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新華字典 - 李加壹筆是什麽字

李加壹筆是什麽字

讀音

拼音:jì 註音:ㄐㄧˋ

部首筆畫

部首:子

部外筆畫:5

總筆畫:8

結構:上下

五筆86&98:TBF

倉頡:HDND

鄭碼:MFYA

筆順編號:31234521

四角號碼:20407

UniCode:CJK

統壹漢字 U+5B63

基本定義

jìㄐㄧˋ◎ 兄弟排行次序最小的:~弟(小弟)。~父(小叔叔)。

◎ 末了:~世。~春(春季末壹月)。明~(明代末年)。~軍(體育運動競賽的第三名)。

◎ 壹年的四分之壹:壹年分春夏秋冬四~。~度。~風。

◎ 壹段時間:~節。~候。~相(xiàng )(某個地區在某個季節的自然景象)。雨~。

◎ 姓。

英漢互譯

Season

方言集錦

◎ 粵語:gwai3

◎ 客家話:[海陸豐腔] gui5 gi5 [梅縣腔] gwi5 [寶安腔] gui5 [客語拼音字匯] gui4 [東莞腔] gui5 [客英字典] kwui5 gi5 [陸豐腔] gui5 [汕頭角腔] gui5 [臺灣四縣腔] gui5 gi5

詳細解釋

◎ 季 jì

〈形〉

(1) (會意。從子,從稚省。“稚”義為“谷種”、“谷苗”;“子”即谷籽,谷物子實。“稚”與“子”聯合起來表示“谷物從稚苗到結籽的生命周期”。本義:谷物從播種到收獲所需的時間。引申義:谷物結穗收獲的時間。再引申義:壹對夫妻生育周期結束之時所生的孩子。說明:古文獻把“從稚省,稚亦聲”的“季”直接讀為“稚子”,直接解為人類家庭小子小女,不妥。稚者,谷物種苗也。稚子者,本義當為“禾籽”、“谷籽”,引申義才可為夫妻幼子。這還需要壹個比擬才能有此引申義,即把壹對夫妻的生育周期比擬為谷物的生長周期。故季字本義是“壹段時間”,不是“幼子”)。

以下就新本義作解說,而保留他人舊解於後。

a.同本義。指季節[Season]。漢字“季”被創造出來的時代,中國中原地區的谷物基本上單季作物,故季字從禾。後來季字意義從狹變廣,遂把壹年劃為四個“季”,即把不生長農作物的冬天也算作壹個“季”。三個月為壹季,壹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 [Season]。最後,季字含義被推廣為“壹段時間”,如“瓜季”、“旺季”、“淡季”。

b.同引申義。指谷物生長周期的末尾——結籽收穗的時間。故“季”有“末”義。

(a.)每季最後壹個月本為“末月”,也可稱為“季月” [The last month of a season]

季春之月。——《禮記·月令》

季冬講武,習射禦。——柳宗元《時令論上》

(b.)壹個朝代的末期 [The last period of a dynasty]

雖當三季之王。——《國語·晉語》。註:“末也。”

漢世昔雲季,中原爭逐鹿。—— 楊炯《廣溪峽》

視清季有加。—— 孫文《< 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 序》

又如:季年(晚年);季王(王朝末代的君主);季業(末代的基業);季世(末世,末葉)

c.同再引申義。指夫妻小子小女。再引申為壹切事物之排行最後者。

(a.)指兄弟姐妹排行最後者。

季,少稱也。從子,從稚省,稚亦聲。——《說文》

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當。——《儀禮·士冠禮》。註:“伯、仲、叔、季,長幼之稱。”

季者,有中之辭也。—《谷梁傳·昭公二十五年》

季者,幼也。——《白虎通》

有齊季女。——《詩·召南·采蘋》

生四子,太祖其季也。——《明史·太祖本紀》

又如:季女(最小的女兒);季父(父親的幼弟);季指(小指頭);季弟(最小的弟弟);季祖母(祖父之妾);

泛指弟弟 [Young brother]

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唐· 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b.)泛指事物排行最後者

季絹。——《管子·乘馬》。註:“三等其下者曰季。”

物之幼嫩者 [Young]

凡服耜斬季材。——《周禮·山虞》

又如:季材(幼嫩的木材)

d.用為姓氏。

------------------------------------------------------------------------------

以下為舊解:

(2) 同本義(與“老”相對) [Youngest among brothers]

季,少稱也。從子,從稚省,稚亦聲。——《說文》

曰伯某甫仲叔季,唯其所當。——《儀禮·士冠禮》。註:“伯、仲、叔、季,長幼之稱。”

季者,有中之辭也。—《谷梁傳·昭公二十五年》

季者,幼也。——《白虎通》

有齊季女。——《詩·召南·采蘋》

生四子,太祖其季也。——《明史·太祖本紀》

(3) 又如:季女(最小的女兒);季父(父親的幼弟);季指(小指頭);季弟(最小的弟弟)

(4) 壹年四季中,每季的最後壹個月 [The last month of a season]

季春之月。——《禮記·月令》

季冬講武,習射禦。——柳宗元《時令論上》

(5) 又如:季月(每季的最後壹月,即農歷三、六、九、十二月);季考(宋代太學中每壹季度末舉行的考試);季商(農歷九月)

(6) 下等[Inferior]

季絹。——《管子·乘馬》。註:“三等其下者曰季。”

(7) 又如:季祖母(祖父之妾);季絹(下等的絲絹)

(8) 物之幼嫩者 [Young]

凡服耜斬季材。——《周禮·山虞》

(9) 又如:季材(幼嫩的木材)

(10) 以第四級取代為特點的 [Quaternary]。如在有機基團中與四個碳原子相聯結的。如:季碳原子。

詞性變化

◎ 季 jì

〈名〉

(1) 三個月為壹季,壹年分春夏秋冬四季 [Season]。如:季刊;季度

(2) 末,壹個朝代的末期 [The last]

雖當三季之王。——《國語·晉語》。註:“末也。”

漢世昔雲季,中原爭逐鹿。—— 楊炯《廣溪峽》

視清季有加。—— 孫文《< 黃花岡七十二烈士事略> 序》

(3) 又如:季年(晚年);季王(王朝末代的君主);季業(末代的基業);季世(末世,末葉)

(4) 壹段時間 [Time]。如:瓜季;旺季;淡季

(5) 泛指弟弟 [Young brother]

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唐· 李白《春夜宴桃李園序》

(6) 姓

季文子相三君。(季文子輔佐三位國君。見《左傳》襄公五年。季文子,魯國大夫季孫行父,曾輔佐宣、成、襄三公,以忠儉著稱,“文”是他的謚號。相,輔助。)—— 宋· 司馬光《訓儉示康》

(7) 又如:季氏(即春秋魯國季孫氏。莊公弟季友的後裔。自友以下,其子孫“季孫行父”、“季孫宿”等,世為大夫,執掌魯政,頗專擅,權勢極盛)

常用詞組

◎ 季報 jìbào

[Quarterly report] 壹種報表,以季度為單位總結呈報

◎ 季春 jìchūn

[The last month of spring] 農歷三月,即春季最後壹月

◎ 季冬 jìdōng

[The last month of winter] 農歷十二月,即冬季最末壹個月

◎ 季度 jìdù

(1) [Quarter]∶每三個月為壹個季度

壹季度

(2) [Quarterly]∶以壹季為時間單位的

按季度出版

◎ 季風 jìfēng

[Monsoon] 風向隨季節而改變的風,主要是海洋和陸地間的溫差造成的。冬季由大陸吹向海洋,夏季由海洋吹向大陸

◎ 季父 jìfù

[Uncle;The youngest uncle] 古時,稱弟兄的排行為伯、仲、叔、季。年齡最小的叔父稱季父

項伯者 項羽季父也。——《史記·項羽本紀》

◎ 季候 jìhòu

[Season] 時節;季節

酷暑季候

◎ 季會 jìhuì

[Quarterly Meeting] 常由數次月會組成的壹種公誼會組織單位

◎ 季節 jìjié

[Season] 壹年中有特點的時期

秋收季節

◎ 季軍 jìjūn

[Bronze medalist] 第三名,專用於體育等競賽中

◎ 季刊 jìkān

[Quarterly publication] 壹個季度出版壹期的刊物

◎ 季肋 jìlèi

[Hypochondrium] 位於胸部兩側的第十壹、第十二肋的軟骨。亦稱“軟肋”、“橛肋”

◎ 季路 Jìlù

[Jilu] 姓仲,名由,字子路,壹字季路。他也是孔子的弟子,季氏家臣

◎ 季諾 jìnuò

[Realizable promise] 完全能兌現的諾言(楚國遊俠季布重義守信。季布的諾言簡稱季諾)

楚人諺曰:“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壹諾。”——《史記·季布欒布列傳》

◎ 季世 jìshì

[Last phase] 末代;壹個歷史時代的末段

此季世也。——《左傳·昭公三年》

殷周季世

◎ 季夏 jìxià

[The last month of summer] 夏季的最末壹個月,即農歷六月

◎ 季相 jìxiàng

[Aspection] 特定季節的自然景觀

春天,森林呈現郁郁蔥蔥的季相

◎ 季子 jìzǐ

[The youngest brother] 年齡最小的壹個兒子;少子

◎ 季子 jìzi

[For two or three months] 〈方〉∶約兩三月的壹段時間

他家裏有病人,花了不少錢,這季子難買牛了

康熙字典

寅集上子字部季 ·康熙筆畫:8 ·部外筆畫:5

〔古文〕《唐韻》《集韻》《韻會》?居悸切,音記。《說文》少稱也。《玉篇》稚也。《左傳·文十八年》髙辛氏有才子八人,以伯仲叔季為序。 又物之稚者亦曰季。《周禮·地官·山虞》凡服耜斬季材。《疏》服與耜宜用穉材,尚柔忍也。 又細也,小稱也。《管子·乗馬篇》季絹三十三。又《儀禮·特牲饋食》掛於季指。《註》季指,小指也。又《廣韻》末也,凡四時之末月曰季月。末世曰季世。《左傳·昭三年》叔向問晏子曰:齊其何如。晏子曰:此季世也。叔向曰:然,雖吾公室,亦季世也。 又姓。魯大夫季友,漢季布。 《說文》從子從稚省,稚亦聲。

說文解字

卷十四子部季 少偁也。從子,從稚省,稚亦聲。居悸切〖註〗?、?、?、?,古文

2姓氏起源編輯

尋根溯源

季姓來源有六:1、出自兄弟排行。據《呂氏春秋》等所載,古代兄弟排行順序為“伯、仲、叔、季”,春秋時吳國公子劄行四,人稱季劄,後世子孫以其排行順序為氏。2、系出羋姓,為顓頊後裔。據《元和姓纂》所載,季姓為陸終之子季連之後。3、系出姬姓,為春秋時魯桓公之子季友的後裔。據《通誌·氏族略》及《古今姓氏書辨證》所載,季友曾於魯僖公時為相,有大功於魯,其孫行父以王父字為氏,後有季孫氏,亦有季姓。4、春秋時齊國公族有季姓。5、戰國時魏國公族有季姓。6、出自他族改姓。唐時西趙渠帥有季姓;今滿、土家、東鄉等民族均有此姓。

季姓始祖

季劄。春秋時吳國公族。為吳王壽夢四子,諸樊(後襲王位)之弟。受封於延陵(今江蘇常州)、州來(今安徽鳳臺),史稱延陵季子或延州來季子。他賢明博學,多次推讓王位。曾北遊齊、鄭、晉等國,並觀樂於魯,論盛衰大勢,頗中時要,以有遠見而著稱。因他遠見卓識,賢明仁德,後世子孫以其排行次第為姓,以別他族,稱季姓。他們尊季劄為季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遷

季姓來源十分繁雜,上古時期有季仲和季貍,不知是姓季還是排行的表示,商末時周文王父季歷則肯定是表示兄弟排序。與季劄基本同時代的魯相季友,其孫季孫行父(季文子),曾孫季孫夙(季武子),玄孫季孫意如(季平子),意如子季孫斯(季恒子),斯子季孫肥(季康子)。括號內為又名,似乎表明季孫氏已向季姓過渡。西漢時季姓名人有楚國人季布、季心兄弟,戚圉侯季必(今江蘇溧陽人),其子賁侯季長,其孫躁侯季暇,曾孫季信成,玄孫季買之,至其玄孫時聖上下詔令其復家。說明此期今湖北、江蘇等地已有季姓人。東漢到魏晉南北朝期間,季姓於史書不顯,但據《郡望百家姓》和《姓氏考略》所載,季姓地望有魯國、壽春、渤海,說明季姓曾經昌盛於今河北、山東、安徽壹帶。隋唐以前,社會激劇動蕩,則北方之季姓遷衍江南是勢在必行的。唐代時,壽春之季姓依然長盛不衰。兩宋時,江南之季姓名人漸多,江蘇、浙江成為季姓人的主要聚居地,而北方之季姓則處於分散、小規模的聚居狀態。宋元之交的戰亂,使部分季姓遷衍於廣東、福建、江西、湖北等地。明初,山西季姓作為明朝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壹,被分遷於河北、河南、山東、湖南、湖北等地。明清兩代,由於江浙壹帶富庶,社會比較穩定,此兩地之季姓繁衍日盛。據《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所載,兩代季姓進士及第者確切人數***計三十壹人,其中以江蘇(含上海)最多,計有十七名,其中江陰、泰興各四名,高郵、鹽城各兩名。另外浙江五名,河南、江西各兩名,河北、山西、雲南、山東、福建各壹名。通過這些數據,可以窺探明清季姓分布之壹斑。壹九四九年,國民黨敗逃臺灣,有江浙壹帶之季姓人或為學生,或為軍人隨之赴臺。如今,季姓在全國分布甚廣,尤以江蘇、浙江為多,二省季姓約占全國漢族季姓人口的百分之五十九。

郡望堂號

季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渤海郡,漢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縣),後移治南皮(今河北南皮東北);2、魯國,即魯郡,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3、壽春縣,治所在壽春縣(今安徽壽縣)。

堂號:“三朝”、“靜思”“純孝”“銅佛”等。

宗族特征

1、季姓源起龐雜,但無論出自何支,均為中華大家庭中壹員。2、季姓是典型的南方姓氏。春秋時的季劄,秦漢之交的季布、季心兄弟均為南方人,唐宋之後更不必言。3、季布有壹諾千金之譽,當時楚國有諺語說:“得黃金百斤,不如得季布壹諾。”這些都激勵季姓後人以此為目標,言必行,行必果。

名人精粹

季劄(公元前576年壹前484年)春秋時吳國貴族,吳王壽夢第四子,稱公子劄,是壹位與江陰歷史淵源有關的古代賢人。季劄是春秋時代的風雲人物,曾與孔子並稱“南季北孔”,讓國、觀樂、掛劍等故事都傳頌至今。傳為避王位“棄其室而耕”常州武進焦溪的舜過山下,人稱“延陵季子”。季劄不僅品德高尚,而且是具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廣交當世賢士,對提高華夏文化作出了貢獻。

季布:西漢楚人,以任俠名。楚漢戰爭時為項羽部將,數圍困劉邦。漢朝建立後,被劉邦追捕緝拿,後得赦免,累官至河東守。

季心:季布弟,亦以任俠名。聞名關中,方圓數千裏誌士爭著為其死,曾經殺人,亡命於吳地。官至中尉司馬。

季廣琛:壽州人,唐代大臣。歷瓜州刺史、荊州刺史,曾率兵赴河南,拜青徐等五州節度使。後因兵敗貶溫州刺史,不久擢浙江西道節度使,官至右散騎常侍。

季復:名復或作幾復,撫州臨川(今屬江西)人,宋代官吏、學者。與弟季中復有文名,其平生篤於學問,博覽群書,為文師韓愈、歐陽修。為政有惠德,得民稱誦,官至朝奉郎知渠州。

季陵:處州龍泉(今屬浙江)人,宋代學者、官吏。政和間三遷太學博士。南宋時遷中書舍人,曾被罷官,後復官右文殿修撰等。

季厚禮:安徽無為人,明代大孝子,以孝行著稱於世。其子立,孫廷春,亦效之,人謂其“壹門純孝”。

季本:浙江會稽(今紹興)人,明代大臣、學者。師從王守仁。進士及第後,授建寧府推官,征為禦史,以言事謫揭陽主簿。官至長沙知府,落職歸。有《易學四同》、《詩說解頤》等。

季寓庸:江蘇泰興人,明代官吏。進士出身,官至吏部郎。工書畫,畫仿沈周而能登其堂,書宗祝允明而能入其室。

季開生、季振宜:泰興人,兄弟倆均為清順治年間進士,開生官至給事中,以直言著稱。後因諫買揚州女子,幾遭極刑,戍尚陽堡。在戍所被光棍毆死,官司不問。其工於書畫,亦工詩。其弟季振宜,號滄葦,官累至浙江道禦史。藏書富甲海內。有《季滄葦書目》、《靜思堂詩集》。

季士言斤:江蘇常熟人,清代書畫家、詞人。詞宗南宋、書學董其昌,宕逸多姿,絕去塵俗。水墨寫生筆趣奇縱。有《問紅詞》。

季雨霖:湖北荊門人,近代資產階級革命者。曾與劉靜庵等創設日知會,密謀革命。武昌起義後,任湖北第八師師長,不久辭職。後被軍閥黎天才殺害。

季羨林:山東臨清人,當代學者,著名教授、文學翻譯家、印度學和佛學專家。通梵文和吐火羅文,可稱壹代宗師。著有《季羨林文集》。

3電視播出編輯

美國商業電視以每年9月中旬至第二年4月下旬這段時間為壹個播出季節,因其絕對的收視率最高而成為全年電視播出的重中之重。在播出季節,妳不會看到老節目,電視屏幕完全被新的劇集所占據。壹部系列劇每周只播出壹集,除去非播出季節的4個多月,壹季的電視劇基本保持在25集左右,另外,因為所有電視劇大多在整點或某點30分播出,所以其長度也均為30分鐘或60分鐘左右。

“季”是各大電視網播出新作品的季節,壹般從9月中旬開始到次年4月下旬,時長約30周。每年秋季,美國電視網紛紛推出自己的新劇,或者延續之前已經獲得成功的經典劇集。這段時間天氣較冷,人們壹般較少外出,電視的開機率和收視率因而大幅提升。通過這種每年固定的播出時段,我們可以在許多長壽的美劇中找尋美國社會變遷的軌跡。但可惜的是,優秀的美劇目前還不能更多的出現在中國內地的電視屏幕上。

4兄弟排行編輯

我國古代有伯、仲、叔、季之分,分別指代家中兒子的長幼順序,也就是現代的老大、老二、老三和老四。

1、“伯,把也,把持家政也”。——按宗法社會裏常以長子繼承父位當家,當國者則壹樣把持國政。如春秋五霸,“霸”亦可作“伯”,即指盟國奉為把持朝政的長兄,“伯”、“霸”通用。同義的“兄”字,從人從口,表示在家裏是發號施令者,這與“公”字從口,上面的“八”表出聲(甲金文下邊不是厶),表示是國家的發號施令者相似。弟弟們對兄長是必須服從的。唐代後漢語借用阿爾泰語系突厥語的“哥”aGa ,我們的“伯”字則傳到阿爾泰語為“伯克”baeg,跟古漢語的“伯”壹樣,成了官長、貴族的稱呼。“伯”字甲骨文只作“白”,好幾位文字學家解作日光初出,郭沫若則解為象大拇指,認為跟“擘”同根。不管那壹說,總之是其字義是最初的,是老大。

2 、“仲,中也,位在中也。”——這個叫法還留在雲南白語(漢語最親的兄弟語)裏,讀 zv 陽去(第6調),在白語裏,“仲子”是二兒子,“仲女”是二女兒。

3、“叔,少也。”——這個字也跟“俶”字同根。《爾雅"釋詁》“俶,始也”,“俶,作也”,就是才起來的,新生的。

4、“季,癸也。甲乙之次,癸最在下,季亦然也。”——這個字《說文》認為上面的禾是“稚省”,比於幼禾,總之是最幼少的。不管多於或少於四個,“季”都是最末的,如果只有三個,它就是老三。“春夏秋冬”就因各都分“孟、仲、季”三個月(如孟春、仲春、季春),因而稱為“四季”。文王之父季歷是老三,上有“太伯、仲雍”,所以末子為老三也可稱季。晉代著名道家葛洪字稚川,他也是老三,“稚”即是季的代換字。

從史實看,除以“季”為末子外,伯仲以外叫“叔”的為多。周武王分封諸弟皆稱叔某,因為他是老二。請看《史記"管蔡世家》:

“武王同母兄弟十人,……其長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發,次曰管叔鮮,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鐸,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處,次曰康叔封,次曰冉季載。冉季載最少。”

以上老三至老八皆為叔某,老十即老小才叫“季載”。老四周公旦用了尊稱,但下文就說“封叔旦於魯而相周為周公”。屈原《天問》也說“到擊紂躬,叔旦不嘉”,都用“叔旦”。因為他只是老四而不是老小,所以並不叫“季旦”。古代名字是分時段取的,先取小名,名,最後才取字。如曹操小名阿瞞,名操,字孟德。字以表德,名與字的字義要相應,如操德皆指品行,孔子的兒子名鯉字伯魚。取字是冠禮時(正常是在二十歲)之事,其時兄弟排行當可排定了。

此外,緯書所記傳說中還有“皇氏五龍”的“伯、仲、叔、季、少”的叫法。《春秋命歷序》:“皇伯、皇仲、皇叔、皇季、皇少,五姓同期,俱駕龍,號曰五龍”。只有五兄弟的,也可依此排行,把最幼少的叫“少”,像前面金庸先生的那個例子,叫“史少捷”就比“史孟捷”要妥帖些。

現代取名用“伯仲叔季”就不方便了,因為取名早,不知道哪個才是老小。我當年在浙江樂清調查方言,發音人是有學問的趙壹老先生。趙壹先生有十壹個孩子,他開初就先依“伯仲叔季”取名為“伯子、仲子、叔子、季子”(只論排行,不分男女,叔子就是壹位清雅的姑娘,當時也幫著父親輔助發音)。下面的孩子他並不循環,而稱“春子、夏子、秋子、冬子”,老九直叫“玖子”,生了老十,先生想該是末尾了,就取了末子這樣意義的字,不想後來又生了最小的十壹子,乃取名為“土子”,土者,十壹之合文也。如果在古代,應該是這位“土子”兄弟才能叫季子的。