、石人等雕刻,為明朝隆慶年間南樂知縣劉弼寬所建,可惜毀於“文革”時期。20世紀90年代進行了恢復。壹對漢白玉石望柱,盤龍纏繞,氣勢不凡,十分精美壯觀。望柱北有壹對高六余尺的石獅,蹲坐在漢白玉石牌坊前方。石牌坊四柱三楹,沖天柱上四只朝天吼,昂首端坐。坊座為束腰仰俯蓮須彌座形狀,抱鼓石上雕刻著十二生肖。牌坊正中書:“字聖坊”三字,為中***南樂縣委書記張學義所書。兩廂書:“天雨粟”、“鬼夜吟”六字,為南樂縣長聶兆鵬題書。據《淮南子》記載,倉頡造字,是壹件驚天動地的大事,黃帝於春末夏初發布詔令,宣布倉頡造字成功,並號召天下人民***習之。這壹天,天上下了壹場不平常的雨,落下無數的谷米,後人因此把這天定名谷雨,成為二十四節氣中的壹個。也在此時,人們在夜裏聽到魔鬼的哭泣呻吟。可謂是驚天地泣鬼神。這便是“天雨粟鬼夜吟”的來歷。

後人對“天雨粟,鬼夜吟”是這樣解釋的:倉頡造字,加快和促進了人類的文明,人們渴求知識,競相讀習倉頡創造的文字。天帝擔心百姓只顧習字,忘記了種田。因為春天即將過去,誤了農時,田園將會荒蕪,所以就下了壹場谷子雨,提醒和警示人們別忘了農時。人們掌握了文字,開始聰明起來,壹些平時愚弄百姓的壞人、魔鬼,感到驚恐不安,便在黑夜裏跑到野外哭泣吟訴。這些解釋是不是符合古人的原意?不少書籍都順從此說,大約有據不妄,不無道理吧。 字聖坊北有壹對高大的石鸮(xiào)。鸮,本為壹種兇猛的飛鳥,即後人說的貓頭鷹之類的怪鳥。它的本意是壹種吉祥物,與現今人們的理解迥異。

再往前有壹對翁仲,屬明代隆慶年間刻石。壹老壹少,東西對面站立。雕 刻線條流暢,細膩自然。

人們說,倉頡陵前的石刻中原來還有石龍壹對。全陵的石刻為天上飛禽鸮鳥,地上猛獸雄獅,水中王者蛟龍。三者渾然壹體,氣勢恢宏。 恢復後的倉頡陵前有三通石碑壹字排開,正中為國務委員陳俊生題寫的巨碑,獸蚨龍首,寶相團花點綴兩側,十分精美。碑正面書“倉頡陵”三個大字,字體遒勁有力。

碑陰為聶兆鵬撰寫的碑文,記載修復倉陵始末 倉頡陵為圓錐形,有磚墻圍繞,設計別具匠心。陵墓圍墻周長36.5米,象征壹年365天之數。圍墻由磚垛界開,分12節,含意為壹年12個月。每節長3米、3.1米或2.8米,其意每個月的天不等。

陵墓邊沿較為平整,是遊客步行踩踏而成。地方有壹習俗,人們拜謁倉陵,必登上陵墓繞三周,說是可保不腰酸腿疼,身體隸健。當然,這僅是人們的良好意向,是人們崇拜字聖倉頡的表示。

陵上青草蔥郁,人們稱為兒女草。當地有“薅個草兒,生個小兒;刨個根兒,生個妮兒”的傳說。誰家想生男生女,到倉陵取草,用紅繩系牢,放入懷中,取壹名字,壹路呼喚至家,把草或根壓人床上被褥之下,保妳日後生下如意兒女。

習俗如此,靈驗與否,沒人考究。 倉頡陵後原有壹高臺,三丈有余,傳為倉頡造書臺。臺上有古亭,名“倉亭”,亦名“六書亭”。因傳說象形、會意、形聲、指事、假借、轉註等六種漢字造字法是倉頡的發明。當然,倉頡的造字,主要是象形,間有會意、指事字而已。六書之說是東漢學者許慎在編著中國第壹部字典《說文解字》時總結出來的。

如今,造書臺已因平整土地夷為田疇。書臺不存,亭將焉附。人們為聖人著急,誰料1994年曾建六角兩層木結構仿古亭壹座,於1995年正月二十八為大風摧毀。 倉頡廟頭門名“朝天門”,原為硬山三間,後改

建拱券三間三門。朝天門外有石華表壹對,威武的石獅蹲臥兩側。大門正中石匾額書:“史皇聖廟”。為清康熙年問南樂知縣方元啟題書。兩側書“文宗”、“字祖”四字,為康熙年間曲阜貢生孔尚義所題。孔尚義名氣不大,只是南樂縣丞,可他的哥哥卻是大名鼎鼎的文學家,名劇《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該劇以明末清初侯朝宗與李香君的愛情故事為主線,描寫了在社會大變革時期不同人物的不同立場。 朝天門裏有兩通大方碑,高大挺拔,皆為明朝天啟年間立石,東側方碑刻“三教之祖”,西側刻“萬聖之宗”。八個字皆近二尺見方。方碑是奉了聖旨而立的。當時朝廷有吏、戶、禮、兵、刑、工六大部,三部尚書參與了立方碑,即吏都尚書崔景榮,工部尚書李從心和刑部尚書李養正。參加立碑的還有內閣大學士(宰相)魏廣微,監察禦史梁天奇以及大名府知府並府屬各縣縣令等百余名官員,舉動可謂大矣。立碑的主持人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葉青天”葉廷秀,更增加了遊人對方碑的肅然起敬和對倉廟的崇敬之情。

方碑上記載著兩個有趣的故事:

明朝天啟年間,朝廷要員大學士魏廣微、吏部尚書崔景榮、刑部尚書李養正、工部尚書李從心和監察禦史梁天奇等人奉旨在此建倉夫子神廟,竣工時立大方碑兩通以記其盛。大名府各級官員忙不可支,紛紛參與其事,並公推南樂知縣葉廷秀(今範縣人)主持操辦。南樂民貧,無力支付巨額資金,葉廷秀請示知府向胤賢。知府號召大名府各縣捐資,並首先帶頭許諾捐銀十兩,其下司刑孔化也帶頭報名。各縣知縣見知府帶頭,也都慷慨許諾,各捐銀五兩。葉廷秀耿直信義,見錢有了著落,即迅速辦成了此事。方碑立畢,葉廷秀向各位收銀時,不料知府、司刑等人卻賴賬,分文不出。其他各縣也想效法上司,不願出銀,但礙於葉廷秀的面子,只好硬著頭皮拿了壹兩銀子,算是交了差。葉廷秀素來不仰合上司,就發了話:“妳們讓我作壹時難,我讓妳們丟幾輩子人。”於是,他便命人在大名知府向胤賢、司刑孔化名下刻有“捐銀拾兩”四字之後加了“未給”兩個字。在其他各縣知縣名下的“捐銀五兩”之後加了“止給壹兩”等字。大名府各位官吏自知理屈,敢怒不敢言。於是,兩方石碑成了幾位言而無

信的封建官吏們的恥辱柱。本想流芳於後世,卻遺臭數百年。至今,“三教之祖”方碑上字跡仍然清晰可辨。據此,也可窺知封建社會不少官吏偽君子的本來面目,同時也可從壹個側面了解號稱“葉青天”的葉廷秀的為人。

“萬聖之宗”方碑左側記載。明英宗時。皇帝感夢,下旨求訪倉夫子的陵廟。南樂知縣張清不敬倉頡,隱匿不報。但又怕聖上怪罪下來,便草草建廟三間,以少牢(羊、豬)祭祀,違背了應以太牢(牛、羊、豬)祭祀的定制。不久張清舉家回鄉祭祖,在河中翻船,全家淹死。碑文說“闔家葬江魚腹中,豈非聖祖(倉頡)震怒而肆之罰也。”此說雖然未免有些牽強,但是,可以想見當時人們對字聖倉夫子的崇敬之情。 萬古壹人殿 萬古壹人殿也稱正殿,俗呼為大殿,因殿前檐下有“萬古壹人”巨大牌匾而得名。

正殿為明代建築,由拜殿和正殿前後銜接組合,拜殿卷棚頂式,三間,明朝崇禎四年八月修建。拜殿前檐的兩根方石柱擎托,石柱雕刻十分精美,堪稱明雕佳品。柱上有壹副對聯:上聯為“百王景仰治代結繩扶宇宙”,下聯為“萬聖崇尊文成書契整乾坤”。上下聯均為陽刻,字體秀美。上聯右上方陰刻壹行楷字

“巡按直隸監察禦史汝南傅振商題”。

正殿為廡殿頂,四阿單檐,飛角淩空,古樸壯觀,為明天啟七年建築。正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殿內八根粗難合抱的木柱安立在覆盆式石柱礎上,支撐著四阿屋頂。木柱上大都有楹聯,迎門壹副為明代名士王九如題書:

上聯:靈龜負書泄天地造化之秘功垂萬世

下聯:雨粟治字開聖賢道德之傳文字壹人

兩廂亦有木刻楹聯,為明朝葉廷秀題書:

上聯:秉睿德而作書天地山川辟圖畫

下聯:察靈文以造字帝王師相啟淵源

正殿內正中為神龕,倉頡金身塑象端坐其中。倉頡四目靈光,方面長須,冠冕垂旒,儼然帝王壹般。神龕兩側有兩副楹聯。外側是葉廷秀題書:上聯:壹時鳥羽開跡遠;下聯:千古帝功崇報隆。內側壹幅是著名歷史人物宋朝名相寇準所題日月聯,日聯為:“盤古斯文地”,月聯為“開天聖人家”。

堂堂歷史名人寇準,何事何時在南樂倉頡廟題字留名?這事兒與澶淵之盟有關。“澶淵之盟”和約簽定後,宋真宗大喜,作《契丹出境》詩壹首,由寇準親筆書丹,名匠刻石。這就是回鑾碑。宋真宗班師回京,命寇準留下,負責大名府壹帶的善後事宜。

南樂縣在北宋時期受大名府管轄。寇準入仕後,曾在大名做官,對南樂情況非常熟悉。遼兵退卻後,寇準自濮陽北上,過清豐到南樂,看到遼兵所到之處壹片破敗,十分荒涼,心中不勝憤慨。九月裏的壹天,寇準在侍從的護衛下,渡過繁水河,來到倉頡廟。他拜謁了字聖倉頡夫子,又仔細觀看了如林的碑碣,最後祭祀倉頡陵墓。陪同寇準前往的南樂知縣告訴寇準,說字聖倉頡是南樂縣人,正月二十四日生於廟前河南岸史官村,後來死在陜西白水,歸葬桑梓(故鄉),而在白水只設了衣冠冢。寇準說:“生於斯,葬於斯,乃邑人之光。”接著,寇準又說,我在大名府任職數年,深知此地為秀傑之區,人文薈萃,賢哲遞興,代不乏人。可憐兵火連年,擾得黎民不得安寧,致使農桑雕敝,田疇荒蕪,我深感責任重大。隨後,寇準等人邁步轉回倉頡廟大殿,望著倉夫子全金塑像,心潮澎湃,不能自已。為了表達他自己不畏強遼,矢誌報國的決心和對造字聖人倉頡的崇敬之情,寇準命人筆墨侍候,揮毫題下了“盤古斯文地”“開天聖人家”十個大字,接著又在上聯頂端書壹“日”字,下聯頂端書壹“月”字,表示我寇準誓死保衛大宋江山的決心日月可鑒。

對聯寫成後,南樂知縣忙命人精工鐫刻,制成木質對聯,懸掛在廟內。

神龕東側有壹圓首石碑,為明弘治年間兵部尚書王越所立,上有倉頡畫像,碑首陰刻“上古遺像”四個篆書大字。此倉頡畫像早於明萬歷年間和崇禎年間的歷代帝王畫像,非常珍貴。碑陰記著倉頡陵廟四至:“東至蓮花池,西至繁水縣,南至五龍口,北至黑龍潭”。四至地理位置今說不壹,但大致相同。

蓮花池在廟東約兩華裏處,原為繁水河灣,水涸為池。其中碧蓮叢叢,翠鳥翩翩,白鵝沈浮,紅鯉隱現。人們於池周建壹道百欄,欄外楊柳依依,欄內曲橋彎彎,確是遊人頻頻樂往之處。古人所詠南樂八大景,其中的“繁水荷花”,即指此處。吳村人至今仍稱其處為河灣地。蓮花池於光緒年問被漳河沖決湮沒,今僅余壹道河灣。

繁水縣為隋朝置縣,唐初省,建昌樂,後又建又省,廢置無常。繁水縣城在廟西三裏,即今邊馬鎮,有“十步兩眼井,四門三吊橋”之說。繁水縣城於唐朝時為河水淹沒,所以至今仍有“水失繁水縣”的說法。

五龍口的傳說不壹。壹說即字聖故裏史官村(今吳村)正對倉廟的五條胡同街道,如五龍聚首,守護廟陵。壹說倉頡陵廟四周有五色龍。青龍隱身廟南河水之中,黑龍藏匿廟北黑龍潭,白龍伏臥廟東蓮花池底,赤(紅)龍盤繞繁水城護城河內,只有黃龍雄居正中,駐守倉陵倉廟,為倉夫子坐騎。每逢倉頡生日(正月二十四),五龍齊聚廟南,向倉頡禮拜。當然,這些都是傳說,無從考究。按四至所述方位,似乎第壹說略近情理些。五條胡同街道正處廟南,面向倉廟,街道兩側農舍,壹年四季炊煙裊裊,如同五柱青香,年年煙火不斷。古人是否取意於此,理或然也。黑龍潭在廟北十余裏,今名白水潭。黑龍潭為何演變為白水潭,或者與民間傳說故事有關。相傳白水潭原名黑龍潭,為黑龍住所。自龍原居蓮花池,後蓮花池為漳水湮沒,白龍遂失居住之所,它即投靠黑龍,二龍同居黑龍潭。俗話說:“二龍不能同居”。不久,二龍發生爭執,黑龍戰敗遠遁,白龍入主其穴,遂改名白龍潭。後人因繁體龍字不易書寫,為求簡便,改龍為水,成為白水潭。當然,這只是村名由來的壹個傳說,與史實或有霄壤之別。但作為壹種別有興味的故事聽之,不無益處。

萬古壹人大殿坐落在五尺高的月臺之上,前部為祭臺,周圍環繞石雕欄板,正前方有幾級臺階,皆為石條鋪成。正殿為五脊、綠色琉璃瓦頂,水磨青磚墻,整體建築氣勢宏大,莊嚴華美。正殿神龕後開壹門,直通藏甲樓。階前碑石林立,計有元碑壹通,明萬歷元年、天啟七年、崇禎八年、康熙十年、乾隆二十五年、鹹豐十年、光緒某年及民國、現代石碑二十余通。今不少石刻散落村中,或為基石,或為墻堵,亟待收集保護。 藏甲樓谷稱後樓,為倉頡廟最高建築,三間兩層。綠琉璃瓦蓋頂,通體紅墻,坐落在壹丈多高的臺基之上,更顯峻峭挺拔。

與各寺廟的藏樓意義和用途大抵相近,意為收藏經卷之所,而倉廟的藏甲樓則另有含義。倉頡造字,用契刀刻在龜甲獸骨之上,後人建此樓讓字聖收藏甲骨契刻,故名藏甲樓。

樓閣正面辟門,開兩窗。二樓亦同,只是在東西兩側各洞開壹窗。樓正面檐下有壹木匾,為頗有名氣的大軍閥孫殿英所題。孫殿英曾因東陵盜寶聞名天下,有“東陵大盜”之稱。他於中華民國十壹年(1922年)任大名鎮守使,為附庸風雅,而題此匾。

“藏甲樓”原來為“藏經樓”的傳說相當流行,而孫殿英將“經”字改為“甲”字的事卻鮮為人知。

孫殿英是河南省永城,富家紈絝子弟,從小不讀詩書,卻好舞弄槍、刀、劍、戟,年青時專幹地痞流氓所幹的壞事,後來拉桿子,仗著手裏有錢,買了個“大名鎮守使”的官銜。

做了官就免不了結交達官貴人,文人雅士。1921年的壹個中秋節晚上,孫殿英和五六個地方文人在大名城內壹個花園裏飲酒賞月。酒問,有人提議作對聯助酒興,妳說上聯我對下聯,對不出的罰酒。坐在孫殿英下首的陳某,見水中倒映著天上星月,就脫日說出,“北鬥七星,水底連天十四點”。該著孫殿英出下聯了,使他這個無才無德的家夥直出汗,抓耳撓腮,嘴裏直嗯、嗯,說不出話來。坐在孫殿英壹旁的張某連忙打圓場說“孫將軍喝醉了,我出下聯吧”。此時正好有壹只孤雁從空中飛過,張某道:“南樓孤雁,月中帶影壹雙飛。”

孫殿英丟了醜,就決心找人教他讀書寫字。他哪裏有那樣的耐心,不幾天就荒廢了。他總是找壹些文人在起吃酒談話,並且遍訪大名府歷代文人雅士的故裏和名勝,尋訪到了就去拜謁,跟著學儒雅,充斯文。這壹天,忽有壹人報,離大名三十五裏的南樂縣吳村是造字聖人倉頡的故裏,還有倉頡陵廟。孫殿英聽說,急忙前往。

當時是民國十壹年春,即公元1922年初,孫殿英帶領隨從,坐轎的坐轎,騎馬的騎馬,前呼後擁來到南樂縣倉頡陵廟。他命人給他講解宋朝天官寇準題的聯:“盤古斯文地,開天聖人家”,還有明朝的刑部、工部、吏部尚書,及大學士、監察禦史等人立的兩座“三教之祖”“萬聖之宗”方碑。

聽著聽著,孫殿英不覺感慨萬千,心想,他們都立碑題聯讓世代敬仰,我怎麽才能讓後人也都知道我孫殿英呢?他邊走邊思考,猛壹擡頭看到了高大的後樓,見上面有壹匾額上題“藏經樓”。孫殿英哈哈大笑,說:“錯了,錯了。”隨從們莫名其妙,問:“老爺,什麽錯了?”孫殿英說:“別的我不知道,這藏經樓只有寺院裏才有,是藏經書的。這字聖又不是和尚,藏的什麽經,給它換了,換了”。可是換什麽字呢,他想來想去,不知怎麽就想起字聖選的文字最早是刻在甲骨上的。對!換“經”為“甲”。“藏經樓”改為“藏甲樓”。於是,他回去後就命人另造壹匾,上書“藏甲樓”,落款為“大名鎮守使孫殿英題”。

孫殿英自作聰明,想通過題匾流芳百世,他只知寺院有

“藏經樓”,不曉字聖是“三教之祖”,倉頡廟就曾為和尚道人***同主持,他們的經卷就放在藏經樓裏。樓名為藏經樓也說得過去。

孫殿英歪打正著,題的倒也確切,因為倉頡畢竟是以選字最為有名。自此,“藏甲樓”的匾額就壹直掛在倉頡廟的後樓上。

樓內彩塑倉頡及其妻坐像,神態安詳,四目流要。兩旁各有三侍者,姿態各異,生動傳神。如今,藏甲樓內四季香火不絕,善男信女虔誠拜禮,聲唱諾諾,代人祝福祛災。在豫北廣袤的平野之上,也算是壹道另具內涵、別有情趣、可以管窺民俗的風景線吧。 故宅井相傳為字聖倉頡故宅飲水用井,位於倉陵和倉廟之間。

井為青磚古井,深約十余米。據考,此青磚約為明代所制,可知明朝曾修復這壹古井。

井的形狀雖然平平,其中卻有壹段有趣的故事。故老相傳,井為聖井,十分靈驗,不僅井水甘冽,可用以釀酒,而且能治百病。所以,七、八十年代,曾上演過遠近百裏人們來取水治病的鬧劇。又傳井中原出細磁餐具,因有人用後不歸還,就再也不靈了。

傳說僅僅是傳說,雖然從某種意義上反映了人們精神向住和追求,或表達了某壹種意願,但它畢竟不等於現實;只是為倉陵倉廟這壹人文景觀披上壹件神秘外衣。

井旁有壹石碑,上刻“故宅井”篆書三字,署名“二月龍”。

作為豫東北地區著名的古跡,自然有其值得稱道的地方。但歲月的更替,風雨的剝蝕,給這壹人文景觀不斷增加著年輪,抹上壹縷古樸蒼茫而又具神秘色彩的情調。長時間的管理不善使她日漸荒頹,逐步雕敝。正在使用倉頡創造的文字的人們,不少都在呼籲和祈禱:救救倉夫子吧!人們企盼著早日出現壹個輝煌的棲“神”之所,迎接五湖四海的漢文字的使用者、偉大的倉夫子的弟子們的紛至沓來。 倉頡廟,始建年代不詳。據廟內現存碑刻記載,“歷漢唐以來,未嘗稍替”。如今看到的倉頡廟是明清時的建築,占地約兩千七百平方米,坐北朝南,有石望柱壹對,雕刻精美雅致;山門、二門皆為硬山式建築,拜殿、正殿和寢閣大方美觀。還有明代名人篆額題聯和倉頡夫婦的石雕。廟內碑刻林立,松柏蒼翠,楊柳依依,樓臺亭閣鱗次櫛比,整個建築雄偉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